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介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簡稱南航)創建於1952年10月,歷經了南京航空工業專科學校(1952-1956)、南京航空學院(1956-1993),1993年更名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1978年,學校被國務院確定
為全國重點大學;198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1996年,進入了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行列;2000年,被教育部批准設立研究生院。學校現隸屬於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並由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和江蘇省人民政府重點共建。建校50多年來,學校實現了從專科學校到本科院校、從普通院校到重點大學、從教學型大學到教學科研型大學的三大歷史性跨越,已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結合,多學科協調發展,航空、航天和民航特色顯著的重點大學,進入了向研究型大學發展的新階段。學校現有明故宮和將軍路兩個校區,占地面積2565畝,建築面積72萬平方米,圖書館館藏文獻296萬餘冊(其中印刷型文獻163.66萬冊,電子文獻133萬冊)。現設有航空宇航學院、能源與動力學院、自動化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機電學院、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民航學院/飛行學院、理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外國語學院、藝術學院共12個學院;設有無人機研究院、高新技術研究院、直升機研究所等68個研究機構;建有51個實驗室,其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個,部級重點實驗室和部級開放實驗室9個。現有本科專業4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0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2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27個、博士後流動站9個,涉及8個學科門類和37個一級學科。飛行器設計、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工程力學3個學科為國家級重點學科,流體力學、通信與信息系統、微型飛行器設計與製造等8個學科為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重點學科,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導航制導與控制、計算機套用技術、航空宇航製造工程、先進制造技術(重中之重)等7個學科為江蘇省重點學科。
教學資源
學校現有教職工2839人,其中專任教師1398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比例達到38.8%,有博士生導師182人,教授226人,副教授314人。教授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雙聘院士8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3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3人,教育部首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人,國家級、省部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1人,入選省部級以上各類人才工程近百人,包括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8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計畫”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畫”7人、江蘇省“333人才工程”33人、“青藍工程”4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33人。現有全日制在校生22022人,其中本科生14978人,研究生5641人,留學生、專科生及全日製成人教育學生等1403人;另有非全日製成人教育學生3513人。
教學成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是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學校始終堅持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以教學工作為中心,以教學質量為生命線,全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教育規律和社會需求、與研究型大學建設目標相適應的具有南航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取得了一批較高水平的教學成果。自1989年國家設立教學成果獎以來,學校共獲部省級以上教學成果獎74項,其中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17項。學校現有國家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2個,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在“周培源杯”全國大學生力學競賽中,2000年、2004年連續兩屆獲得全國高校團體第二名;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居於前列;在第八屆、第九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總成績分別列全國高校第八位、第五位,榮獲團體優勝杯;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畫大賽、全國首屆無動力飛行大賽、江蘇省大學生力學競賽、江蘇省大學生非數學專業高等數學競賽等各類競賽中,南航學生屢屢折桂。建校以來,學校已為國家培養了9萬餘名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其中包括20多位省部級黨政軍領導和院士,以及一大批科技專家和管理專家,他們已成為我國各條戰線上的骨幹力量,為國防現代化和國民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學校歷來十分重視科學研究,形成了基礎研究、高新技術套用基礎研究與國防型號研製任務並駕齊驅的科研工作格局。學校自行研製成功了21種型號的飛行器,創造了我國航空科技史上的若干個第一,包括我國第一架無人駕駛大型靶機、第一架無人駕駛核試驗取樣機、第一架無人駕駛高原偵察機、第一架無人駕駛直升機、第一架通過適航認證的輕型飛機、第一架微型飛行器、第一套三自由度飛行模擬轉台、第一台超聲電機等。“九五”以來,承擔重大科技攻關、“863計畫”、國防工程型號、國防預研項目等共900餘項。自1978年國家設立科技獎項以來,學校共獲得各類科學技術成果獎1348項,其中國家級獎54項,部省級獎1093項;1991年以來,獲部省級以上科學技術獎數量有9年居全國高校前10位。
