栲栳島

社區東北山前距海邊百米處,有一寺廟遺址,史稱石佛寺,俗稱潮海院。相傳東晉高僧法顯於義熙八年(公元412年)西行求經,泛海歸國途中遭遇颶風,飄泊至嶗山栲栳島一帶登入。

社區東北山前距海邊百米處,有一寺廟遺址,史稱石佛寺,俗稱潮海院。相傳東晉高僧法顯於義熙八年(公元412年)西行求經,泛海歸國途中遭遇颶風,飄泊至嶗山栲栳島一帶登入。當時長廣郡太守李嶷聞訊後,親自迎接法顯,並主持集資興建潮海院讓法顯在此譯經說法。寺院建成後,聽經人眾,影響極大,佛教開始在嶗山地區興盛。
石佛寺於唐朝中期重修。寺正殿三間奉釋迦牟尼等十位佛像,後殿塑十八羅漢像。庭院兩側有東西廊房,東為主持居所,西設娘娘祠。該寺為歷史上嶗山三大寺院(華嚴寺、法海寺、十佛寺)之一,香火頗盛。每年正月十六為廟會日。香客前往十佛寺娘娘祠誠求子嗣,祈求平安。十里八鄉商賈百姓雲集爭趕廟會。擺攤賣小吃的,玩雜耍,踩高蹺,扭秧歌的,鞭炮聲聲,熱鬧非凡。
可惜在文革中,潮海院塑像被毀,寺廟被拆。目前經修復後的潮海院闢為海軍招待所。院門由湛山寺方丈明哲題寫的院名——“潮海院”三個大字熠熠生輝,正殿廊道里掛著高僧法顯的畫像、法顯西行路線圖和潮海院簡介。殿前殿後的門柱上均書刻著楹聯,讓觀賞者以思索,給瞻仰者以啟迪。
寺前有一長20餘米寬10餘米的碩大荷蓮池即放生池,目前只有寥寥幾蓬睡蓮寂寞地開著。山門兩側高聳著六株銀杏樹,距今已近1600年,依然蒼翠遒勁,華蓋參天。院內一幅楹聯很有意思,頗具軍人氣概,不妨錄下做為本文的結束:
鐘鼓聲中垂思百代雲舒雲卷,
貔貅旗下靜觀千年潮去潮來。
沙子口鎮栲栳島居委會由六個自然村構成,即西涯鋪、八家莊、三家溝、前岐、南石屋、北村。這些早先散落在山坳中的小村現以聯成一片。因為居處三面環山,一面臨海,行如栲栳,故名栲栳島村。該村位於沙子口村東南三華里處。
栲栳島居委會共有322戶,726人。其中王姓約占60%以上,段姓占30%多。他們主要來自登瀛、小河東、大河東、段家埠幾個村,迄今約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以前,這裡的村民半漁半農,自給自足。1984年全村居民轉為非農業戶口,納入了城鎮編制。改革開放以來,他們抓住機遇,致力發展,先後成立了建築工程隊,辦起了油漆廠、玻璃廠等企業。19年總產值達6600多萬元,人均收入2000餘元;1999年總收入9720萬元,人均生活水平達4400元。這裡依然堅持合作醫療制,保證了居民的身體健康。居民們凡女性滿45歲,男性滿55歲以上,均享受勞保,每日可領取從25元到45元不等的養老金,並且每年年均遞增5元。
在村兩委的帶領下,這裡民風淳樸,生活富裕,文明禮貌。從1964年至今,村中沒有刑事犯罪;自1986年以來,一直是市級文明單位標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