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堂簡介
十八堂建於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增修於嘉靖四年(1525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重修,至今有近500年的歷史。歷史上與山西渾源縣的懸空寺齊名。十八堂歷盡人間滄桑,廟堂頹廢,瓦礫遍地。景區介紹
景區景色介紹
十八堂也叫千佛洞、朝陽洞、懸山寺,從狹窄的小路攀至“蛇疙瘩”,走過天橋進入山門先是羅漢殿,據說堂中羅漢塑像形象各異,神態十分滑稽。沿峭壁穿過人工開鑿的10餘米長的山洞是精緻的眼光樓,小巧玲瓏。樓後有碑廳,廳記憶體放著清朝十八堂最鼎盛時期重修廟堂及布施和各地遊客遊記碑文大小十五塊,現保存基本完好。登山而上便是隱士堂,堂中空氣清新,傳說這裡冬暖夏涼,居於堂中可長生不老。由此而下是建於山壑的玉皇闊,建築完整時,其立吻跑獸,彩檐畫柱,琉璃部頂,做工十分講究。西面有聽風閣佇立,高20餘米,據老人們講它是純木結構,工藝出自魯班之手,可謂非一般建築,登閣聽風,猶如琴聲,山間悠悠迴旋。相傳旁邊佛閣內的天、地、水官三聖像,常顯原型聽風賞月。盤壁再過西石洞,來到地藏殿,殿中原有地藏王菩薩塑像和閻羅像,顯得十分尊嚴和慈祥。相隔不遠是祖師堂,當年祖師盤座活靈活現,身邊一深淵,淵下水聲濤濤。並堂和關帝廟的建造可以說無路可通,只有極險的挺肚崖處有50公分寬的小道可落腳,而且躬身扒著峭壁才能前移,不知當年怎樣運料做工。就這樣彎彎曲曲、上上下下,最後來到彌勒殿堂,當時慈言常笑的彌勒塑像定會使人隨之一笑,一切疲勞全部消除。在十八堂整個建築中間還有僧人休息、膳食的場所,有供遊人上布施、歇息的房間,有伙房、碾房、庫房等。從遺址看其建築結構布局嚴謹,構造風格獨樹一幟、別具匠心,不失為蔚縣古代的重要建築。
十八堂林區中除有獨特的建築遺址外,還有很多聞所未聞的天然風味和自然風光急待開發。十八堂具有得天獨厚的原生態景觀,是蔚縣保存完好的古文化遺址,十八堂的歷史遺蹟體現了蔚縣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及獨特的生態自然景觀,是人們尋幽度假,爬山健身的好去處,具有很好的開發價值。
景區自然資源介紹
十八堂又是蔚縣國營北口林場的一個林區。該區空氣濕度大,土壤肥沃,氣溫涼爽,為絕大多數溫帶植被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決定了這裡的植被種類的多樣性、複雜性。據調查,內有針葉、闊葉、針闊混交林2500畝,灌木500畝。有上千種木、草本花卉和各種蕨類、菌類植物分布,還有數十種動物飛禽繁衍於此。隨著時令的變化,演化著不同的自然景觀:孟春時節春暖花開;盛夏暑季鬱鬱蔥蔥;仲秋時候果實纍纍;寒冬季節白雪皚皚。一年四季呈現著一派大自然的怡人景象。特別是雨季,高山流雲,飛澗瀑布,泓泓清泉,別有一番風韻,奇異的大山世界令人心馳神往,流連忘返。十八堂林區內植被資源豐富,有各類植物數百種,陰坡上有大片成林的油松、落葉松、樺樹、山楊、山榆等;陽坡上有五角楓、山槐、山梨、野山楂、山桃、榛子、沙棘等喬灌木樹種,還有多種野生花卉,爭奇鬥豔,千姿百態,把林區裝點得十分壯觀。野生花卉當中,有伏苓、朱苓、蒿本、黃芩、黃芪、升麻、知母等名貴藥材。有既可食又有較高營養價值的山蔥、山韭菜、苦菜、黃花、蕨菜和香菇等。
眾多的植物在這裡構成了豐富的自然植被“大觀園”。山高林密,洞穴棋布的林區特色為野生動物的繁衍生息創造了條件,山中發現有狐狸、黃鼬、豹貓、野豬、青山羊、野雞、山兔、狍子、獾子等珍貴動物及各種飛禽,特別是近年在林區驚人地發現,這裡還生息著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褐馬雞,倍受林業工作者的關注。每當盛夏山風習習,百草茂盛,萬樹崢嶸,鋪青迭翠,禽鳥爭鳴,蜂蝶飛舞,一派生機無限,真可謂蔚州“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