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岙村

半岙村

半岙村,中國行政區劃,中國鄉村,隸屬於浙江省餘姚市丈亭鎮,位於丈亭鎮中北部,村委會駐地丈亭新鎮區楊梅路。

基本信息

村情概況

現有4個自然村和3個新村組成,人口2074人,653戶,耕地643畝,山林6042畝,是丈亭鎮耕地最少、山林面積較多的行政村。村建立黨支部,有黨員55名。整個行呈南北走向的狹長地形,幾乎貫穿丈亭鎮的南北兩端,村中農民新村緊緊融入漁溪新鎮區。寺前王水庫就在村中偏北處,風景秀麗。61省道,甬余公路橫穿村境,寺馬公路,自南至北直達慈谿,交通十分便利。2005年底,全村工農業總產值8641萬元,第三產業產值2354萬元,農民人均年收入7701元。村集體收入34.8萬元,村集體資產總額達696萬元。

村史沿革

2001年4月,行政村撤併,半岙村由原丈亭鎮的半岙、鄭家潭二村合併而成,以半岙村得名。解放前同屬慈谿市崗墩鄉,1954年劃歸餘姚。半岙村後更名為五一(社)村,1976年隨丈亭公社稱半岙大隊。鄭家潭村也先後更名為鄭興(社)村、大隊。1983年復村為半岙村、鄭家潭村。村民以王、鄭兩姓為主,半岙自然村約有90%以上村民姓王,間有少數外來姓氏,而鄭家潭村幾乎全部姓鄭,王姓於宋朝之前由山西太原遷入,已有1000多年歷史,鄭性由余姚鄭巷遷入。至今。

產業經濟

由於半岙村地處山區,長期以來村民以山林生產為主業,靠出售、加工楊梅、毛竹、木材等山貨收入。少量耕田栽培糧食作物,只能供村民的基本口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村民收入逐年提高。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一部分村民走出山岙,奔波於全國各地,經商務工,當時是丈亭鎮勞務輸出最多的村,足跡遍及全國14個省市區,後來,部分村民陸續成為鄉村企業的骨幹。七十年代後期,半岙、鄭家潭都辦起五金廠,一時成為丈亭鎮的骨幹企業。在黨的政策感召下,還有一部分村民積極發展花卉苗木產業,最興旺時全村出現100多戶花木專業戶。寧波市農業龍頭企業萬申園林工程有限公司就是從半岙村的花木專業戶中脫穎而出,發展壯大起來的,目前公司占據華東幾省市、特別是上海的大部分市場,每年產值都在2000萬元以上。楊梅、竹筍等產業也有了較大的提高和發展。早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半岙楊梅苗就遠銷我國南方十幾個省市,全村有楊梅苗基地近200畝,在省內外享有盛譽。半岙村楊梅產量高,質量好,是餘姚楊梅的主產地之一。2002年村依託城鎮發展和地埋區位優勢,在新鎮區建造綜合大樓一幢,總建築面積6161平方米,投資500多萬元。不但改善了村級組織的辦公條件,而且通過出租等方式,每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20餘萬元。

社會事業

解放前,村民過著靠山吃山的山裡人生活,很少與外界接觸,生活比較節儉和艱辛。特別是交通,進出山岙背扛肩挑,山路距崎嶇陡峭。1958年開始建造寺前王水庫,繞庫道路成了村民出入主要的通道。長期以來,村組織帶領民眾築路修橋,改善村容村貌。目前,已建一條長1500米、寬6米的水泥路,總投資120萬元。汽車可直達鄭家潭老村,每天有1-2班客車通往丈亭、餘姚。道路建設為村民拓寬了致富門路,許多村民購置車輛跑運輸,發展第三產業。隨著丈亭城鎮建設的快速推進,村組織搶抓機遇,改善基礎設施,從2000年開始,在鎮政府的統一規劃下,實施“山民遷移”計畫。村先後投資數十萬元,在丈亭城鎮附近建造了半岙新村、西岙畈新村和鄭家潭新村3個農村新居集聚點,總遷移村民234戶,建築面積28畝,總投資2400萬元。新村整齊漂亮,在丈亭城鎮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2001年開始,全面開展環境整治,基本消滅了露天糞缸,建造了公共廁所,垃圾每日專人清理,實行環衛保潔制度。衛生醫療條件大大改善,90%的村民參加醫療保險,享受大病救助。由於半岙村正處於城鎮開發和工業園區建設中心地段,土地被徵用較多,大多數農民已參加了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和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險,基本解除了村民因土地稀缺而造成的後顧之憂。

風景名勝

楊梅觀光園。位於半岙自然村西南邊,面積100餘畝,擁有進入成熟旺盛期的楊梅樹近2000棵。年產量在15萬斤左右,屬村集體所有。楊梅品種以優質荸薺種為主,味甜、口爽、汁津。相傳古時一老農去南山杜徐岙採藥,發現了石澗上有一棵樹,結滿果實,採摘一顆品賞,口感特別好,就將樹挖來移栽至半岙,這就是最初的楊梅。並將品名定為荸薺種,諧音“杜徐”。每年楊梅時節,全國各地遊客絡繹不斷,半岙楊梅也遠銷海內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