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沿革與校舍建設
南京盲校創建於1927年,是我國最早的一所公立盲聾啞學校。1981年盲啞分校,學校更名為“南京市盲人學校”,1999年經南京市教育局批准,又掛牌“南京市低視力學校”。 2002年學校掛上“南京市推拿按摩職業技能培訓中心”牌子,2004年10月30日,“江蘇省盲人教育資源中心”在我校成立。2002年,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投資3000萬改建南京盲 校,於2004年8月竣工。目前,學校占地7200平方米,建築面積達10054平方米,是一所明清式仿古建築的現代化校園。學校環境優美,布局合理。為適應視障學生的需要,校內特設了盲道、點子地磚、點字門牌……方便了學生的校內活動。新校舍開設了電子備課室、學生電腦室、電子閱覽室、多功能語音室、視功能訓練室、康復訓練室、室內門球場……學校已成為辦學功能齊全,設施設備完善,學校管理最佳化,辦學水平一流的盲校。二、辦學規模與辦學目標
1、辦學規模A、學前教育:一個班;
B、多重殘疾教育:一個班;
C、九年制義務教育:九個班(六周歲至十八周歲視障學生);
D、中等職業教育:六個班(國中畢業未滿二十五周歲視障青年);
E、高等教育大專班:針灸推拿專業(高中畢業或中專畢業未滿二十八周歲之視障青年);
2、辦學目標
A確立了“高質量、有特色、全國一流、亞洲領先、國際接軌的現代化盲校”的辦學目標;
B、確立了“尊重需要、開發潛能、融入社會、超越自我”質量目標;
C、確立了“感恩、惜福豁達、自信”的育人目標;
D、確立了“教育、康復、就業”與一體的辦學宗旨。
三、師資力量與隊伍建設
師資力量:學校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73名教職員工中,專職教師54人,職員11人,工人9人。專業技術人員65人中,在讀研究生3人,本科學歷29人,專科學歷23人;54名專職教師中,高級職稱13人,中級職稱20人,其中市學科帶頭人3人,1人獲全國先進個人,19人獲省市先進個人。隊伍建設:(略)
四、辦學成就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社會文明的進步,南京盲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有了飛速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一是普及了十二年盲人教育;二是積極開展教科研,承擔國家級課題:視障兒童學習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的研究;承擔了市級課題:九年一貫制盲校校本課程的研究;三是開創了普通盲校與中專、大專接軌的路子,為社會輸送了大批人才。目前他們都在從事醫療和保健按摩職業,就業率達100%;四是積極推進素質教育,體藝工作碩果纍纍。體育方面:1994年以來,我校學生在世界殘疾人田徑錦標賽、遠南運動會及全國殘疾人運動會上榮獲金牌97枚,銀牌32枚,銅牌33枚。在2003年全國第六屆殘疾人運動會上成績尤為突出,我校運動員共獲金牌9枚、銀牌6枚、銅牌10枚。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國家體育總局為我校頒發了“全國殘疾人事業先進集體”的獎牌,南京市人民政府又授予我校為“第六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南京賽區承辦先進集體”。2003年,在“遠南”殘疾人青少年運動會上,我校運動員又獲金牌10枚。2004年,我校門球對代表江蘇省在全國盲人門球錦標賽上獲的女子門球比賽第二名,男子門球比賽第四名。
音樂方面:在全國、省、市殘疾人文藝匯演中,我校學生多次獲聲樂、器樂一、二等獎,2001年8月,我校編排的文藝節目葫蘆絲、古箏三重奏《月光下的鳳尾竹》獲江蘇省二等獎、國家三等獎。2003年由我校編排的《江南橋》節目在第四屆江蘇省盲、聾啞、培智學校學生藝術匯演評選中獲一等獎,同年,此節目在全國第四屆盲、聾啞、培智學校學生藝術匯演評選中又獲二等獎。
學校堅持改革開放,與時俱進,曾6次被評為南京市“文明單位”,8次被評為省市“德育工作先進集體”。進入21世紀後,我校又獲得“江蘇省特殊教育現代化示範學校”、“全國殘疾人體育先進單位”、“南京市民主法制示範單位”等光榮稱號。
五、辦學特色與對外交流
學校不斷擴大對內、對外交流,共商發展視障學生教育大計。1、與香港盲人輔導會合作:創辦“江蘇省盲人教育資源中心”。
創辦盲人教育資源中心的目的:
A、貫徹落實融合教育的思想,為全省開展好視障學生隨班就讀工作提供指導和輔助,為隨班就讀的老師培訓。
B、研製盲教育教材教具,為全省的盲教育提供服務。
C、研發盲教育的軟體,提供盲專業信息諮詢服務。
D、研發盲教育的網路和遠程教育。
E、提升視力盲生的科技能力,開拓視力盲生學習領域。
2、與美國費城盲校合作:進行“計算機與課程的整合”的研究。應該說,計算機技術是盲人學習的工具,生活的工具,工作的工具。盲人掌握了計算機技術,就是為將來奠定堅實的基礎。
3、與美國帕金斯盲校合作:進行“視障兒童學前教育”、“多重殘疾教育”研究。這兩項教育的實施,實現了江蘇省特殊教育歷史上 “視障兒童學前教育”、“多重殘疾教育”零的突破。
4、與愛德基金會合作:進行0-4歲盲童的早期干預的研究。根據研究,這一時期個體神經系統的可塑性較大、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如果在這一期間內對殘疾的個體及時施以恰當的教育,會有利於個體生理機能的重新組合、有利於身體各種功能的的代償、有利於損傷器官的矯正和康復,也就是說對殘疾兒童進行早期教育,有利於殘疾兒童缺陷的最大程度補償、有利於殘疾兒童潛力的最大程度發揮、有利於其身心的最大限度發展。這一項目的開展,填補了國內“0-4歲盲童的早期干預”的空白。
5、與德國漢堡大學合作:參加“中德低視力教育研究”項目。我國的特殊教育研究起步較晚,而把低視力歸為有視力進行研究起步就更晚。尤其是有關低視力學生的學習心理方面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幾乎很少。開展此項研究,目的是根據低視力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學習心理,從低視力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改進生物課堂教學,構建新的生物課堂學習模式,提高低視力學生主動學習知識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進而幫助和促進低視力學生提高學習適應性水平,以適應21世紀國力競爭對培養高素質的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