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 者: [美國]吉恩·里爾譯 者: 張沖 張瓊
定 價: ¥25.00
圖書代碼: YL003266
發行代碼: K01830
ISBN: 978-7-5447-0102-0
版 次: 2008年4月第1版 2008年4月第1次印刷
上架日期: 2008-05-06
圖書類型: 平裝本
裝 幀: 718×1000毫米 1/16
作品簡介
普勒·蒙克是聯邦調查局主管特別調查小組的特工,總是按照匡蒂科規則辦案。
聯邦調查局局長助理凱文派蒙克和莉薩負責調查湯普森法官。蒙克請線人幫助調查湯普森的劣跡,幾經周折發現,湯普森1971年曾懷孕,併到醫院非法墮胎。蒙克立刻回局裡把這個驚人的情況匯報給凱文。
然而,第二天,蒙克在廣播中意外得知湯普森法官已通過聯邦調查局調查,一切清白,任命她為最高法院法官的聽證會一周后舉行。莉薩瞞著蒙克執意去找尋真相,不料陷入重重險境……
作者簡介
吉恩·里爾(Gene Riehl):美國聯邦調查局前特工,曾從事秘密指派、反情報和反間諜工作20年。退役後,他開始嘗試創作反映美國聯邦調查局內情的驚險小說。
除了寫作,他還在第8新聞頻道做廣播反恐怖主義分析員。他也時常現身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美國國家廣播公司、福克斯和美國有線新聞網,是全美主流傳媒公司的常客。
作品導讀
匡蒂科規則?FBI的“第二十二條軍規”?
深諳內幕的前特工講述真實FBI世界,曝光絕密檔案
一本關於政府高層犯罪的小說,懸念迭起,不容錯過
作為FBI前特工,里爾描述起FBI的內情猶如寫檔案一般。這樣的驚險小說,你自然不願錯過。
——《書單》
這部小說情節迷離,節奏輕快,讓FBI世界真實地呈現在紙上。里爾很好地利用了他的FBI前特工背景,使這本書比大多數同類題材的書更加有趣。
——Amazon網站
步步為營的美國大眾文化
——《匡蒂科規則》譯後
張 瓊
美國作家吉恩·里爾2003年8月出版了他的處女作《匡蒂科規則》。小說問世後,美國成熟的大眾文化市場便輕車熟路地將此書投入了步步為營的宣傳操作中,使讀者面前又出現了一部成功而引人入勝的作品。在翻譯該書的過程中,我們不僅體會了小說情節發展中一波三折的跌宕起伏,更感嘆於操作著作品的這個文化生產場的精湛和成熟。
小說的男主人公普勒·蒙克是個有賭博積習的聯邦調查局特工。在他的生活中,高額風險總會令他興奮不已、激情高漲,而他所執行的調查任務又始終使他陷於一種黑白世界的平衡危機中。另外,蒙克曾有的少年創傷、信仰模糊、情感淡漠等使這個多少帶著點風塵滄桑的男人有了可以成為暢銷小說男主角的資本。同時,作者刻意地把小說背景選擇在人心飄搖的9·11事件之後,使個人與國家、犯罪與高層陰謀等有了一種微妙的聯繫。在小說中,對最高法院法官的被提名者布倫達·湯普森的背景調查就成了故事步步深入的焦點。湯普森法官被總統提名後,即引起了公眾的關注,因為她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被提名進入最高法院的非裔美國女性。從湯普森法官的個人履歷來看,她似乎清清白白、毫無污點。可是,蒙克特工及其搭檔莉薩卻從其個人安全調查表那看似平淡無奇的時間疏漏中打開缺口,兩人由此開始了小說中驚險無比的黑幕揭露過程。由此,故事情節急轉直下,進入了一浪高於一浪的險情與揭密進程。蒙克和莉薩也因此被攪入了摻雜著激情、熱情、恐怖、勇氣、機敏、僥倖等的一系列事件之中,並且從中挖出了這些案情之後的腐敗和兇殺事實,一直順藤摸瓜地觸及了政府頂層人物,涉及了美國憲法的靈魂地帶,同時也遭遇了真正的亡命之徒對他們生命的直接威脅。這層層深入、驚心動魄、步步為營的故事布局,以及作者對聯邦調查局與警界內部機構運作的諳熟,都不是一般純以寫作為生的作家所能企及的。
