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兩莢錢

半兩莢錢直徑1.5厘米,重0.75克 青銅質地,體小肉薄,圓形方孔,穿孔較大,無內外郭,製作粗陋,邊沿不規整。面文“半兩”二字篆書,字文狹長,順讀,背平素。

半兩莢錢 半兩莢錢

西漢

莢錢是榆莢錢的簡稱,因錢小輕薄且形似榆莢而得名,又稱榆莢半兩。半兩莢錢雖然面文“半兩”,但一般重僅三銖,是秦半兩錢重量的四分之一。西漢初期因經歷了全國性戰爭,國力衰弱,經濟蕭條,政府無力鑄錢,在貨幣上依舊承秦制,使用重量十二銖的秦半兩,並允許私人鑄造錢幣,榆莢錢在這一時期廣鑄盛行。在購買力和商品交換水平較低的時期,這種輕型小錢在百廢待興的社會環境下,面對收入不高的民眾則表現出極大優越性。半兩莢錢通行於高帝至景帝時期,但是由於既有官鑄也可民鑄,引發了盜鑄和偷工減料等現象,出現了幣種繁雜,做工粗糙,版式多樣,大小懸殊,重量不等的情況,造成了錢幣市場混亂等負面影響,在西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私人鑄造錢幣被禁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