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潮村

南潮村

南潮鄉是揭陽市空港經濟區炮台鎮的一個社區。全鄉總面積大約為3.5平方公里。南潮鄉分為八個經濟聯合社,各個小村設有組長,負責本村事務。

基本信息

南潮村概況

炮台鎮南潮社區位於國道206和鎮政府西側,東北兩側與炮台居委會和埔仔社區接壤。西南兩側緊靠榕江,水陸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優勢明顯。社區總面積3.5平方公里,土地面積1720畝,其中耕地面積1580畝,全社區有8個自然村,全社區人口8669人,外出鄉賢26人,社區姓氏以吳姓為主,社區二委幹部11人(其中鎮幹部掛職1人),社區設黨總支1個、黨支部8個,黨員人數213人,“兩新” 黨組織1個,黨員3名, 2013年社區人均收入為10761元/年,主要經濟以工、農業為主,村集經濟收入26195萬元/年,主要來源是農民家庭收入。

歷史發展

一、2011年被省評為“衛生示範村”、 “揭東縣文明單位” ,今年被鎮黨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2012年被揭東縣委評為“揭東縣文明單位” ,鎮黨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二、今年來社區黨總支、社委會按照上級的工作部署,認真作好社區黨總支和社委會的各項工作。在社區全體黨員、幹部民眾中開展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一步提高黨員、幹部政治思想覺悟,激發黨員、幹部的積極性,自覺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

進一步提高班子成員廉潔自律,依法行政,辦事公開公正,勤政為民,求真務實的作風,為發展社區經濟,為村民謀求福利。不斷提高幹部隊伍素質,增強事業心和責任感,努力提高辦事能力和水平。在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同時,著重加強對後備力量的培養和考察,今年來二次共發展年青有文化、有素質、有培養前途的預備黨員,為黨組織輸入新的血液,並推薦有上進心的民眾參加鎮入黨積極份乾培訓班學習。
1、為進一步完善學校配套設施建設,社區黨總支動員外出企業家,外出幹部和鄉賢爭取資金350萬元,建設學校大禮堂,進一步改善學校教育環境,提高基礎教育質量,為教師和學生營造一個優美學習環境和活動空間,並在2012元旦前交付使用,為培養社會主義人才造就良好環境氛圍。社區黨總支、社委會重視村教育事業的發展,實施南潮特色獎教獎學措施,積極鼓勵和提高師資素質,改進教學質量,激勵學生好學上進,積極進取,切實抓好教育事業,與學校簽訂獎教獎學措施,給予在教學過程中辛勤付出,教學質量突出的教師,在學習中成績優異的學生進行獎勵。凡在中考後被市、縣重點高中錄取的學生,每人獎勵1000元助學金,考上大專院校的學生每人獎勵400元,錄取為本科生獎勵500元,只要祖籍本鄉戶口外遷的,一律享受獎教獎學待遇。
2、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環境的保護與整治,今年來,社區黨總支、社委會的多方努力籌資,投資30多萬元對社區部分溪河的清理疏通清淤、道路綠化,美化社區居民的居住環境。今年被鎮黨委、鎮政府推薦申報廣東省宜居村莊和揭陽市大樹下的幸福生活示範社區。為確保社區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積極配合上級有關部的工作,投入資金約15萬元在社區各主要路口安裝視頻監控,切實維護轄區內治安穩定,確保一方平安。

先賢吳復古公

南潮村 南潮村

潮汕前七賢之一吳復古(1004-1101),字子野,號“遠遊”先生,其傳略被收進《中國名人大辭典》。公少時天資聰穎,性豪邁慷慨,任俠好義,急人所急,有江湖俠士之風。勤讀史書,精通經典,尤重《道德經》,養生有術,性情高雅,清逸人間。

吳氏先祖世居福建武平,復古公為吳氏抵潮五世祖,父親吳宗統官至翰林侍講。復古公於父親去世後,乃從海陽蓬洲都(即今汕頭鮀浦)徙至今之揭東炮台鎮南潮村。按宋朝官銜世襲制度,本來復古公可以嫡子的身份承襲父蔭,上朝任職,但是復古公無意仕途,固辭不受,並以其職讓於庶兄(即父妾所生之子)吳慈翁,使之授國子監教授之位。頗有吳氏先賢、殷高宗武丁時期泰伯、仲雍與季扎“三讓”遺風。故此,南潮村族譜有“讓德錫光,名賢傳芳,文輝紹紀,奕世永昌”的排序。宋真宗趙恆在吳氏譜序中提到“吳氏出於姬姓。武王封泰伯弟仲雍曾孫周章於吳,後子孫以國為氏,遂姓焉。”又講到“延陵季子徐,徐君愛其劍,口不敢言。季子知其意,及返,徐君死矣!乃掛劍懸墓而去”的典故,稱讚“吳氏之譜,姓氏彪炳於天壤;支分派別,勛名昭垂於古今”。

