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有學】
(梵as!t!a^das/a s/aiks!a^h!,藏slob-pa bco-brgyad)‘有學’意指尚須再作修學始能證入涅盤境界,為阿羅漢之‘無學’(所作已辦,不須再作修學)之對稱。‘十八有學’,指十八種在‘有學’位上的修行者。亦即在小乘有學位,為斷惑而修無漏三學的十八種聖人。又稱十八學人。《中阿含經》卷三十〈福田經〉中,列出信行、法行、信解脫、見到、身證、家家、一種、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盤、生般涅盤、行般涅盤、無行般涅盤、上流色究竟等十八有學。然《順正理論》卷六十五則略去身證而加入阿羅漢向,所列順序及譯名皆不同,即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隨信行、隨法行、信解、見至、家家、一間、中般、生般、有行般、無行般、上流。茲依該論所列,略釋如次︰
(1)預流向(向須陀洹,srota^patti-phala-pra-tipannaka )︰乃趣向預流果的因位,指見道的前十五心。
(2)預流果(得須陀洹,srota^panna)︰指進入第十六心者,‘預’是入的意思,即謂開悟入無漏聖道之流,此是最初之果位,故有此名,此位以下則稱修道。
(3)一來向(向斯陀含,sakr!da^gami-phala-pratipannaka)︰乃趣向一來果之位,即斷欲界一品乃至五品者。
(4)一來果(得斯陀含,sakr!da^gamin)︰即斷欲界第六品之惑,往來欲界人天一次就能般涅盤者。
(5)不還向(向阿那含,cana^ga^mi-phala-pra-tipannaka)︰即斷欲界七、八品之惑,趣向不還果之位者。
(6)不還果(得阿那含,ana^ga^min)︰即斷盡欲界九品不再還生於欲界者。
(7)阿羅漢向(arhatta-phala-pratipannaka)︰即斷色界初禪第一品之惑乃至無色界有頂第八品之惑者,趣向阿羅漢位。
(8)隨信行(信行,s/raddha^nusa^rin)、(9)隨法行(法行,dharma^nusa^rin)︰皆指見道者,但依其根之利鈍而有不同名稱。隨信行指於加行位信他人言教而修行的鈍根者;隨法行是指自己披閱經典等,隨教法而修行的利根者。
(10)信解(信解脫,s/raddha^dhimukta^)、(11)見至(見到,dr!is!t!IPRA^ta)︰皆指入修道位者,由於根的利鈍而作分別。信解是指由隨信行入此位者,謂由信而顯勝解之相;見至是指由隨法行入此位者,謂以自己的智見證得法理。
(12)家家(kulan%kula)︰是一來向中的一類,即斷欲界的修惑三品或四品者。斷三品者命絕後在人天受三生,斷四品者在人天受二生,因重複受生於人天故云家家。
(13)一間(一種,ekai^cika)︰即不還向中的一類,斷欲界七、八品之惑,命終後受生為欲界的人或天界一次之後始證入涅盤者。因與般涅盤間隔一生,故云一間。所謂‘一種’應是誤譯。
(14)中般(antara^-pari-nirva^yin)、(15)生般(upapadya-p.)、(16)有行般(行般,sabhisa-m!ska^ra-p.)、(17)無行般(anabhisam!ska^ra-p.)及(18)上流(u^r-dhva-srotas)︰都是七種不還果之一。中般是指受生於色界中有而般涅盤者;生般是受生後不久而般涅盤者;有行般,即受生於色界後由於長期的加行力而入涅盤者;無行般即受生於色界後懈怠,經長久後始入涅盤者;上流是上行之意,即受生色、無色的上天,至色究竟或有頂天而般涅盤者。
又,《中阿含經》所舉的身證(kaya-sa-kkhi)為不還果中的一種,指證得滅盡定者。此身證位,或謂之為十八有學之一,或謂其為非有學位。《俱舍論》卷二十四嘗論雲(大正29·126a)︰‘契經說有十八有學,何緣於中不說身證?依因無故。何謂依因?謂諸無漏三學及果依彼差別立有學故。滅定非學亦非學果,故不約成彼說有學差別。’《成實論》卷一〈分別賢聖品〉亦舉十八有學,但所說與上述不同,即於行須陀洹(預流向)立隨信行、隨法行、隨無相行三者,加上須陀洹(預流果)、行斯陀含(一來向)、斯陀含(一來果)、行阿那含(不還向)共有七,再加上將阿那含(不還果)分為中陰滅(中般)、生有滅(生般)、不行滅(無行般)、行滅(有行般),上行至阿迦尼吒滅(上流色究竟)、至無色處、轉世、現滅等八種,則有十五,再加上信解脫(信解)、見得(見至)、身證三者,共十八。
其中,隨信行、隨法行、隨無相行與有部說法完全不同。謂隨信行是彼七方便中的三賢位,即聞信知識教語隨而行之的聞思慧位。隨法行相當於四善根位,乃隨佛所說之法而行的修慧位。無相行即見道位,起無漏正智、觀四諦真理、空四諦相,故名。不還果中的‘上行至阿迦尼吒滅’與‘至無色處’二者,一是樂慧,一是樂定。樂慧者雜修無漏有漏定,次第上行而生於五淨居天,於阿迦尼吒天(色究竟天)般涅盤;樂定者無雜修,不生於五淨居天,從廣果天生於無色天,至有頂而般涅盤。轉世,是先世得預流果、一來果,不往色、無色界,轉生欲界內而般涅盤者。現滅,指不轉生而於現生般涅盤者。信解,指信解教法而修行者。見得,指以自己的智見而證得真理者。身證,指以不還果之身而證得滅盡定者。
另如《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六所述,大致與有部說法相同,但該論以隨信行、隨法行為方便位,不屬有學位,故予以刪除而代以身證與極七返有二位。此外,此十八有學與九無學合稱為二十七賢聖。
[參考資料] 《顯揚聖教論》卷三;《大智度論》卷二十二;《甘露味論》卷上;《大毗婆沙論》卷五十四;《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五(本);《唯識論了義燈》卷一(末);《俱舍論光記》卷二十四;《大明三藏法數》卷四十六;《俱舍論明思抄》卷二十四;《大乘義章》卷十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