學校積極推進辦學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先後開拓了中央部委聯辦南航及部、省共建南航的新途徑。學校不斷加強與總參謀部、總裝備部、各軍兵種、各軍工集團公司和民航企事業單位的聯繫與合作;積極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與交流,與國外和港台地區的50多所高校及一批著名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形成了“服務航空航天民航、服務江蘇,面向全國、面向世界”的開放型辦學新格局。
學校校訓
南航人在半個多世紀自強不息的奮鬥歷程中,踐行“智周萬物,道濟天下”的校訓,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南航文化,形成了“團結、儉樸、唯實、創新”的優良校風,凝成了“負重奮進、獻身國防,唯實創新、志在超越”的辦學精神。學校連續16年被評為“江蘇省文明單位”,多次榮獲省部級“先進基層黨組織”、“紀檢監察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學校目標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21世紀,學校進入了從教學科研型大學向研究型大學發展的新階段。南航人正在實施“以人為本,注重內涵,強化特色,加速發展,創建一流”的發展戰略,力爭到2030年前後,把學校建設成為具有國防科技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學術研究
科研機構
截止2014年,學校建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1個、國防科技工業技術研究套用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個、江蘇省重點實驗室6個、江蘇省工程研究中心6個、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1個、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
究機構 | 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 機械結構力學及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 | |
直升機鏇翼動力學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 |||
國家空管飛行流量管理技術重點實驗室 | |||
超聲電機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
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 | 國防科技工業難加工材料加工技術研究套用中心 | ||
省部級研究機構 |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 | 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 | 精密驅動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 |
飛行器先進設計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 | |||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飛行器結構力學與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納智慧型材料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雷達成像與微波光子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B類)[3] | |||
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 | 智慧型材料與結構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 | ||
航空電源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 | |||
部級開放研究實驗室 | 特種加工部級開放研究實驗室 | ||
振動工程部門開放實驗室 | |||
空氣動力學部門開放實驗室 | |||
部級CAD/CAM開放研究實驗室 | |||
江蘇省重點實驗室 | 江蘇省新能源發電機與電能變換重點實驗室 | ||
江蘇省數位化醫療裝備重點實驗室 | |||
江蘇省精密與微細製造技術重點實驗室 | |||
江蘇省風力機設計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 | |||
江蘇省航空動力系統重點實驗室 [3] | |||
江蘇省核能裝備材料工程實驗室 | |||
省部級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航空航天電源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 |
教育部飛行器自主控制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 |||
教育部高效精密加工與裝備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 |||
江蘇省工程研究中心 | 江蘇省超聲電機工程研究中心 | ||
江蘇省數位化設計製造工程技術中心 | |||
江蘇省物流自動化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江蘇省金屬板材加工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江蘇省複合材料工程中心 | |||
江蘇省熱處理及表面改性工程研究中心 | |||
人文社科研究平台 | 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 | ||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 江蘇省能源軟科學研究中心 | ||
