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灣村[湖南省吉首市社塘坡鄉十八灣村]

十八灣村位於湖南省吉首市社塘坡鄉,是武陵山區的一個由極貧困到脫貧致富的範例。

基本信息

簡介

十八灣人艱苦奮鬥精神所創造的業績,充分顯示開發新農村建設精神資源的重要性。中共湖南省委書記張春賢同志2005年12月24日在省委召開的領導幹部會議上指出:“我印象很深的是湘西吉首市社塘坡鄉十八灣村的民眾,硬是在懸崖峭壁上鑿出了一條5公里長的公路。他們那種不怕困難、堅韌不拔的精神,那種通過艱苦努力改變命運、改變生活現狀的志氣,正是湖南精神的生動體現!”為了進一步體驗十八灣人的成功軌跡,更深入地揭示十八灣精神的豐厚底蘊,並將這一精神轉變為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強大動力,筆者對十八灣村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調查研究,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認識。

十八灣村,又叫天星寨,意思是離天很近,可摘到星星。後來,因有一條進村小道,“大灣十八處,小灣九十九”,十八灣村也因此而得名。該村海拔700米,全村耕地面積216畝,稻田面積201畝,63戶,272人,11名黨員。十八灣村民風純樸,村容整潔,但地域偏僻,坡高嶺陡,交通不便,與世隔絕,信息閉塞,經濟落後。由於山貨運不出去,農用物資運不進來,199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638元。村裡的姑娘要奔出去,外面的媳婦難娶進來,光棍漢多,娃娃讀不上書。貧窮就像一座大山壓得村民們喘不過氣來,使十八灣村成為武陵山區極端貧窮落後面貌的典型代表。

建設道路

村黨支部帶領民眾變苦熬為苦幹,義無反顧地點響了劈山鑿石築路的“開山炮”。在劈山鑿石築路的4個春秋里,十八灣村能動的人都上了工地,他們依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冒嚴寒、斗酷暑,在荒野上搭棚,山洞裡鋪床,分段施工,立體作業,風餐露宿,奮鬥不息,投入勞力12萬個,開山挖土鑿石40萬立方米,硬是在懸崖峭壁上鑿開了一條4米多寬,5.3公里長的公路。在修通公路後,十八灣人幹勁更足,大種經濟作物,大力發展養殖業,改善了生產生活環境,促進了經濟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2006年全村種青蒿1000多畝,創收70萬元,開發金秋梨340畝,總產量9萬公斤,實現收入15萬元,外出勞力85人,掙回收入30多萬元,全村實現人 種一畝菜,4畝青蒿,3畝果,養一頭豬,同時建成30多口水池,38口沼氣池,47戶改廚、改廁、改圈,63戶都飲上了自來水,電話、手機、電視都進入了農戶家中,全村實現了老有所養,少有所教,病有所醫,困有所濟。全村100%的育齡兒童進了學校,85%的農戶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未發生一起刑事案件,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2006年,全村實現人均純收入3500元,不少人家添置了電視,豐富了業餘文化生活。

可貴的是十八灣人不自暴自棄,不安於現狀,創造了懸崖絕壁修通公路的壯舉。公路修通後,十八灣人並沒有停步不前,而是高標準嚴要求,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保持頑強拼搏的堅強意志,負有不甘貧困,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繼續向穩定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目標邁進。大力發展青蒿、生薑、金秋梨、反季節蔬菜、草食牧業等產業項目,迅速擺脫了貧困。2006年全村實現人平純收入3500元,比1999年人平純收入630元增加了2870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