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梁康簡王蕭績墓石刻
胸脯前挺圓鼓,兩邊自上而下刻有鏇卷的毛紋,斜向外側,紛披翻卷,線條輕盈流暢。 中部是柱身,圓形,上細下粗,中間柱圍2.81米,自上部到神道刻文間,雕刻突起的瓜棱形直紋與繩辮。 緊接在神道刻文之下的,是一較小的方石,有人稱它為“介徹”,正中雕飾一獸面紋。
蕭績,為梁武帝蕭衍的第四子,天監八年(509年)受封為南康郡王,先後都督南徐州、南北兗州、江州等地軍事,並四次領石頭城軍事。因其“寡玩好,少嗜欲,居無仆妾,躬事約儉”,死後謚“簡”,故又稱南康簡王。蕭績卒於梁大通三年(529年),神道石刻當在此後立。墓前石刻有辟邪一對,一雌一雄,東西相向而立,相距16.8米。東辟邪為雌性,身長3.85米,高3.40米,頸高1.40米,體圍4.20米;西辟邪為雄性,身長3.75米,高3.33米,頸高1.45米,體圍4.28米。兩辟邪翹首昂視,巨口開張,呈方形,上下唇邊各露出兩顆牙齒,口中長舌垂至胸際。圓鼻突兀,鼻孔撐張,雙眼環睜,威武有神,頸短而闊,頭頂至脊背和前胸都有圓形的凹溝。胸脯前挺圓鼓,兩邊自上而下刻有鏇卷的毛紋,斜向外側,紛披翻卷,線條輕盈流暢。身有雙翼,翼上刻有魚鱗紋,鱗片朗朗,雕刻粗壯有力。鱗紋後面襯以鳥翅紋,翅上刻四道線條,順著羽翅往上翹,流暢伸展。四肢碩大粗壯,雄獸左足向前,雌獸右足向前,足分五爪,形狀似獅,骨節歷歷分明,長尾下垂抵基座。雕刻刀法純熟,線條流暢優美,集中體現了梁代雕刻藝術的卓越成就。
辟邪以北21米處有兩根東西對稱的神道石柱,石柱有柱首、柱身、柱礎三部分組成。上部為柱首,柱首罩一小盤形圓蓋,比柱身略大,成仰覆蓮花座,圓蓋上立著一隻小辟邪,前肢騰越,昂首望天,張口似吼狀,形象極為生動。東石柱完好無損,西石柱上的小辟邪遭雷擊破損。中部是柱身,圓形,上細下粗,中間柱圍2.81米,自上部到神道刻文間,雕刻突起的瓜棱形直紋與繩辮。柱的正面為一塊刻文方石,刻有正書楷體“梁故侍中中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康簡王之神道”,分三行,每行七字,字徑約兩寸余;兩柱的碑文相同,皆由外向內起讀,取其對稱。緊接在神道刻文之下的,是一較小的方石,有人稱它為“介徹”,正中雕飾一獸面紋。“介徹”下面又圍以繩辮,繩辮下邊刻雙龍交首紋。再往下就是瓜棱紋,紋數二十四道。下部為柱礎,柱礎上層浮雕蟠螭紋,口中含珠,聚首於柱礎前端,尾部相交;下層為柱的方石基座,部分埋於地下。整個石柱形制別致,典雅優美。
1982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納入丹陽南朝陵墓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