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爾根古驛站驛道

墨爾根古驛站驛道

墨爾根古驛站驛道全長700多公里,其頭站至十站位於今嫩江縣境內,總計261公里。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人物

清王朝為了對邊疆地區進行控制,在東北、北部、西北和西南邊疆地區,開闢了許多新的驛站驛道。黑河地區驛站驛道發展最快,是清朝統治民族滿族發祥地,又是對付沙俄侵略的前哨。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初,從杜爾伯特、扎齎特選派蒙古兵五百人,索倫兵一部,增設從墨爾根至雅克薩之間的驛站。循嫩江上游而設,自墨爾根城(今嫩江縣)至額木爾河口(今漠河縣興安鄉二十五站村),對岸為被沙俄侵略軍盤踞的雅克薩城。每隔30公里左右設一站,沿途共設定25個站舍,均由駐墨爾根的站官崔枝蕃管領。這條驛站還與吉林、盛京原有的驛站聯結在一起,從而形成了可以直達京師的交通網。

“南臨沃野,北覆群山,江水襟連,上下要輸”。這條驛道的設立,比由墨爾根經黑龍江省將軍駐地愛輝再溯黑龍江上行而至雅克薩城的驛路,縮短了100餘公里行程,加快了軍事情報的傳遞及軍用物資的供應,對保證雅克薩戰爭的勝利起到重要作用。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五日,清軍第一次攻克雅克薩城,捷報沿雅克薩——墨爾根的北路驛站傳遞,再經吉林、盛京至北京,然後轉送至古北口。六月六日,康熙帝在古北口收到這份捷報,前後11天,飛馳近五千里,速度在每日200~250公里之間,而當時的自然環境十分惡劣,要保持如此速度,如果沒有驛站的接濟是無法實現的。

驛站的設立對抗擊沙俄侵略、保衛邊疆領土、溝通邊疆與內地的交通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雅克薩戰爭的結束,清軍撤走,驛站也隨之荒廢。到了1887年,吉林候補道李金庸從陸路赴漠河督辦金礦,伴隨漠河金礦開發,重開墨爾根至額木爾河口驛道,並延伸至八道卡(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木古納右旗境內),全線設驛由25處增至33處,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黃金之路”。

墨爾根驛站驛道遺址的存在與發現,進一步彰顯了中華民族開發建設保衛北部邊疆的歷史文脈,為我國古代東北邊疆開發史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佐證。同時,對於深入挖掘雅克薩之戰的“奏捷之路”和李金庸開發漠河金礦的“黃金之路”的文化線路內涵,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各站特色

這條驛路的一大歷史特色,是在地圖上斷斷續續留下二十幾個按順序號排列的,由驛站演變而來的鄉土地名,勘稱黑龍江地名文化的一道風景線。按順序號尋跡,驛路從頭站墨爾根到九站臥都河,只留下“四站”(黑河市嫩江縣四站林場)一個順序號地名。到阿魯河為第十站,取名阿魯河站,如今阿魯河已改稱“十站河”。順驛路進入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塔河縣境內,順序號地名聯袂出現,有十二站、十三站和十四站;有十六站、十七站、十八站、十九站、二十站、二十一站、二十二站;其中以十八站最為著名,現為塔河縣十八站鄂倫春族鄉和大興安嶺十八站林業局駐地。接下還有大興安嶺地區漠河縣二十四站、二十五站、二十六站、二十七站、二十八站、二十九站。最後一個是三十二站,在漠河縣漠河鄉洛古河村,洛古河支流興華溝溝口,淘金帶上的洛古河金廠舊地。順序號地名空缺部分,或原已形成固定地名,如第三十站漠河,或在地名演化過程中被取代,或因今地失考湮滅無存。

