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概述
匡裕民(1907-1977),江西萬安人。1926年參加萬安縣農民協會。次年參加贛西南農民起義。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鄉蘇維埃政府土地委員,自衛隊隊長,軍委警衛團班長,紅一方面軍總部炮兵連連長,紅三軍團特科隊隊長、炮兵營營長,紅一軍團炮兵連副連長、山炮連連長。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總部炮兵團參謀長、副團長,延安炮兵學校副校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炮兵副司令員兼炮兵學校校長、東北野戰軍炮兵縱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第四野戰軍特種兵副司令員。參加了遼瀋、平津、太原等戰役。建國後,任中南軍區炮兵司令員。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炮兵指揮所主任。回國後,任東北軍區炮兵司令員。1957年畢業於軍事學院戰役系。後任炮兵副司令員、顧問。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人生經歷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1955)。1907年2月25日生於江西省萬安縣上芫村一個農民家庭。1926年參加農民協會。1927年11月參加贛西農民起義。1929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3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1932年5月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軍總部炮兵連連長、紅3軍團特科隊隊長、炮兵營營長。參加中央蘇區第二至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到達陝北後參加了西征戰役。
1938年3月起,任八路軍總部炮兵團參謀長、副團長。在炮兵團初建時期,協助團主要領導開展以軍事技術為主的緊張軍政訓練,多次親自給部隊上炮兵知識課,經過4個多月的訓練,使部隊初步掌握了炮兵基本知識和技術要領。1938年8月,參與指揮炮兵團一部參加第115師第343旅在山西汾(陽)離(石)公路伏擊日軍的3次作戰,取得了炮兵團首次作戰的勝利。1940年8月百團大戰開始後,在八路軍總部的統一指揮下,根據戰役各個階段的要求,參與指揮炮兵團各分隊分別配屬各參戰步兵旅、團作戰,並在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深得各參戰步兵旅、團的讚揚。
1941年7月,參與組織炮兵團開赴南泥灣,與第359旅第4支隊並肩執行屯田戍邊任務。為貫徹中央軍委關於一面生產、一面學習、一面作戰的指示,在執行大生產任務的同時,還與炮兵團主要領導一起率領部隊開展大練兵活動,組織各炮兵連進行單炮、觀測器材的基礎操作、射擊和陣地指揮等訓練,獲得了生產、軍事訓練雙豐收,炮兵團被譽為“屯田政策”的模範單位。
1941年11月,延安炮兵學校以炮兵團為基礎組成後,任副校長。抗日戰爭勝利後,與政治委員邱創成率炮兵學校赴東北,先後任東北民主聯軍炮兵司令部副司令員兼炮兵學校副校長、炮兵縱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第四野戰軍特種兵縱隊副司令員。率部參加了東北1947年夏秋冬季攻勢作戰和遼瀋、平津、太原等戰役的炮兵作戰。
1948年9月開始的遼瀋戰役中,9月28日與邱創成一起指揮炮兵第1團第2營集中炮火轟擊錦州機場,擊毀國民黨軍飛機5架,封鎖了機場,粉碎了蔣介石從瀋陽空運第49軍增援錦州的企圖。新中國成立後,任第四野戰軍炮兵司令員,中南軍區炮兵司令員。
1950年10月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炮兵指揮所主任,指揮炮兵部隊在極其艱苦困難的條件下,完成了作戰任務,並取得了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作戰的經驗。回國後任東北軍區炮兵司令員。1957年軍事學院畢業後,任人民解放軍炮兵副司令員、顧問。1955年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77年4月9日在北京逝世。
