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站鄂倫春族鄉

十八站鄂倫春族鄉

十八站鄂倫春鄉位於大興安嶺主脈東南部,東經125°25',北緯52°25',古驛道黑洛線400公里處,隸屬於黑龍江省塔河縣,始建於1953年,是全國22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鄉政府駐地十八站村。2012年,全鄉行政轄區總面積2534平方公里,全鄉共有常住人口5407人,其中農業人口2140人;有鄂倫春族人口567人,占全國鄂倫春族人口的1/14。1992年末,除鄂倫春族和漢族外,還有滿族等其他少數民族人口200餘人。

基本信息

十八站鄂倫春族鄉十八站鄂倫春族鄉
十八站鄂倫春族鄉隸屬塔河縣管轄。位於縣境東南部,東、南兩面與呼瑪縣毗連。鄉政府駐地距縣城52公里。十八站鄉,以清代設定的驛站得名。清初,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開闢墨爾根至雅克薩的驛道,於今鄉境東南部設定驛站一處,從墨爾根起依序排為第十八站,故名。隸屬黑龍江副都統管轄。中華民國成立後,先後隸屬呼瑪廳設治局和呼瑪縣管轄。1929年2月,劃歸鷗浦設治局管轄,同年6月將鷗浦設治局改為鷗浦縣。東北淪陷後,隸屬鷗浦保。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7年3月,劃歸呼瑪縣管轄,隸屬鷗浦區。1953年由政府撥款建立新村,安置遊獵的鄂倫春族定居。1957年11月,設定十八站鄂倫春族鄉。1958年9月,改稱十八站人民公社。1981年8月,劃歸塔河縣管轄。1984年初,政社分開,改為十八站鄂倫春族鄉,是黑龍江省鄂倫春族聚居區之一,有鄂倫春族居民168戶,442人(1982年統計)。

簡介

大興安嶺塔河縣十八站鄉是以鄂倫春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鄉,有6個行政村,農村人口1984人,農民黨員51人,先進性教育活動開展以來,鄉黨委把開展活動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通過發揮農村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抓整改,推進新農村建設。

十八站鄉全境地跨呼瑪河兩岸,屬山間盆地。全鄉總面積2534平方公里,十八站林業局駐十八站村,經營林業生產。有耕地2.3萬畝,主要種植小麥。鄂倫春族主要從事林業,兼事狩獵。全鄉共轄十八站、十八站鄂族村、慶豐、創業鄂族村、創業、奮鬥、興建、永豐等8個村。1992年末全鄉總人口2.3萬人,除鄂倫春族和漢族外,還有滿族等其他少數民族人口200餘人。鄉政府駐地十八站村。位於境內十八站村西呼瑪河北岸二級台地上的“十八站遺址”,屬舊石器文化遺址,為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