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儺”文化

南寧“儺”文化

儺戲(拼音:nuóxì),也稱為儺舞,是中國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貴州、安徽貴池、青陽一帶以及湖北西部山區。

“儺”文化起源

史料告訴我們,儺屬於上古時代圖騰崇拜時期的民俗儀式,用驅逐邪惡、祈求吉祥。自周代,儺祭就被納入"禮"的規範,中國儺俗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見諸《周禮?夏宮》。《後漢書?禮儀志》中說:"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驅疫。"《樂府雜錄?驅儺》也寫道:"用方相四人,戴冠及面具,黃金為四目,衣熊裘,執戈揚盾,口作'儺、儺'之聲,以除逐也。"到了宋代,儺儀在宮廷和民間仍很盛行。後來,從宮廷壟斷到民間風行,儺緩慢地衍變進化,逐步成為歷史文化遺存。
有關人士介紹,儺文化是中國古代農耕社會的一種原始信仰,是指導人們思想言行的一種"意識形態"。簡而言之:從原始信仰的角度來說,"儺文化"就是"神農文化"。是古代中國農耕民族為了祭祀農神--儺神而創造出來的原始文化;從意識形態的角度來說,由於古代中國的農耕民族是神鳥的崇拜者,所以"儺文化"也就是"鸞文化";從生產的角度來說,由於古代中國的農耕民族最早種植的是糯稻,所以"儺文化"也就是"糯文化"。

“儺”的藝術功能

儺祭在從娛神的原始思維衍為娛人的轉換過程中,,其產生的藝術化功能有四點:①古儺祭的歌舞模式結合本地區的民間傳說、民間故事及英雄人物等內容。便形成了地戲《師公戲》。②在大型儺祭活動中,模仿儺的圖騰行為來表現各種各樣神靈性格、形態、特徵的風姿多彩的圖騰舞蹈。便形成了內容形式不同的民間舞蹈。如邕寧壯族舞蹈《班鳩舞》、《春牛舞》、《鳳凰舞》、《香火龍舞》和郊區的《羅傘舞》與武鳴的《壯族橫鼓舞》、《師公棒舞》等。③在儺祭中以歌頌圖騰,運用詼諧、風趣、威脅、誘騙而逗引神靈歡樂的表演,實際已轉化為民眾的文藝娛樂。分別為傳統的平話師公戲《功曹贊》、《八娘過渡》、《送雞術》等劇目。④儺祭的圖騰標誌根據不同地區民族的審美觀,以示吉祥平安、驅邪驅魔的圖騰符號,便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具有濃郁民族風格和特色的年畫、鬥神、民房建築、花窗、剪紙工藝、衣服裝飾等美術形式。

南寧“儺”文化簡介

所謂南寧儺文化,是指南寧地方(含兩縣一郊)居民及農民民眾參與的傳統"儺".行為的民族民間習俗活動。其中包括邕寧縣、武鳴縣的壯族儺戲、儺舞(師公),市區及郊區的平話師公戲(舞)、春牛戲(舞)、民間紅白喜事和節日喜慶班鳩舞、鳳凰舞、岳鼓舞、師公儺舞、大酬雷、香火龍、八音等攤舞、儺樂、儺戲及各種民間傳統的民房建築、花窗、雕塑、民族服式圖案、用具裝飾等,都重屬於儺文化範疇。儺文化是地方民族文化的基本雛形,並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現實基礎。在實施西部大開發中,它將對於本地區文化發展戰略、文化生態保護及發揮本地區特色文化優勢,推進經濟和文化協調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南寧“儺”文化的地位

南寧儺文化作為中國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民族文化的深厚歷史沉澱和民間基礎,因其藝術內容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其詼諧、滑稽、逗趣的高娛樂性效應,深受南寧市周邊民眾的喜愛。
此前,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南寧儺文化,曾被學術界高度評價,並稱之為中國民間藝術的"活化石"。

南寧陳東古儺戲《大酬雷》概況

南寧古儺最精彩,陳東"酬雷"獨領先。陳東古儺戲《大酬雷》流傳於廣西南寧市西鄉塘區,以陳東村為中心的壯、漢混居地區。相傳每逢農曆正月至二月十六,正值早春時分,斑鳩春啼,稻田缺水,鄉間舉行大型的師公儺祭活動,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所謂的《大酬雷》,就是用大規模的人力、財力來酬謝與報答神之意。壯族先民把打雷的自然現象作為雷神來崇拜,雷神能賜福於人間,能保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就是壯族先民所祈求能藉助於神力來戰勝大自然的原始思維。
陳東村古儺戲《大酬雷》表演時,表演老在狂熱、古樸、粗獷、剛勁、火紅的儺祭舞蹈動律中分別表演閃電、打雷、下雨、上山伐木、製造農具、耕田犁地、播種、插秧、施肥、收割、打穀、做飯、喜慶豐收,盛請貴客等舞蹈組合,反映水稻生產的全過程。

陳東村古儺戲的評價

2005年10月16日晚,陳東古儺戲《大酬雷》這個源遠流長的儺文化在陳東村精彩演繹,來自越南寮國朝鮮東協國家80多名藝術家與該村1000多名民眾一道興致勃勃觀摩了儺戲表演。這些原始、古樸的藝術形式令東協各國嘉賓嘖嘖稱奇。"在開放而現代的南寧能看到這樣原汁原味的民俗表演實在是讓人興奮,壯鄉文化的豐富多彩會讓中國-東協博覽會更具魅力。"一位來賓這樣評價說。
有關人士認為,陳東村古儺戲《大酬雷》是南寧市民族文化的基本雛形和不可多得的無形文化生態,它展現了一幅古老的壯族先民從事農業生產的原生態場景,也是一部反映古老的壯族先民耕作藝術的非文字經典。它得到傳承是它內涵因素具有真正現實價值取向所決定的,它將對於西鄉塘區發揮文化優勢,拉動經濟與文化協調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在1992年舉行的廣西國際儺文化研究會上,陳東村古儺戲《大酬雷》被來自美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學者譽為中國稻作文化圖騰的活化石。
陳東村古儺戲現狀

據介紹,陳東村儺文化因其保持得比較原始、古樸、完整而一直為當地村民所熱衷。近年來,為了讓民俗文化能夠完整傳承,該村每年農曆三月初二至初六都會舉行民俗??歡聲不斷。
4月28日成立的陳東儺文化藝術團,由24名成員組成,年齡最大的70多歲,最小的才16歲,中青年演員占了7成以上。在當天表演中,演員涉及全村男女老少,十分和諧。為了把最精彩的表演奉獻給中外遊客,該團成員還自籌資金購置新戲服、道具進行排練。
"我從小就受到儺文化的薰陶,對表演儺戲很有興趣。我們作為陳東村的後代,都應該擔負著歷史責任,把這個民間藝術代代傳下去。"20剛出頭的陳耀東說。17歲就開始參加儺戲的他現在是南寧一所院校的在校生,在藝術團成立當天,他和長輩們一起化妝登場表演。
目前,南寧西鄉塘區正以陳東儺文化藝術團成立為契機,著力打造這個具有世界性影響的中國傳統文化--儺文化品牌,利用和發揚好民間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讓陳東儺文化成為廣大人民民眾寶貴的文化產品和精神食糧,為南寧市文化發展戰略、文化生態保護和發揮特色文化優勢作積極的貢獻。

相關圖片

南寧“儺”文化南寧“儺”文化
南寧“儺”文化南寧“儺”文化
南寧“儺”文化南寧“儺”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