抗美援朝
志願軍炮兵指揮機構,開始為炮兵司令部,萬毅任司令員(未到職)、邱創成任政治委員。1951年2月,改為炮兵指揮所,匡裕民任主任。隨著炮兵的增多,1953年炮兵指揮所設司令部、政治部、幹部部,高存信任主任、劉何任政治委員。隊屬炮兵,也於1952年4月在兵團、軍、師建立炮兵室。
抗美援朝的炮兵部隊
經過前三次戰役的作戰,志願軍炮兵部隊減員較多,武器裝備損失較大。為增強炮兵力量,部分部隊回國整補換裝,同時在國內加緊組建新的炮兵部隊。第四次戰役後期和第五次戰役中,新建和換裝的預備炮兵有4個師共10個團相繼入朝,隊屬炮兵大量增加。1951年4月15日,志願軍炮兵指揮所召開第一次炮兵會議,匡裕民強調炮兵作戰必須集中優勢兵力、火力於主要方向,貫徹“火力集中,陣地適當分散”的原則,重視白天作戰和協同作戰,加強對空防護和偽裝。第五次戰役中,參戰的火炮達700餘門,其中野炮、榴彈炮500餘門,有力地支援步兵突破“聯合國軍”防禦。在戰役後期的機動防禦作戰中,新組建的防坦克炮兵第31師大膽實施近戰,以側射、斜射火力組織交叉火力網,擊毀“聯合國軍”坦克25輛。從第一次戰役到第五次戰役,志願軍預備炮兵由9個團增加到16個團,其中包括野炮、榴彈炮、火箭炮和防坦克炮部隊;隊屬炮兵也大量增多,部隊的技術、戰術水平逐步得到提高。1953年5~7月,志願軍在反登入作戰準備的基礎上,為配合停戰談判,進行了夏季反擊戰役,先後實施3次進攻作戰。在第一次進攻作戰的科湖裡南高地戰鬥中,炮兵集中28個連(120門火炮),支援第67軍步兵5個排另2個班的攻擊。由於炮火突然、猛烈,步兵發起衝擊後,僅40分鐘就攻占南韓軍防守的陣地,並打退多次反撲,斃傷敵1300餘人。在第二次進攻作戰中,炮兵在北漢江以東集中各種火炮259門,編成5個炮兵群,支援第60軍3個團攻擊南韓軍第5師第27團的堅固防禦陣地。作戰中,炮兵成功地運用火力假延伸,誘敵進入塹壕,予以大量殺傷。在炮兵火力支援下,攻擊部隊僅用50分鐘就全殲守軍,創造了自陣地戰以來一次進攻作戰殲南韓軍1個團的範例。在支援第67軍攻擊座首洞南山南韓軍的團防禦陣地中,炮兵有重點地使用火力,以直接瞄準實施破壞射擊,摧毀南韓軍的工事達70%,保障步兵衝擊成功。在第三次進攻作戰的金城戰役中,炮兵集中各種火炮1100餘門,在主要突擊地段上構成每公里正面有100~130門火炮的火力密度。經7~28分鐘的炮火準備,步兵發起衝擊,僅1小時就突破南韓軍4個師的堅固防禦陣地。隨後炮兵又支援步兵擊退“聯合國軍”上千次反撲,鞏固了所占陣地。
中國人民志願軍炮兵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共斃傷敵15.8萬餘人,擊毀擊傷敵火炮570餘門、汽車880餘輛、坦克940餘輛,摧毀敵碉堡2490餘個,為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志願軍炮兵在戰爭中所取得的對現代化裝備的美軍作戰的經驗,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部隊現代化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
帽兒山戰鬥
帽兒山是錦州東北部的一座孤立小山,海拔450餘米,地形險要,居高臨下,既可觀察錦州、義縣敵人的活動,又可俯視錦州機場,它與月牙山、觀音洞形成錦北屏障。炮兵縱隊副司令員匡裕民同志親自率一個重炮團前來助陣。這是戰友們第一次看到這么多強大炮群進行火力支援。指揮員們抓緊時間對表,陣地上升起了紅綠信號彈。只見炮聲震天,火光閃閃,硝煙滾滾,一顆顆炮彈飛向敵人陣地,國民黨軍根本沒有想到共軍有這么猛烈的炮火對其轟擊,鋼筋水泥碉堡被炸塌下來,一道道鐵絲網和交通壕被炸得粉碎,重炮大顯神威。“打得好”、“打得好”陣地上一片歡呼,炮群剛開始延伸射擊,衝鋒號響了,尖刀連的戰士高舉戰旗,殺向敵軍陣地,戰士們沿著很陡的山坡,從四面八方湧上帽兒山。敵人被強大炮火炸得暈頭轉向,四處逃竄。還沒有清醒過來.戰士已經逼進他們,敵軍只好舉手投降,眾多的槍枝從炮眼裡扔出來,經過近一個小時戰鬥,全殲守敵三個營,俘敵千餘人,出色地完成林、羅、劉首長下達的光榮任務,受到縱隊嘉獎。此時,錦州外圍諸多據點,基本被別縱隊肅清,站在帽兒山上可以俯瞰錦州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