首 站 墨爾根 即墨勒根屯、墨爾根城,以墨爾根河(今喇嘛河)得名,今黑龍江省黑河市嫩江縣。“墨爾根”意為“射手”。明代置木里吉衛。清初,為達斡爾、索倫(鄂溫克)遊獵之地。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至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黑龍江將軍衙門以“首尾易制”移駐墨爾根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增設墨爾根副都統,與將軍衙門同城。將軍衙門移駐齊齊哈爾城後,墨爾根專為副都統(曾一度只留協領)駐地。墨爾根地當交通要衝,《盛京通志》稱其“北負群山,南臨沃野,江河襟帶,上下要樞”。清初雅克薩戰爭兩條驛路,皆以墨爾根為依託。雅克薩戰爭主線驛路,水陸兼程,從墨爾根轉向東北行,而至璦琿城,再沿黑龍江上水北進鄂蘇里、呼瑪爾,而至雅克薩;雅克薩戰爭通信驛路,則以墨爾根為起點徑直北上,抵黑龍江上游額木爾河河口,與戰爭前沿古城島、雅克薩城相接。初建墨爾根城,清初雅克薩戰爭中,由康熙派往寧古塔督修戰船的尚書伊桑阿詳勘奏準,以墨勒根屯地方緊要,決定築城設兵,“城內四隅,亦有樓櫓,外郭築土為之方十里,五門,而二居北。康熙二十五年築。”(曹廷傑《東北邊防輯要·征羅剎》)。後置八旗、水師營、官莊、驛站等,人丁始旺。始於光緒十三年(1887年)的“黃金之路”,以墨爾根為起點,更無出其右者。如今在嫩江縣城,火車站站前廣場,一個碩大的“驛”字石碑,書寫著這座新城的文脈源流。在嫩江縣高峰森林公園(高峰林場),有墨爾根水師營總管、黑龍江將軍(卜奎)北路驛站首任總站官崔枝蕃,及家族墓葬群,俗稱“崔家墳”。清朝乾隆二年——四年建成。此墓地規模較大,歷經清朝九帝三百餘載滄桑歲月,以崔枝蕃為祖墓的崔氏家族從第六代到第十五代後人在朝廷、政府為官近百人,葬於此墓地為近五百人,形成九座獨立墓區。崔枝蕃任站官身為六品,後來還被封為資政大夫,崔姓也因此成為墨爾根城的大姓氏。 驛路自墨爾根出發,初段沿嫩江左岸徑直北行。由於前述“黃金之路”驛站的特殊致因,驛站今地對照,不可能也不必要過分求真,因為傳統意義上的驛站並不存在。特別出墨爾根從第二站到第十二站,沿途的十個驛站,至今民居稀疏,就連與驛路相關的地名也沒有留下,更進一步說,即便從第十二站開始,有大量順序號驛站地名沿用至今,被標註於全國和分省地圖,也不意味那裡歷史上有站房、站官、站丁的存在。“黃金之路”更多的是古代交通、驛傳文化方面的意義。

二 站 嫩江左岸,地無確考,多指為今黑河市嫩江縣聯興鄉哈什太村。

三 站 嫩江左岸,門魯河、嫩江匯合口北側,今黑河市嫩江縣門魯河種畜場屬地。

四 站 固巴河站 嫩江左岸,固固河、嫩江匯合口南側,今黑河市嫩江縣門魯河鄉屬地,嫩江縣四站林場場部西十四里。“四站林場”是“黃金之路”衍生、沿用的首個順序號地名。

五 站 雅魯薩台河站 江左岸四里,雅魯薩台河右側,今黑河市嫩江縣建邊農場十三隊。自雅魯薩台河站起,脫離嫩江左岸,轉向東北行,到達額木爾河入黑龍江河口附近。

六 站 庫凌河站 靠左岸江邊,關鳥河入江口北岸,庫凌河右側與。今黑河市嫩江縣星火鄉。

七 站 古龍河站 今黑河市嫩江縣多寶山鎮內盤龍山村。

八 站 三松河站 江左岸2里,南面,今黑河市嫩江縣臥都河鄉南十八公里。

九 站 鄂多河站 鄂多河與嫩江匯合處,靠江邊,頭道亮子左岸,今黑河市嫩江縣臥都河鄉。

十 站 阿魯河站 嫩江左岸,阿魯河(今十站河)西,南岸,現名新建農場。今黑河市嫩江縣臥都河鄉。

十一站 嘎魯河站 嘎魯河左岸,與嫩江匯合處。今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林業局江源防火檢查站。

十二站 慶蘭站 嘎拉河林場北,二根河東側,今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林業局屬十二站林場,位於呼瑪縣北疆鄉境內。嘎拉河林場也在其區域內。

十三站 二根河站 二根河左岸,此地為沖積河谷平原。今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北疆鄉。

十四站 興安嶺站 綽納河上源左側,今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興隆鄉。

十五站 北實黑站 今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興隆鄉。現名北西里。

十六站 會寶溝站 內外倭勒根河匯合處右側,韓家園子西南20里處,今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東方紅鄉。後淘金時代被淘金者視為風水寶地的興隆溝,就在十六站。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黑龍江巡撫曾在娘娘溝設立庫瑪爾金礦總局,一年後又遷至興隆溝。

十七站 達拉罕站 今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韓家園鎮“老十七站村”。上世紀九十年代遭受洪水,遷移二十餘里外新址,即今十七站村。“老十七站村”在嫩漠公路舊道旁,已被開墾成農田。

十八站-譚寶山站 呼瑪河左岸,山腳下,今大興安嶺地區塔河縣十八站鄂倫春族鄉、大興安嶺十八站林業局駐地。位於境內十八站村西,呼瑪河北岸二級台地上的“十八站遺址”,屬舊石器文化遺址。從十八站林業局出發,沿著嫩漠公路一路向北,公路與驛路重疊,如今成為通向大興安嶺北部延伸的重要公路之一。

十九站 依沙溪站 依沙溪河左岸,今大興安嶺地區塔河縣十八站鄉十九站村。

(以上墨爾根——漠河。以下黑河地區志未記述)