小說的書名《匡蒂科規則》(Quantico Rules)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多次商榷的焦點。譯者最終將其直譯,也是出於多重考慮。因為,作為揭密與探詢,作者本意似乎也是希望這個具有行話特徵的詞語能夠像“第二十二條軍規”那樣引起讀者的深思,甚至得到一種拓展。“匡蒂科規則”取自聯邦調查局的行話,本義為“不成文的準則”。於是,在小說中(或許也在現實中),在一套官方準則的體系下,又存在著一套特工們在聯邦調查局設在維吉尼亞州的匡蒂科的受訓基地所教導的那種非官方法則。這種規則,意在通過違背官方準則來達成正義目的。於是,這種“出軌”常常使特工們如履薄冰,處於可為和不可為、正義與犯罪的邊緣地帶,或者說是模糊地帶。如此這般,特工們的行為就有了很多戲劇性。小說中的蒙克就是一個處於模糊地帶的人物,在他的個人生活和職業生涯中,蒙克一直搖擺在可行與不可行的衝突中。他好賭成性,卻在工作中明察秋毫、正義英勇。里爾在訪談中也坦言,沒有人願意閱讀一本誰都循規蹈矩的小說,書中的蒙克似乎比誰都走得更遠了一些,因為,在文學創作中,戲劇性才是準則。而且,里爾的生活閱歷使小說充滿了可信性和專業性,也使這些真實能一氣呵成地貫穿於細枝末節中。
當然,小說的成功,從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國大眾文化市場配合作家推出作品過程中熟練可行的操作策略。綜觀美國通俗文學的發展歷程,各種不同風格的小說在歷史與市場舞台中發生著變遷。從20世紀50年代在該領域占主導地位的歷史西部小說之後,現代犯罪小說開始興起,並且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取得了壓倒其他一切通俗小說的聲譽。20世紀70和80年代是美國通俗小說大發展的時期,這一階段出現了諸如甜蜜野蠻小說、高科技驚險小說之類的新型通俗小說,而且傳統的女性言情小說、科學小說和恐怖小說也出現了回溯現象。到了上世紀90年代,社會暴露小說則逐漸成為該文學領域的主導力量,並將這一格局一直維持到世紀末。由此看來,《匡蒂科規則》的誕生,並非僅僅是里爾本人的奇思異想,它的可讀與暢銷,其實就如十月懷胎,誕出生命一樣自然,因為,孕育、生長環境使然,瓜熟蒂落中,諸多因素促成了它的生機盎然。
作品的首要吸引之處或許是市場所宣傳的“專業人士暴露真假難辨的隱情”。當然,從作家的角度而言,寫作作為他的一種對社會、人生本質和深層結構的思考,其實是最自由的工作。在時機成熟時,沒有人能阻擋這種創作渴望和自由的噴發,只要讀者與支持它的市場在,沒有人能永遠禁止具有真正人性關懷的自由自在的思維的滲透。另外,賣者與市場自然會用“××專業或職業”來凸顯作家作品的可讀與可信。而且,一個聯邦調查局的特工退休後從事寫作,而且寫得如此引人入勝,他必然在心中有激情和驚嘆要來訴說。重要的是,作者在拓展自己自由度的時候,也使“臨淵羨魚”的讀者有了站在書外看世界的著眼點。
由於里爾本身曾是聯邦調查局特工,他獨特的個人經歷使本書自然具有非凡的特徵。例如,在布倫達·湯普森法官的個人調查表中,出現了三個星期的疏漏,這樣的細節,也只有專業人士才能捕捉得到。由此,蒙克和搭檔莉薩揭開了一個看似極為可信的高層腐敗、勒索與謀殺的內幕。而且這一切事件所發生的時間,又被熟諳國家政治、歷史背景的作者選擇置於9·11事件之後,即美國國內安全出現危機的大局面之下。因此,作為有著二十多年從事聯邦調查局特工工作經歷的作者,他對各事件處理上的遊刃有餘之處就得到了彰顯。更重要的是,小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國的政治意識形態在9·11以後出現的向右轉的保守傾向,也表達了明智人士的深深擔憂:保守勢力所採取的措施可能對美國一向引為自豪的民主自由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
