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撒營盤鎮 ,地處該鎮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16公里,到鎮道路為柏油
路,交通方便,距縣城96公里。東鄰全安慶,南鄰恆宜 ,西鄰龍國臥,北鄰德嘎。轄牧家、騰家、升子乾、等21個村民小組。農戶532戶,有鄉村人口2336人,其中農業人口2336人,勞動力1548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339人。全村國土面積32.43平方公里,海拔2330米,年平均氣溫13℃,年降水量100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洋芋、白芸豆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5938.7畝,人均耕地2.6畝,林地3604.5畝。上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1460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養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938.70畝地5938.7畝,人均耕地2.59畝,主要種植玉米、洋芋、白芸豆等作物;擁有林地33604.5畝,荒山荒地2636.3畝,其他面積6465.4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話。全村有512戶通自來水,有532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530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3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28戶.
該村到集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6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6里。全村共擁有汽車7 輛,機車12輛。
到2008年底,全村有17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20 自然村已通電;有13個自然村已通路;有20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20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7 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0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上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30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80萬元,占總收入的34%;畜牧業收入240萬元,
占總收入的4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1655頭,肉牛200頭,肉羊350頭);第二、三產業收入110萬元,占總收入的21%;工資性收入31萬元,占總收入的6%。農民人均純收入 1460元,農民收入以種養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09人,在省內務工209人。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養業、養殖業、第三產業,主要銷售往縣內。上年全村銷售總收入14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6%。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洋芋、白芸豆、牧業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黑山羊、烏骨雞、撒壩豬等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32戶,共鄉村人口2336人,其中男性1168人,女性1168人。其中農業人口2236人,勞動力1548人。該村以彝族、漢族為主(是彝族漢、漢族混居地),其中彝族2188人,漢族486人,到上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336人,參合率100%;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4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16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1021平方米,擁有教師6人,在校學生8人,距離鎮中學16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05人,其中小學生78人,中學生27人。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15個黨小組,共有黨員54人,少數民族黨員45人,其中男黨員50人、女黨員4人。
村委會由支書、副支書、副主任等組成,下設升子乾等21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30人。
人文地理
該村是一個以少數民族彝族為主,彝族、漢族聚居和睦相處的少數民族地區,海拔高、氣候冷涼、山清水秀的地理風貌及勤勞樸實、熱情好客的彝族民風孕育了本地村民男女老少能歌善舞、精通刺銹是有名的民族刺銹之鄉。
新農村建設
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地處高寒冷涼山區、交通閉塞、缺乏經濟支柱產業。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大力發展種養殖業及第三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