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古代稱墓道石雕為石象生,根據墓主身分,按照當時規制進行配置。東錢湖石象生遺存之多、製作之精美不僅省內罕見,在國內也屬稀有,這與特定的歷史和人文條件密切有關。據記載,在南宋152年中,鄞縣籍的丞相就有史浩、史彌遠、史嵩之以及鄭清之、魏祀5人。史氏家族為南宋最大的望族,門庭顯赫,有"一門三丞相,四世兩封王"和"滿朝文武,半出史門"之稱,並先後出過72個進士,他們死後多數都歸葬在東錢湖的周圍。據初步統計,分布在上水、下水、韓嶺、橫街、福泉山等地的墓道石雕共30餘處,計180餘件,其中有文臣(忠)、武將(勇)、蹲虎(節)、立馬(義)、跪羊(孝),都是成對排列於墓道兩側;有的還有石筍墓表柱、石太師椅、仿木石牌坊等。在這些墓道石雕群中,最大的文臣、武將石雕高達3.5米,造型準確,表情生動,或肅穆、或震怒,維妙維肖。身上樑冠盔纓、風翅護耳、方心曲領、袍服甲冑都雕刻得十分具體、細膩。動物石雕形體動作多樣,並有各種裝飾圖案。這批豐富而又完整的歷史遺存,充分展現了南宋石雕藝術的非凡創造力。由於南宋6個皇帝的安葬都比較簡單草率,在紹興的皇陵沒有發現墓道石雕,因而東錢湖的南宋墓道石雕群就成了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
據記載,在南宋152年中,鄞縣籍的丞相就有史浩、史彌遠、史嵩之以及鄭清之、魏祀5人。史氏家族為南宋最大的望族,門庭顯赫,有“一門三丞相,四世兩封王”和“滿朝文武,半出史門”之稱,並先後出過72個進士,他們死後多數都歸葬在東錢湖的周圍。經歷800多年的風霜雪雨和人為破壞,不少石刻已被掩埋、破壞。自八十年代起,全縣進行文物普查時,才被陸續發現並加以保護。在1993年12月4日舉行的“寧波東錢湖石刻文化考察報告會”上,又經考古專家多次研究論證,被確認為全國僅存的南宋時期墓道石刻,填補了中國美術史、雕刻史南宋時期的空白,這些石刻顯示了江南地區大型墓道石刻群的雄偉氣魄,具重大歷史文化價值,引起國內外文化界、藝術界、歷史學界、教育界的矚目。東錢湖南宋石雕群於2002年被確定為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
東錢湖的南宋墓道石雕群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為研究中國的美術史、雕塑史、服飾史、建築史、家族史、堪輿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但是這批石雕幾百年來處於荒山野林之中,風化、鹼化現象相當嚴重,還發生過盜竊、破壞等事件,因此搶救、保護工作迫在眉睫。1999年,經浙江省文物局批准,由鄞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負責,將就地保護有困難的墓道石雕遷移至上水村史漸墓道區域的鳳凰山山岙內,易地保護,集中管理,逐步建設成為一座集文物保護、學術研究、旅遊觀光於一體的南宋石雕博物館,那時我們就能全面欣賞和研究這批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