小說另一個非常搶眼、同時也充分體現美國大眾文化特色的地方是,作品貫穿始終地體現了一種民主與平等的遊戲精神。在翻譯時,譯者經常遇到上世紀諸多重要的歷史政治事件,也必須要在浩如煙海的卷宗中查到具體的時間和事實來確鑿體現故事層層深入中必須交代的背景。在這一看似煩瑣,實則意趣盎然的查證過程中,譯者體會到了這種在許多美國通俗作品中都常常具有的嚴肅的遊戲精神。幸好,美國的整個歷史都屬於印刷機發明以後的時期,它的全部細節都有案可據。因此,任作者怎么“戲說”,他總是能讓人查證到細枝末節的真實。或許可以這么說,雖然一部或幾部作品不能充分表現這種創作中的民主、平等、自由的言說特質,但當許多作品在長時間裡發出始終類似的調子時,我們有理由說那是一種基本的創作基調。當讀者在包括這部《匡蒂科規則》的許多揭幕作品中看到作家們以同樣的大膽與自由方式來處理類似的重要問題時,或許他們能看到某些我們可以稱之為特性的元素。在這部作品中,真實的歷史人物與模擬真實的人物頻頻曝光,有的揭露細節“真實”到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讀者也許能體會到,即使在虛構的小說中,這種敢於較真、不唯上只唯“實”的精神是無價的。不過,我們也不能否定,在這種遊戲精神之中,多少也摻有作者謾罵與發泄的快感,並在一些細節上有一定的影射性。例如,在蒙克成功揭密的過程中,多次受到法國大使館的協助,作者在看似不經意,甚至輕描淡寫的筆觸下,似乎對法國政府潛入美國進行相當規模的間諜活動多有微詞。
此外,這部結合了間諜、揭幕、高科技犯罪等流行因素的小說也體現了美國大眾文化市場的迅猛成熟,以及新、快、準的時代節奏。雖然,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看,間諜小說在冷戰後期已經日漸淡出,因為間諜、地下工作人員等已逐步失去其光環與神秘性。但是,吉恩·里爾卻在這部小說中重新激發了這類人員的光彩。不過,他的成功,有著較為複雜與綜合的原因。美國當代學術界和思想界對通俗文學觀念的變化,刺激了大眾文化的發展。社會環境的改變和大眾閱讀口味的轉變又促使創作模式發生變化。在翻譯這部作品的過程中,譯者多次感覺到作品文字中充滿了好萊塢電影那栩栩如生、扣人心弦的畫面,並且認為小說肯定能成為下一部賣座電影的腳本。確實,在這個大眾文化市場中,形形色色的暢銷小說和票房火爆的電影等相互提攜,步步走向繁榮。無論從電影的角度,還是從文學創作的立場來看,現代犯罪小說在20世紀50年代後迅速崛起,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有了雀起的聲譽,它又派生出了高科技驚險小說,內容大至全球性的政治陰謀,戰爭黑幕,小至個人圈內的暴力行為,並且擁有現代高科技背景,如微波通訊、生物工程等等。市場層出不窮地推出這些代表現代社會文明的高新技術對於廣大讀者是新奇而刺激的,而且,驚險中添加香艷的情節調味劑也成為操縱讀者或觀眾的策略。到了上世紀90年代以後,社會暴露小說也進一步地加入了通俗文學的主導隊伍,而且暴露的面更為廣闊。《匡蒂科規則》就是在這種潮流中應運而生的作品。小說充滿了大眾文化的創作元素,注重了情節的驚險和懸念的運用。不過,小說的格局多少也會有相似之處,如通過一個似乎平淡無奇的缺口,引出一段恐怕是不可告人的醜聞、艷事、交易等,結果背後更有精心策劃的政治陰謀。然而,作品的精彩之處,也在於作者層層剝落,步步為營,把一切暴露得淋漓盡致。
不過,緊張與驚險似乎並不是小說暢銷的關鍵,讀者能夠在盪氣迴腸之餘為之折服的恐怕是小說那種和主人公一樣敢於衝破障礙、揭示情節背後隱情的勇氣,而這一點,或許也會是作者在大眾文學創作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主人公蒙克在正面人物光環之下,是一個衝動的賭徒,一個在危險邊緣體驗極度幸福的叛逆者。他的性格弱點往往戰勝優點,使他在一些行為中無法自控。同時,蒙克又是浸禮會牧師那憤怒忤逆的兒子,愛情生活曾經分崩離析,對調查局的工作感到厭倦乏味。在小說結束時,生活依舊如初,只是那可惡的上司暫時消失了,愛情之火似乎將再度燃燒。自然,在小說中保留點適度的愛情,也是作者與市場經營中的必要之舉。
