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社古民居

南社古民居

南社明清古村落位於東莞市茶山鎮南社村,是南社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南社村明清時期的歷史見證。南社村四周綠樹成蔭、地理位置很好。全村面積6.9平方公里,現籍人口3166人。明清時期初顯繁榮,人才輩出,先後出現了9位進士,是茶山一帶乃至東莞的一大村莊。

基本信息

景點簡介

南社古民居 南社古民居

東莞市茶山鎮的南社村古建築群是東莞保存得最好的明清古建築群,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南社村面積6.9平方公里,下轄東坊、南坊、西坊北一、北二、上巷、上邊等七個村小組,現有常住戶口人數3201人。

南社村莊四周綠樹成蔭,地理獨特,村莊呈合掌對居,明清期間初顯繁榮,為茶山一大村莊,很多專家稱讚:南社現存明清古建築眾多,是珠江三角洲地區不可多得的完整的古村落,村內尚保留宗祠、家廟25家、古民居120多間。

歷史沿革

南社村古民居現已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每年都有眾多人士前來視察參觀、探古,成為東莞市東部一大旅遊熱點。在此之前,南社一直對遊客和攝影愛好者免費開放。

南社明清古村落現存祠堂達22間,古民居達200多間。據《南社謝氏族譜》記載,南宋末會稽(今浙江紹興)人謝希良之子謝尚仁因戰亂南遷,幾經周折於宋恭帝德祐乙亥元年(1275)定居南社,歷明、清近幾百年的發展,形成了96000平方米的古村落。南社明清古村落以村牆為界。村內以中間長形水塘為中心,兩邊利用自然山勢錯落布列,巷道布局合理,安全防禦設施齊全。由民居、祠堂、書院、店鋪、家廟、古榕、樓閣、村牆、古井、巷道、牌樓等構成具有濃郁珠江三角洲特色的農業聚落文化景觀,難能可貴的是未破壞的明末清初的建築比較多,保留大量石雕、磚雕、木雕、灰塑及陶塑建築構件,具有較高藝術價值。謝氏大宗祠、百歲翁祠、百歲坊、謝遇奇家廟、資政第等是南社古建築群中的精品。

景點分介

古民居布局以金字間和明字間為主,祠堂除謝氏大宗祠以三進布局外,各家祠、家廟則是以二進四合院落形式,廣府建築風格為主,同時也受潮汕、吳越及西方建築文化影響。是難得的珠江三角洲明清古村落的典型實例。

著名景點介紹

古圍牆

始建於明崇禎十七年(1644)十月,圍牆以夯土或紅石做牆基,青磚砌築樵樓,全長302.5丈,共有樵樓21座,各有名目,各有楹聯。圍牆建成後,先後抵禦了順治五年(1648)李萬榮等率眾七日的圍攻和康熙十年(1671)劉進的圍攻。現圍牆殘留數段,樵樓尚存一二。

謝氏大宗祠

三開間三進院落布局,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結構,二進檁條之間用卷草花紋雕刻的叉手與托腳連結,首進屋脊陶塑和二、三進屋脊灰塑及封檐板木板木雕工藝精美。採用歇山屋頂,為東莞地區祠堂少見。現存始建時用的香爐和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肇建碑刻。

百歲翁祠

三開間三進院落布局,硬山屋頂,始建於明朝,現存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百歲翁祠記》碑刻,記載為紀念百歲老人謝彥慶而將其居所改為祠。現存神台基座及碑座紅石雕刻具有明代風格。

百歲坊

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592-1598)。當時南社村的謝彥眷夫妻都同時超過一百歲,東莞縣令李文奎上報朝廷,朝廷準予建祠,公祠命名為“百歲坊”,所以百歲坊的正面像牌坊一樣建築。現存建築三開間二進院落布局,首進為三間三樓牌坊,歇山屋頂,檐下施如意斗拱,影壁須彌座紅石雕及二進梁架木雕工藝精巧。百歲坊坊祠結合,布局奇巧,1993年被列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

謝遇奇家廟

清同冶四年乙丑科中式第四十二名進士,後隨左中堂到新疆平亂,立下戰功後任職總兵,回廣東後又任兩廣提督。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為紀念武進士、官至總兵的謝遇奇而建家廟,該建築為兩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硬山屋頂,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結構。梁架金木雕、石雕、正脊的陶塑工藝精美,首進垂脊人物和動物灰塑形象栩栩如生,門前家廟二字是請當時全國有名的書法家陶渲先生所寫的,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1993年被列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

資政第

為清光緒二年(1876)丙子恩科會試中式第九十九名武進士、禮部主事謝元俊書院,青磚麻石三開間二進院落布局,走廊從天井中間通過,二進明間天彎罩木雕工藝精湛,木雕上的動物栩栩如生,是難得的藝術品,門窗裝飾具有西洋風格。

典型民居

南社民居大都為明字間和金字間布局,以光緒六年(1880)武進士謝汝鏐家宅為典型代表。建築為三間兩進院落布局,與祠堂相比,顯得樸素實用,但仍有灰塑、木雕、石雕等藝術構件裝飾。