復古公雖與蘇軾相差20多歲,可謂交誼至深。一道一佛學大成者,情義相投。復古公與蘇軾等人情深誼篤,多有文字往來,且繼承唐韓文公刺潮功績,用心致力推廣潮汕文化,對推進潮汕教育事業發展、弘揚嶺南民俗風情、表彰激勵後人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南潮村 南潮村

宋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8月,蘇軾被貶惠州,專程抵揭拜晤復古公,併到“遠遊庵”參觀游賞,留下法貼。有“子野先生,辭其先侍講之蔭,隱麻田山”之《遠遊庵小序》,有《遠遊庵銘》:“吳復古子野,吾不知其何人也。徒見其出入人間,若有求者而不見其所求。不喜不憂,不剛不柔,不惰不修,吾不知其何人也。昔司馬相如有言:‘列仙之儒,居山澤間,形容甚癯。乃取屈原《遠遊》作《大人賦》……世俗之迫隘也,吾願從子野而遠遊!子歸不來乎,而吾不往,使罔象乎相求!”也有對復古公辟穀絕粒之事作詩戲之:“松風溜溜作春寒,伴吾飢腸響夜闌。牛糞火中燒芋子,山人更吃懶殘殘。”“卿為不死五通仙,終了無生一大緣。獨鶴有聲知半夜,老蠶不食已三眠。憐吾解此人間夢,許我時逃醉後禪。會與江山成故事,不妨詩酒樂新年。”專問復古公養生之道,又以儒、佛二學相議,蓋東坡先生為五祖戒和尚轉世而來,又有佛印禪師指引,佛學精進,可與復古公修道相論,因此執手歡笑,暢談達旦。復古公本無意官場,但還是以道德文章顯著聞名於朝野而被舉薦為孝廉。宋神宗特別召見並授以皇宮教授、太子太傅之職。性情清逸的復古公一時愈加名重朝野,鴻儒巨卿有如王安石、司馬光、韓琦、三蘇父子、李師中等等,為之傾心致腹,悉情交好。司馬光編《資治通鑑》,“書成適吳君參政,進治說三篇,余惜未成錄焉”,撰序稱“吳君博學清重,君子人也;居宰輔,握機……公忠於君孝於家,愛於國睦於族,其為天地間之完人也”。然而復古公畢竟清逸成性,寄情山水,淡泊功名,加之時逢王安石變法,復古公私下與蘇軾說過,“黃卷塵中非我業,白雲深處是吾家。”不久即以“孝養”為由上表辭職,神宗成其孝心,特賜“遠遊先生”號準公返鄉。復古公辭官之後,隻身遊歷各大川名山,回到揭陽,為父母在廬墓守孝三年間,修心養性,整修園亭,教育子弟。後來遊山玩水到潮陽麻田山,發覺此處山清水秀,幽靜怡人,遂萌生在此築庵設堂清修之念,回及對親友與家人說:“心隱麻田,居歲寒堂,築遠遊庵,以不自非。”謝別妻兒,到直浦都(今潮陽灶浦)麻田山中築庵辟穀,絕粒不食。素有“神童”之稱、少年得志、為人傲倨的天章閣侍制、詩人李師中聞知,不禁讚嘆:“白雲在天,引領何及。”蘇軾為之題匾“遠遊庵”,並撰寫《遠遊庵銘》。道庵北向,隔小石山和小沼池,為復古公居處“歲寒堂”,元礻右黨人鄭俠為其作《吳子野歲寒 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蘇軾再次被貶海南瓊州,復古公即命其子赴海南捎去揭陽土特產問候。軾感其真誠,也與復古公三子芘孟、芘仲、芘季結交莫逆,大加讚賞,贊“喜子野有佳子弟也。”其弟蘇轍交情甚好,也有七絕“馬跡車輪滿四方,苦為避暑小茆堂。仙心欲促左元放,痴疾還同顧長康。”詩贈復古公。

南潮村 南潮村
南潮村 南潮村

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冬,蘇軾遇赦歸北,時96歲高齡的復古公,念及東坡情義,決意為之送行,自番禺(今廣州)追至清遠峽時,因年老體弱,受寒染病,一病不起,於翌年農曆四月十三日病逝于歸途。蘇軾在四川驚聞噩耗,無比感傷,揮淚寫下祭文:“嗚呼子野,道與世違,寂然自守,闔門垂帷,郁然坐忘,有似子微,或似壺子,杜氣發機。遍交公卿,靡所求希,急人緩己,忘其渴飢,道路為家,惟義是歸,卒老於行,終不自非。送吾北還,中道獘衣,有疾不藥,但卻甘肥。問己後事,一笑而麾。飄然脫去,霧散露稀。吾獨何為,感慨噓唏,一醢告訣,逝舟歸……”一盡哀悼之情。今南潮村人將之載入族譜與復古公照前,每有念及者,無不激勵共勉。