更具有閱讀賣點的是,作者巧妙地加入了自己在高科技領域的得心應手之長。當然,里爾的創作雖然靈活機智,不乏幽默詼諧,但偶爾會有膚淺之嫌。從人物表現來看,次要人物較為扁平,例如性感、美麗的搭檔莉薩雖然固執堅強,但是太容易衝動;地方警長布羅德斯基又顯得過於刻板單調。幸好這些都瑕不掩瑜,關鍵是小說情節和發展節奏得當完美,讀者也會卷不釋手、一氣呵成地閱讀完畢。故事中,一層謎團的背後又是一層,層層遞進,一直涉及到政府高層的心臟地帶,到達權力運作的關鍵區域,這種逼真的細節、個性鮮明的人物、占據人心的懸念布局等,其實匯成的依然是步入成熟的美國大眾文化特質。因為,在大眾讀者的期待中,作者和文化市場所要設定的目標似乎大同小異:讓期待尋找美麗石頭的文化消費者最終發現的是天然金礦。
更為有趣的是,美國的大眾文化市場對於作品的宣傳操縱竟然能達到如此具細的地步。在一些網頁上,專門的市場機構將作品閱讀與接受情況的調查數據化,還對作品各因素進行比例數據的統計。例如,在針對讀者對該小說的情節期待等的調查中,在全書結構布局的讀者接受問題上,問卷可以從暴力與追蹤場景出現的比率、論爭理論、情感關係與人物個性發展、社會與生活物質的描述等的筆墨比例數據等入手,從而獲得量化的結論。另外,針對故事敘述語調的統計,問卷可以從懸念強度、發現罪魁禍首的難度、故事發生的時間、調查人的身份、有否出現非神秘性的次情節(如愛情)、是否具有犯罪驚險性等方面來給予總結。在對作品人物的研究上,調查也可以詳細到統計小說中主要正、反面人物的性別、職業與職位、年齡、使用武力的程度、種族、個性的敏感度、幽默感、智力、外形等具體細節。當然,如果我們發現這種市場的操縱竟然可以發展到能告訴大眾:如果小說發生的場景是在美國,甚至主要是在美國的東北到東南地帶,而且有關人物涉及第三世界國家,死亡人數在三至四人,在對話的比率中對話多於描寫,小說的可讀性會更強時,那么,我們對其間的嚴肅、荒誕,甚至遊戲性就很難給予某種確切的結論了。
從翻譯角度看,小說語言上的即時與流行,如警察及特工的俚語、髒話,最新的生活及流行口語等,常常是小說通俗性質中的非通俗因素;真實生活中的許多細節,如連鎖商場和日用產品的名稱等,譯者如果沒有在美國的真實生活經歷,很難將其處理得比較妥帖,或至少不犯錯誤。同時,作者在創作中大量使用了最新的科技與其他專業辭彙,如高科技的電腦、汽車術語等,連譯者手持為數不少的專業工具書都只能望而興嘆。更加考驗譯者的還有大量關於20世紀美國社會歷史、政治事件的專用名詞,涉及到憲法修正案、政界新聞、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事件和辭彙,都為翻譯這部小說增加了特殊的難度。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多次體會到:或許因為此書是非文學專業作者的處女作,在一些文學性的描述上,確實也存在著斧鑿的痕跡。不過,小說的故事性最終勝出。其實,道理並不複雜,斧鑿與刻意的文學色彩不過是反映大眾文化市場中文化的內涵與消費的檔次的著意提高,這是一個趨勢,也是步入成熟的美國大眾文化令人產生期待心理的規則。美國的一位馬克思主義批評家曾說過,美國後工業化社會最主要的標誌是科技優先地位的確立,以及科技官僚的產生和傳統工業科技向更新的信息科技的過渡,那么,在社會的文化發展中,知識日益成為一種信息商品的形式而存在,經典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大眾文化不斷挑戰經典文化的今天,在文化市場規則的必然引導下,小說或許在巧合中不遺餘力地闡發了無奈之下存在的“匡蒂科規則”,並且由蒙克的內心思索來告訴讀者:“(法律)規則是個莊嚴的概念,但只有當你不過分苛刻地看待它時,它才最為莊嚴。”那么,我們會對這部作品和由此引出的問題做何種思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