人文之道崇文重教出名人
南社村是一個崇文重教,才興丁旺的靈地。據謝氏家族後裔、南社村委會主任謝全坤回憶,謝氏老祖宗尚仁公的父親和祖父都是宋朝的地方官,分別擔任過廣東南雄州推官和南雄郡司馬。尚仁公37歲到南社來,雖然是給人擦皮鞋的,但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這一傳統代代流傳下來,因此南社村人才輩出,歷史上出了11個進士、舉人,29個秀才,其中有位先人還跟隨左宗棠南征北戰,被封為建威將軍。
建築之美:明清古村落保存完好
南社明清古村落以村牆為界,現存祠堂達22間,古民居達200多間。村內以中間長形水塘為中心,兩邊利用自然山勢錯落布列,巷道布局合理,安全防禦設施齊全。
村內由民居、祠堂、書院、店鋪、家廟、古榕、樓閣、村牆、古井、巷道、牌樓等構成具有濃郁珠江三角洲特色的農業聚落文化景觀,難能可貴的是未破壞的明末清初的建築比較多,保留大量石雕、磚雕、木雕、灰塑及陶塑建築構件,具有較高藝術價值。而謝氏大宗祠、百歲翁祠、百歲坊、謝遇奇家廟、資政第等則是南社古建築群中的精品。
古民居布局以金字間和明字間為主,祠堂除謝氏大宗祠以三進布局外,各家祠、家廟則是以二進四合院落形式,廣府建築風格為主,同時也受潮汕、吳越及西方建築文化影響。是難得的珠江三角洲明清古村落的典型實例。
民俗之風:“賣身節”傳承數百年
南社村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純樸的民俗,其中的“賣身節”便是一朵奇葩。賣身節也稱潑水節,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數以萬計的民眾都聚集到東莞市東坑鎮,遊走十里長街,爭相淋潑“仙水”,購物尋仙,觀賞花車,場面盛大熱鬧,是當今東莞的第一大節。
據載,東莞東坑的“賣身節”起源於明末清初時期該鎮塘唇村出現的“賣身”現象(即出賣勞動力)。當時,一些沒有自家田地的青壯年,在農曆二月初二這一天紛紛到街邊,頭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示“賣身”,等著財主前來僱請。有田地的地主也是這一天來塘唇村,挑選賣身的青壯年,一雇就是一年。後來,人們又傳說有天上的神仙在二月初二“賣身節”這一天下凡到東坑來普濟眾生,於是,賣身節便越傳越開,也越傳越神奇,遠近客商紛紛在二月初二雲集東坑,以冀神仙賜福,走時還要買件物品帶回家,以示遇到仙人,因此又稱“遇仙節”。
進入新世紀,東莞人民把這一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文化傳統繼續保持下來,沿襲了“賣身節”這個古時的名稱,並賦予了它新的涵義。“賣身節”當天,整個鎮成了歡樂的海洋,全鎮的男女老少和外地客人紛紛走上街頭,用玩具手槍等工具相互射水、潑水作樂,並祈求一年的好運。
水鄉之魂:水塘清幽古榕掛月
除了悠久的歷史,濃厚的底蘊,美輪美奐的建築之外,南社村最吸引人的,還是它作為南粵古老的水鄉特有的風韻。
位於蘇州的周莊作為中國目前的一個文化重鎮,它的存在了結了很多人的江南水鄉情結,圓了許多人的江南水鄉夢。若你想體驗一番畫中、小說中、戲劇中所描述的江南水鄉的樣子,其實並不難。就在你進入南社古村的時候,同樣的感受就會隨之進入你的眼帘,嶺南水鄉就是這個樣子。
進入南社古村落,時光突然好象歷史倒退了二三百年。村頭一徑水塘清幽,古榕掛月,村落巷道如梳齒般縱向排列,俗稱為“梳式布局”。多年不變的民居建築,原原本本地再現了嶺南的傳統文化。一條悠長古舊的深巷,街寬不過兩米,曲曲折折,乍看不見盡頭,望不見出處。穿行在迷宮似的窄巷,讓人不由地陶醉在古村那醉人的古風遺韻之中。

相關報導

擬再現南社明清古民居

據一些文物專家介紹,南社古村落雖然得以保存,但歷經宋、元、明、清,村中除了保留了大量住宅和一些其他類型的古建築和祠堂21座外,原有的大部分老店多已改造,原有的三座石牌坊均已被毀。

清華大學建築學專家對南社古民居考察後發現,村民古民居建築基本保持原生狀態,村落北部民居建築年代較早,土坯房較多,居住擁擠,內部設施落後,設施以及採光條件有待改善;村落南部為清中後期所建,多為紅石青磚房,檐下、牆頭彩繪泥塑,建築質量較好,但內部設施同樣較差。最讓專家擔心的是新區的發展缺乏合理的規劃,老村周圍被新房團團圍住,致使在村外東、西、南、北各方向都看不到老房子。

南社村古蹟的保存問題,令當地政府意識到必須對其重新規劃。日前,清華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專家為南社村設計了一份15年內的規劃,以村落整體為保護對象,既保護物質文物也保護非物質性文物,即包括社火、祭祀、節日、民俗精華、傳統戲劇等。具體設立村史資料以及民俗文化陳列室,設立宗祠、民居、書院陳列室,展示明清文化面貌,研究、發掘、宣傳優秀的文化遺產,如各種繡品、竹編、字畫、雕飾及家具日用品等。

7個展館供遊客參觀

據悉,2006年,南社將重點開發成為東莞旅遊線路,展示古村落有代表性的方面,吸引當地居民從事旅遊服務業,增加就業機會。據悉,遊客參觀的內容主要有:七個展館(即:茶山民俗陳列館、南社村史陳列館、謝遇奇史跡陳列館、書法館、美術展館、攝影展館、茶園泥公仔展館)及文物保護群體(如明清祠堂、古民居、廟宇舊址等)。收費標準為每人次30元;10人以上團體票按80%計收,即每人次24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