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民間傳說,在南安陂未建之前,先築館洋陂,但因地勢太低,灌地無多,乃於其上游建南安陂,以灌較高之地。現兩陂俱存,上陂名南安陂,陂俗稱“乞食陂”,下陂因效益有限,所以被人忽視。南安陂為漿砌條石滾水壩,陂高2.94米,長379.3米,壩體結構別具一格,使用重1.4~2.0噸的大條石砌築。陂頂為大石板斜鋪,靠下游端用乾砌石牆墊高0.8米,使石板斜插朝向上游。原大石板每塊寬0.6米,厚0.3米,長3~4米,50年代後加高的二層,其長度2~3米。下游坦水分三層迭砌,每層外露長度1.5~2.0米,跌差0.3米,坦水末端拋填大塊石護腳。上游坦水用三合土夯填。陂右端設排砂閘1座,孔寬3.5米,深1.5米。右側有進水閘1座,高2米,淨寬3米。乾渠長10.2公里,進入九里洋,受益29個村莊,解決農業灌溉用水問題,還為廣大民眾提供生活水源。
在民國時期,陂身及渠圳年久失修,滲漏不堪,嚴重影響灌區引蓄水。民國31年(1942年)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當局,借“以利軍事”為名,部分渠道被毀,至1949年,灌區耕地有1萬多畝,但保證灌溉只有0.8萬畝。
1950年成立南安陂管理委員會,對陂身漏水進行堵塞,整修被毀壞的渠道,有效灌溉達到萬畝。但原有引水進入平原後水位已低,貯蓄在平原縱橫交錯的溝道中,農民再用水車提水灌田。1954年冬,晉江專署派來水利技術人員,經勘定,於“三十六畝”處將原乾渠改線,放緩渠道縱比降,新開雙魚山至普陀庵總乾渠1條長1.25公里,抬高渠床1米,再開挖左右渠2條,左乾渠填築2公里,直達新墩海灘地;右乾渠長7.25公里,把渠道延伸至後郭灘地。同時填築支渠14條,分渠5條,總長度22公里,修建乾支渠建築物88座。1956年2月改善灌溉工程竣工,使當時的石東、石西、豐美、新前、江口、郊上、東吳、後郭等8個鄉(包括行政村)受益,1.2萬畝田地大部分實現自流灌溉,一年可節省30萬個車水勞動工日。同時新開排洪溝1條,長2.5公里,控制大路坑溪水,減輕九里洋澇災為患。整個工程完成土石方19.15萬立方米,民間投工20.54萬工日,國家補助3萬元,民眾自籌投入7萬元。是年取得農業大豐收,糧食產量比1955年增長34.4%。
為增加引水流量,1976年南安陂加高0.3米。1977年在陂首溪灘中填築1道長342米、深2米的粘土防滲牆,陂身砌體再行勾縫。1978年總乾渠改造取直,加寬外渠堤。乾渠裁彎取直200米,同時對灌區渠道全面砌石護坡防滲,到1979年5月止,完成乾支渠、斗毛渠石渠共58.85公里。1982年陂首再次加高0.25米;兩次加高,使正常引水量增加0.5立方米/秒。進水閘還設定啟閉機,及新建渡槽2座。1986年秋旱嚴重,陂下水位下降,發現下游坦水被沖刷淘空深1~2.5米,長達217米。立即組織搶險指揮部,安裝機電抽水,對壩身進行整修加固,於坦水末端砌築1道長217米的截水牆,牆高2米,底寬1.5米,頂寬0.6米,牆外側用條石漿砌,中間澆築混凝土,解決淘空問題;重點段坦水外加拋塊石防沖;在陂石沉陷、斷裂處重新翻修和灌漿、勾縫加固。另增砌左岸擋土牆1道,長84米、高3米。計完成漿砌體1040立方米,乾砌體620立方米,澆混凝土310立方米,用去經費13萬元,其中自籌2.5萬元。
1991年,南安陂工程有大小渠道78.5公里,建築物204座,有效灌溉面積已達1.35萬畝,比1949年增加68.8%。抗旱標準從30天提高到80天。實現灌區田地規格化,排灌系統化,田間道路化。
千年古建築——南安陂
南安陂位於莆田最大僑鄉江口鎮石獅村泗壩,莆田第二大溪?蘆溪下游,離江口街5公里,創建於後周南唐中興元年(958年),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建成,至今已1023年了。明正統七年(1442年)陂壞,知縣劉璣率眾修復,將南灣上下洋陂重修為一,改名南安陂。有集雨面積709平方公里,從溪循山作圳入溝,灌江口九里洋7000畝。
陂為攔河滾水壩型,高1.5米(不包括上寬20米的基礎高度)、長342米,是莆田四大陂中壩最長創建時間最早的古陂:比1083年建成木蘭陂早106年,比木蘭陂壩長還長123米。1950年成立南安陂管委會,修渠堵漏,恢復灌溉面積8000畝,還擴建新開渠道,石渠化……等,計灌江口涵江29個村2萬餘畝,其中自流灌7600畝。它促進江口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使莆田廿四景之一“錦江春色”形成景點。
莆田縣地震學會為祝新千年而考察千年古建築南安陂。2000年元月4日我們直達南安陂,對陂體及其周圍環境進行勘察、查訪。經幾天的調查研究歸納三大特點:
一、選址適當:?蘆溪下游至院裡村,原向東偏南溪道,漸轉南而西,彎了正半圓形後,急彎東而南直奔興化灣,南安陂就建在急彎東而南處,原稱南灣上下陂。經勘察分析系屬侏羅系南園組地層組成,其成土母質為第四紀海相沉積物,河流沖積物,花崗閃長岩,火山凝灰岩等組成,地貌是低山山間谷地。大彎後,溪道明顯出現右岸侵蝕左岩堆積現象,陂址正選在彎道下段溪面最寬處,且斜對溪流,可防拒溪流直下的衝擊力。由於溪寬就流緩水薄,有效保護陂身安全,同時也在海水高潮位上面避開海潮。
二、設計合理:陂體基礎寬、大且深,就地採用既堅硬又有彈性的花崗閃長岩石料,上層基石長十多米,寬厚同為0.5—0.6米,下面各層成坦水式加寬1—2米,與溪沿平行橫扎,用高質性三合土粘結,上下層錯位排列,下長上漸短似塔形狀,基本全埋在溪底下面,故基礎牢固、重心低下,穩定性強,攔河滾水壩砌在基礎上面中心,使基礎對稱平衡,高1.5米,若溪洪水位超過,都溢陂而過,陂體則都在洪水下面,避免上游下來的漂浮物撞擊和洪水的衝壓力,故陂經久不毀。
三、結構完整,整體性強:砌築的條石,各面都鑿磨平整,並用粘合材料膠結得平整密合,使整個建築物形成整體,還經常巡視檢查,發現滲漏,及時堵漏修補,保證工程完好無損。同時陂體右邊扎入山坡內,還砌一段石護陂與陂體連成一體,以防山體滲漏而被沖成缺口,左邊扎到岸邊,且陂體內外岸邊,都砌一段石護岸與岸高齊,也都與陂體連成一體。這樣兩邊都牢牢地夾住整個陂。所以南安陂能經受住千百年來無數次地震、溪洪等的衝擊而不摧。尤其1604年本地八級大地震的摧殘也不毀。這是建造者遵循自然規律的創舉,也給後人留下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