最美水鄉·中國南潮 最美水鄉·中國南潮

南潮村位於榕江“雙溪明月”之東,南北兩河以“入”字之勢直奔汕頭海口,江流起伏,氣勢不凡,且鄉居初形原似龍舟,遂起名為“南潮”,取潮水棲蛟龍、寓賢人輩出之意。也合吳氏先祖“逢源、逢塘而居”之囑。今汕頭龍湖、沱浦、揭東玉湖,珠三角乃至國外皆有吳氏子孫遍布,每年農曆二月十二為該村“祭祖”之日,前後三天三夜做“大戲”,來自各方祭拜者絡繹不絕,熱鬧非凡。是日,揭東縣炮台鎮南潮村處處張燈結彩,彩旗飛揚,戲台高搭,鑼鼓喧天,一片歡樂、祥和、喜慶的景象。來自海內外的吳氏子孫及知名人士代表出席參加了慶典活動,眾人歡聚一堂,祭祀先賢,倡導文化,也為揭陽“文化建市”活動內容添上絢麗一筆。

最初,南潮村因地處榕江之濱、背靠平原、土地肥沃、農漁皆宜,故復古公定居於此後,四方人士如張、黃、卓、詹、賴等多有聞名徙遷而來者。至宋末元兵南侵,戰亂頻頻,眾姓流遷,致使南潮暫成廢墟,至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復古公第7世孫貞福公為念先祖重歸鄉梓,整治先人舊業。此後,吳氏子孫除世居南潮外,苗裔藩衍,布悉各地。

南潮西南臨江,有燈芯草灘盛長,鄉人多有割曬用以積席制氈者,一時盛銷海內外。而該草灘生長的蟛蜞,捉後醃製,更是海外遊子夢思魂縈的下粥好味!村之南有渡名古稱“南河渡”,過此即是潮陽。後因改道荒廢,今風跡猶存。傳聞蘇東坡曾至此一游,並應復古公之約手書“海不揚波”四字,一方道出該處江闊似海而水不揚波的奇特景觀,另一方也借古典之義,語出周成王時交趾國使者所贊周國:“天無烈風淫雨,海不揚波三年矣,意者中國其有聖人乎!”喻江山輩出有人才。西邊則為太和渡,也稱張厝宮渡,因昔時有張姓戶人徙居於此,現復名為南潮渡。過此渡即是漁湖。

南潮當榕江之沖,控兩河之喉,為前朝倭寇溯江入揭必爭之隘。明之時,鄉人於南河渡東側河床置亂石七堆,美其名曰“七星石”,也頗有“七星伴月”之意,狀若暗礁,對阻寇船起了不少作用。揭陽民間還說到一海寇船隻至此擱淺,當匪首聞知南潮乃復古公故里,不覺誠惶誠恐,當即喝退手下,恭敬而退的美談。南潮村族譜載,每年農時五月十三夜,水落石出,此晚泛舟望石,明亮可見,游者對造化與人工的巧妙結合,不勝唏噓。西南處之揭陽古八景“雙溪明月”也多有美麗傳說,如中秋之夜,若置舟江游,從一特定角度看去,可見天上一月,水中同時浮現兩個明月,三月互映,共放異彩。其它民間傳說元末義軍將領陳友諒兵敗後,其軍師“虱母仙”何野雲抵此遊覽,竟酣賞忘返,得道後被玉帝貶為此處河神,曾使法力使載不義之財的船隻沉沒,將船上米粟搬到桑浦山上貯存賑濟窮苦人家,此為“雙溪嘴沉船,玉井岩出米”之說;也有明朝揭邑知縣馮太爺攜正房崔氏至此賞月,藉機為月容夫人報了仇的故事……皆與“正義”相關,可見浩浩乾坤,皎皎明月,清白人間。

朱熹朱老夫子游南潮村時,遠遠望見江溪對岸,人文成風,往來有序,曾問復古公子孫,得知是漁湖京崗孫氏家櫬後,欣然乘舟前往,以迂迴筆法,說“予曾游麻田舊勝,訪吳子野夫子講學問道之場。眺望乎南溪之畔,有厥里居,樹木陰翳,車馬繁盛。詢之父老,誰氏之族也?父老曰:京岡孫氏居焉。”引出南溪對岸,赫然文明大家裡居京崗,傳為佳話。同時,給復古公子孫留下留下“道骨仙風,雲鶴翱天”法帖,誇讚吳氏高雅“吾觀吳氏為天下著姓,金枝玉葉之根。世稱某公府、夫人、縣君、郡君者,惟孔吳二姓得稱。余姓人家並不敢妄譖。”並且說,吳氏之盛,有賢祖宗重本敬宗於前,則必有賢子孫重本敬宗之後焉。

再後者,文天祥、陸秀夫也有撰文作序,表達對復古公、吳氏的敬仰之情。文丞相稱“吳氏代有人焉,將有尤者出以其時可也”。堂記》在《西塘集》中有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