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翹昂兩端,承托上層栱昂交叉點、栱翹交叉點,十字卯口。形狀與坐斗相同,但比坐斗小。它的長度為一點八斗口,相當於宋代“材”制度的十八分,所以叫“十八斗” 。
十八斗:宋《營造法式》
在斗拱翹頭或昂頭上承托翅昂與單材瓜供或廂拱相交的斗,斗的順身開口,放單材瓜拱、單材萬拱、廂拱,橫向做袖口。袖口寬0.8斗口,深0.1斗口;十八斗1.8斗口定長,1.46斗口定深,1.0斗口定高。明代早期斗底常做銀錠榫,明末清初多做暗銷,還有一種即沒有榫也沒有暗銷。在翹或昂之兩端托著上一層拱與翹昂相交點的叫十八斗。
斗拱構件
斗
斗拱中承托拱、昂的方形木塊,因狀如舊時量米的斗而得名,包含斗耳和斗口兩部分。按種類,其分為:坐斗、十八斗、平盤斗。斗拱是中國式建築所特有的形制,是較大建築物的柱與屋頂間的過渡部份,其功能在承托上部支出的屋檐,將其重量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間接地先傳至額枋上再轉到柱上。凡是重要或帶紀念性的建築物,大都帶有斗拱。
斗耳
斗上面突出的部分,類似倒置的短腿小桌子的桌腿,下面平的一層類似桌面的為斗底。斗耳的高度是斗高的五分之二。
斗口
斗口就是斗拱的坐斗上用來安瓜拱和頭層翹的十字形的卯口,是中國清代官式建築設計中的基本模數。 清制的斗口從六寸到一寸共分十一個等級,級差均為半寸。常用的斗口為六至八等(三寸半至二寸半斗口)。 坐斗之上有十字形卯口,以承托瓜拱和頭層的翹和昂。這承托翹和昂的口叫做斗口,是有斗棋的建築的各部件尺寸權衡的基本單位。
斗拱構件斗拱的結構機能演變
第一階段:西周到隋
這是斗拱從萌芽到基本成型的形成期,西周銅器拱令簋,戰國中山國墓出土的銅方案,漢代的石闕、明器、畫像石和畫像磚上都有斗拱的形象。 這時期的結構機能主要表現在:
1、承托、懸挑作用
柱頂有斗拱承托檁、梁或樓層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檁,各個斗拱間互不相連。漢高頤闕和四川牧馬山、山東高唐出土的漢明器陶樓都有體現。
2、減少彎矩和剪力
它位於柱與梁之間,由屋面和上層構架傳下來的荷載,要通過斗拱傳給柱子,再由柱傳到基礎。
第二階段:唐、宋至元
盛唐時期,斗拱已進入完全成熟階段,如中唐的南禪寺大殿、晚唐的佛光寺大殿,保持唐風的遼代木構殿塔,宋代編修的《營造法式》以及大量的宋、金木構建築等。成熟期高峰的唐宋斗拱,在結構機能和藝術造型上都達到一定境界,主要表現為:
1、斗拱的承托、懸挑功能已臻完善
柱頭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結在一起,順屋身左右橫出的拱也和井幹狀的柱頭方(即枋)交搭在一起。建築的一圈柱頭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側兩面的梁交織成一個分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為各交叉處的加強節點。如像廣州的光孝寺,屋檐斗拱層層向外延伸,屋脊跨度增大,屋頂全部力量便落在了斗拱上。
2、斗拱的形制已經完備,形成了規範化的斗拱系列
斗拱近柱高的一半;柱頭間的朵數一般1~2朵;屋頂出檐達3~4米。
3、斗拱已從孤立的節點托架聯結成整體的水平框架
這個水平框架稱為"鋪作層",用於殿堂型構架柱網之上,對保持木構架的整體性起關鍵作用。現存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這種做法的典型實例。
4、抗震性能優異
斗拱遇有強烈地震時會消耗地震傳來的能量,使整個房屋的地震荷載大為降低,起到抗震的作用。中國古建築屋頂挑檐採用斗拱形式的較之沒有斗拱的,在同樣的地震烈度下抗震能力要強得多。如獨樂寺遭遇唐山大地震,但仍完好無損。
第三階段:明清
進入明清時期,斗拱的結構機能大大衰退,裝飾作用更為突出。
1、屋頂出檐尺度顯著縮小
自明代開始,柱頭間使用大、小額枋和隨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斷縮小(約1米),間距加密。
2、功能性減弱,走向裝飾化
斗拱發展到明清以後便不再起維持構架整體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為縮小。清式建築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樣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壓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柱頭與柱頭之間的朵數增多,多達4~8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