江蘇省科學發展研究中心 |
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
---|
航空飛行器設計製造與飛行安全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
科研所 | 簡介 |
---|---|
磁懸浮技術研究所 | 磁懸浮套用研究所成立於2001,並先後得到航空科學基金、江蘇省自然基金、航空預先研究計畫等基金及項目的支持。 |
納米科學研究所 | 納米科學研究所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設定下的一所集科研、教學為一體的科研機構,為國家211工程和學校十五期間重點建設的交叉前沿學科,為學校的學科特區。[4] |
精密驅動研究所 | 成立於2006年6月,它的前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超聲電機研究中心於1997年由趙淳生教授創建,是國內第一個專門從事超聲電機的研究中心,研究方向是以超聲電機為主,包括其相關的驅動技術、材料以及其他新技術的研究。 |
南航-IBM現代物流與服務科學聯合實驗室 | NUAA-IBM現代物流&服務科學聯合研究實驗室是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國際商業機器(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聯合建立、運作的實驗室。[5] |
灰色系統研究中心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灰色系統研究所先後組織並主持召開了八次全國性灰色系統學術會議和十多次重要國際會議的灰色系統專題會議,並相繼成立了中國(雙法)灰色系統委員會和全球性的學術組織IEEE灰色系統委員會。 |
仿生結構與材料防護研究所 | 仿生結構與材料防護研究所成立於2002年3月,致力於仿生結構與材料防護的研究,對仿生學這一前沿科學領域進行積極探索;主要的研究內容有3DOF特種仿生機器人和生物機器人基礎研究與開發,及與上述機器人配套的基礎研究如生物神經信息學、輕質幾何構型及材料的仿生製備研究、IPMC驅動感知一體化材料製備及測試、摩擦體系熱力學及表面仿生技術的研究。 |
科研成果
2006年至2014年,學校承擔“973”項目、“863計畫”、國防重大計畫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400餘項。
自建校至2014年,學校獲得省部級以上科學技術成果獎1391項,其中國家級獎72項,自行成功研製了28種型號的飛行器,包括我國第一架無人駕駛大型靶機、第一架無人駕駛核試驗取樣機、第一架高原無人駕駛機、第一架無人駕駛直升機、第一架微型飛行器等,自主研製的首顆星——“天巡一號”微小衛星成功發射,並良好運行至今。2013年底,南航新型航天技術助力“嫦娥三號”成功奔月。
學術資源
學術期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航空航天類核心期刊,荷蘭Scopus資料庫、《化學文摘》(CA)、《劍橋科學文摘》(CSA)、《國際航空宇航文摘》(IAA)、《科學文摘》(SA)、《數學文摘》(ZblMath)、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核心庫,中國科技論文統計分析資料庫(CSTPCD)來源期刊。
《數據採集與處理》:中文核心期刊(電子技術、通信技術類)、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核心期刊
、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荷蘭Scopus資料庫、俄羅斯《文摘雜誌》、日本科學技術社資料庫、《劍橋科學文摘》(CSA)、英國INSPEC資料庫收錄期刊。
《振動、測試與診斷》:中文核心期刊、EiCompendex資料庫收錄期刊。
館藏資源
截止2014年,學校圖書館館藏圖書近246萬冊(件),此外還擁有豐富的電子型及數字型文獻信息資源,其中電子書刊734.42萬餘冊,是OCLC(在線上圖書館中心——全球最大的圖書館計算機網路)和CALIS(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信息保障體系)的成員館,是JALIS(江蘇省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所屬江蘇省高校中文圖書采編中心之一。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分 管 工 作 [16] |
黨委書記 | 崔銳捷 | 主持黨委全面工作;分管發展研究中心。 |
校長、黨委副書記 | 聶宏 | 主持行政全面工作;負責財務工作、審計工作、監察工作、人才工作;分管人事處。 |
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 陳夏初 | 負責組織工作、宣傳思想工作、學生教育管理、就業工作、"兩課"工作;分管黨委組織部、黨校、黨委統戰部、黨委宣傳部、黨委學生工作部、學生處、黨委研究生工作部、團委;聯繫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外國語學院。 |
黨委常委、紀委書記 | 吳慶文 | 主持紀委工作、工會工作;負責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協助朱荻同志負責監察、審計工作;分管紀委辦公室、審計處、監察處、工會、機關黨委、離退休人員管理處、醫院、勞動服務公司;聯繫理學院、藝術學院。 |
黨委常委、副校長 | 宣益民 | 負責科研工作、 保密工作; 分管科技部、裝備工程部、 保密處、 科協、無人機研究院;聯繫能源與動力學院、高新技術研究院。 |
黨委常委、副校長 | 聶宏 | 負責研究生培養工作、外事工作;主持研究生院工作;分管國際合作交流處、檔案館、信息中心、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聯繫自動化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
黨委常委、副校長 | 吳慶憲 | 負責本科生培養工作、招生工作、聯合辦學工作、政保、出國(境)政審工作、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分管教務處、教學評估與監督辦公室、圖書館、體育部、工程訓練中心、繼續教育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黨委保衛部、保衛處、人民武裝部;聯繫航空宇航學院、民航學院 / 飛行學院、國際教育學院、金城學院。 |
黨委常委、副校長 | 王永亮 | 負責基建工作、將軍路校區工作、全校性重大活動的指揮協調;協助聶宏同志負責財務工作;分管黨政辦公室、財務處、基建處、節能工作處、將軍路校區管委會;聯繫航天學院、正德學院。 |
