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像寺造像

千像寺造像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遼代石刻造像。位於天津市薊縣盤山蓮花峰南麓。始建於唐開元年間(713-741年),遼代重建。1938年毀於兵火。現存唐刻千佛像、遼《盤山千像祐唐寺創建講堂碑》、明清碑刻等。千佛像分布在千像寺遺址周圍岩壁之上。現存造像近百尊,一般高約1.5米,或坐或立,大部頭戴寶冠,背托佛光,腳踏蓮花,袒露右肩,面頰豐滿,具唐代風格。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窟
天津市
千像寺造像VI-811

歷史價值

千像寺院中的《盤山千像佑唐寺創建講堂碑》,系遼聖宗耶律隆緒統和五年(987年)所立。高三米,寬一米。碑額四角雕飾蟠螭,線條流暢,形象生動。碑正面銘文一千六百餘字,系薊州軍事判官李仲宣撰,燕台愍忠寺僧德麟書。書法剛勁俊秀,是難得的藝術珍品,被譽為“京東第一碑”。碑文中記述了遼代薊州和盤山的開發情兄,及該寺的創建經過。碑中稱薊門“地方千里,藉冠百城,紅稻青粳,實漁鹽之沃壤,襟河控獄,當旆戟之奧區。”
..

為研究盤山地區的歷史、地理、物產等,提供了史料。又記載了千像寺得名的來由:“自昔相傳有尊者挈杖遠至,求植足之所。僧室東北隅,岩下有澄泉,恍惚之間見千僧洗缽,瞬間而泯,因此構精舍宴坐矣。厥後,於溪谷澗石之面,刻千佛之像,而以顯其殊勝也。”碑的側面為遼重熙十五年(1046年)補刻的一段文字,是千像、妙香兩寺因土地問題發生爭訟後,共同立下的疆界記錄。此碑西面,有《盤山古剎佑唐寺重銘碑》與之並立,為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孟夏,松溟德庵撰書。在藏經殿前,尚存傾圮的《重修千像寺藏經殿碑》。
千像寺是一處重要的文化遺蹟,去年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考古專家曾對此地進行了一次全面的考古,經過2個多月的考古清理和考古發掘工作,弄清了千像寺正殿和前殿及東、西配殿的始建與過程和相對年代,掌握了千像寺在明、清時期的平面布局和特點,出土了陶、鐵、銅等不同質料的文物近百件,為恢復和研究千像寺的歷史獲得了一批珍貴的真實可靠的文字和實物資料。千像寺遺址最新考古發現了金元時期的地層堆積和碑刻資料,在正殿等基址之下和殿址周圍現地表約一米以下,普遍有一層黑灰土,出土了元鈞瓷殘片和金大定通寶。另發現殘碑一通,碑上刻的捐資人絕大多數是中國北方地區少數民族的姓名,如八代、阿木赤等,這通殘碑的發現填補了千像寺金元時期無文字記載的空白。另外,考古還發現了年代約公元一千年左右的三次建築遺蹟及排水道一條。在千像寺入口處南側,發現了明清時期的鐘鼓樓基址一處。

千像寺-建築特色

寺周圍的巨石岩壁上,有線刻佛像三百餘尊,大小不一,高l.5-2米,寬0.4-0.49米,佛座高1.3米,蓮座寬1米。佛像分立式、趺座兩大類,有的三四尊一組,有的一尊獨占一石。佛像面頰豐腴,儀態端莊,頭戴寶冠,褒衣博帶,背托佛光,腳踩仰俯蓮花,淺條流暢,頗具唐代藝術風格。 千像寺為位於薊縣縣城盤山東麓,曾為全國重要的佛教聖地之一,後毀於日本侵華戰爭[1]。千像寺造像現存線刻佛像五百餘尊,分立式和跌坐兩類[2]。立佛頭頂髮髻,面像豐腴,造像獨特,為天津地區僅存的摩崖石刻。既有唐、遼兩代的造像,也有唐、遼過渡期的作品,極少數造像晚至元明時期[3][4],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的遼代石刻造像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