二十站 依西肯站 小西爾根氣河上游北岸,今大興安嶺地區塔河縣依西肯鄉。有一嫩漠公路養路道班駐此。東北距離鄉政府所在地百餘里。

二十一站 正路站或卜拉格站 今大興安嶺地區塔河縣依西肯鄉。有一嫩漠公路養路道班駐此。

二十二站 斡路站 大西爾根氣河上游左岸,今大興安嶺地區塔河縣開庫康鄉。現為二十二站林場駐地。東北距離鄉政府所在地50里。

二十三站 盤古河站 盤古河左岸(西岸),今塔河縣開庫康鄉。現為沿江林場,或開庫康林場駐地。東北距離鄉政府所在地里。

二十四站 安蓋站 今大興安嶺地區漠河縣興安鎮。 這裡是歷史上雅克薩驛路的終點。興安鎮的古城島是雅克薩戰爭的指揮所。目前,島上已經沒有常住居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遭遇洪水後,島上居民已經整體搬遷至興安鎮。古城島已全部開墾。1964年前額木爾公社曾駐於島上。1985年春汛,發生冰凌災害,僅剩二層樓房一棟,現只供遊人及村民上島寄宿之用。島上立有雅克薩之戰紀念碑,當年的城堡與炮台至今留有痕跡,在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銅炮“震北侯”佚落在島東南的南益山中。

二十五站 額木爾河口站 額木爾河右岸,距離黑龍江邊約10里,上距興安渡口18里,今大興安嶺地區漠河縣興安鎮二十五站村舊址,現為二十五站新村農田。

二十五站村舊址距第二十五站新村大約 10公里左右,在額木爾河下游的南岸。由於河水經常淹沒土地,水質也存在一定問題,長期飲水會導致農民患上大骨節病,因此這裡的50餘戶居民於1989年和1990年分兩次進行整體搬遷至二十五站新村。驛路沿黑龍江右岸西行,進入黑龍江、額木爾河中間採金帶。

二十六站 臥龍河站 額木爾河左岸,今大興安嶺地區漠河縣興安鎮,東距離鎮政府所在地50里。二十六站是黃金之路延伸首站。阿木爾林業局的防火中隊駐地。

二十七站 吉龍河站 額木爾河左岸,距額木爾河公路大橋一里,今大興安嶺地區漠河縣興安鄉。

二十八站 吉牛河站 額木爾河左岸,北距離村駐地30餘里,今大興安嶺地區圖強林業局二十八站林場,或今漠河縣北紅村。北靠黑龍江、南臨額木爾河,四面環山、三面靠水的特殊地形。209省道從林場經過,更為其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著名的龍江第一灣、烏蘇里淺灘等景點就在該林場轄區範圍內。

二十九站 永合站 黑龍江南岸,靠江邊,位於北極村與北紅村之間,今漠河縣漠河鄉。

三十站 漠河站 漠河又稱漠口,以漠河河得名。今大興安嶺地區漠河縣漠河鄉北極村(原漠河村)。黑龍江上游南岸,元寶山西北側,靠江邊。漠河,又名“墨河”,發源於大興安嶺北麓,北流注入黑龍江,因河水黑如墨,故名。明置木河衛,屬奴爾乾都司。從北極村出發,向東南行進,大約1公里左右,古漠河縣城的遺址,但那座旭東橋早已經不在。有人說它毀於大水,也有人說它毀於戰爭。看著眼前的泥沙和滾滾的黑龍江水。1914年,為了迎接建縣,由各界商民集資修建了這座“旭東橋”,據史料記載,橋長15丈6尺,寬1丈8尺。大橋落成之後的1917年,即漠河縣成立時,城內東西有三道街,南北有五條巷。 1917年前後,漠河縣內的大商號有22家,而漠河全境有大小商號上百家,煙館、妓院總數也已過百。

三十一站 老溝站 又名胭脂溝,今大興安嶺地區漠河縣西林吉鎮金溝村,又稱金溝林場。最先開工的漠河金廠、漠河礦務總局舊址。現有一路道班和勘探隊在此。 光緒十四年(1888年)金礦、築路未竟,李金鏞齎志而逝。李鴻章上《請恤積勞病故道員折》,感慨進言,“默數邊才,彌堪惋惜。合無吁懇天恩,飭部將已故二品銜吉林補用道李金鏞照軍營之功後積勞病故例,從優議恤。”光緒皇帝旨意“贈內閣學士,誥授光祿大夫,宣付國史館立傳”,準予在原籍無錫、漠河老溝建祠,“以為絕域勤事者勸”。老溝建有李金鏞祠堂,李金鏞以腐敗清政府官吏而受鄙夷,祠堂坍塌,重立。

三十二站 洛古河站 今大興安嶺地區漠河縣漠河鄉洛古河村,洛古河支流興華溝溝口,洛古河金廠舊址。位於老溝西部七八十里處。黑龍江南源額爾古納河,與北源石勒喀河在洛古河村合流,形成黑龍江源頭,始稱“黑龍江”,洛古河村譽稱“黑龍江源第一村”。

三十三站 八道卡站 三十二站西八十里處,在恩和哈達河西岸,今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額爾古納市莫爾道嘎鎮西口子村。李金鏞時代技術落後的溜法淘金,並未傷及黑龍江上游採金帶的豐富礦藏,在內蒙古烏瑪、西口子、八道卡一帶,採礦業仍具規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