黨委常委、副校長 | 許希武 | 負責學校發展計畫工作、國有資產管理工作、安全生產工作、後勤工作;分管發展計畫處、學科/"211工程"建設辦公室、國有資產管理處、後勤集團;聯繫電子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機電學院、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 |
校長助理 | 熊克 | 協助聶宏同志負責人才工作,協助宣益民同志負責科研工作。 |
校長助理 | 黃炳輝 | 負責將軍路校區東區土地開發工作。 |
辦學規模
師資力量
截止2014年4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有教職工3061人,其中專任教師1785人。專任教師中,高級職稱1130人,博士生導師406(含兼職博導72人)人,院士及雙聘院士10人,“千人計畫”5人,“長江學者”13人,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全國教學名師3人,國家級、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1人,入選國家和省部級各類人才計畫400餘人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24人。
稱號 | 姓名 |
兩院院士 | 趙淳生、胡海岩、管德、劉大響、屠基達、馮培德、陶寶祺、陳達、朱荻、賁德 [7] |
長江學者 | 裘進浩、舒昌、覃寧、胡俊輝、陶鋼、田貴雲、郭萬林、朱荻、徐九華、曲寧松 [8] |
國家級教學名師 | 胡壽松、昂海松、王岩 |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 聶 宏、郭萬林、廖文和、徐九華、沈建新、黃衛清 |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人員 | 顏曉紅、施大寧、徐國華、阮新波、袁慎芳、張麗艷、鄧智泉、沈建新、王 岩、黃衛清、傅玉燦、唐敦兵、周飛、朱孔軍、朱岱寅、潘時龍、周鵬、朱增偉 、陳謀、譚立俊、王立峰 |
教育部創新團隊 | 裘進浩、郭萬林、徐九華 |
國防科技創新團隊 | 徐國華、周波、朱荻、裘進浩 |
國家級教學團隊 | 負責人 | 省級教學團隊 | 負責人 |
---|---|---|---|
自動控制系列課程 | 吳慶憲 | 飛機設計專業方向 | 昂海松 |
機械工程設計基礎 | 劉蘇 | 機械工程設計基礎 | 劉蘇 |
電子技術基礎課程 | 王成華 | 電子技術基礎課程 | 王成華 |
飛機設計課程群 | 昂海松 | 管理定量方法課程群 | 劉思峰 |
管理定量方法課程群 | 劉思峰 | 大學物理系列課程 | 施大寧 |
院系設定
截至2014年,學校設有15個專業學院,在52個本科專業招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宇航學院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化學院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電學院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民航學院(飛行學院)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理學院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藝術學 |
專業設定
航空宇航學院 | 飛行器設計與工程 | 飛行器環境與生命保障工程 | 土木工程 |
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 | 工程力學(錢偉長班) | ||
能源與動力學院 | 飛行器動力工程 | 熱能與動力工程 | 車輛工程 |
自動化學院 | 自動化 | 電氣工程與自動化 | 測控技術與儀器 |
生物醫學工程 | 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 | ||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微波毫米波系統與器件技術) | 信息工程 |
微電子學 | |||
機電學院 |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 | 飛行器製造工程 (航空維修工程與技術) | 工業設計 |
飛行器製造工程 | |||
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套用化學 | 核技術 |
民航(飛行)學院 | 交通運輸(空中交通管理與簽派) | 交通運輸(民航運輸管理) | 飛行技術 |
交通運輸(機場工程與管理) | 交通運輸(民航電子電氣工程) | 航空器適航技術 | |
交通運輸(民航機務工程) | |||
理學院 | 信息與計算科學 | 光信息科學與技術 | 套用物理學 |
經濟與管理學院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工業工程 |
金融學 | 電子商務 | 會計學 | |
市場行銷 | 工商管理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 法學 | 公共事業管理 | 政治學與行政學 |
外國語學院 | 英語(民航業務) | 英語(國際貿易) | 日語 |
藝術學院 | 廣播電視新聞學 | 音樂表演(歌舞) | 藝術設計 |
戲劇影視美術設計 | |||
航天學院 | 信息工程(航天信息套用) | 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航天) | 空間科學與技術 |
信息工程(航天電子信息技術) |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 軟體工程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信息安全 |
物聯網工程 | |||
繼續教育學院 | SQA HND | TAFF |
學科建設
截止2014年,學校有碩士一級學科授權點35個、博士一級學科授權點15個、博士後流動站14個;擁有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力學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9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個,國防特色學科15個,江蘇省重點學科14個。
國家級重點學科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飛行器設計、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航空宇航製造工程、人機環境與工程、力學、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固體力學、流體力學、工程力學、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導航、制導與控制(培育)、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