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魯家村

北魯家村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3.3公頃,適宜種植農作物主要北魯家村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水果、蔬菜等。2002年,全村有180戶,480人。有魯、王、劉等3姓,均為漢族,人口較多的是魯姓。

基本信息

北魯家村簡介

北魯家村位於山東省海陽市盤石店鎮的西北部,地處東經121°12′,北緯36°54′,盤高公路西側。

東與嘴子前村為鄰,西與大薛家村交界,北與大桃口村接壤,南與大莊相連,隸屬盤石店鎮。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魯姓來此定居,以姓命名魯家村。後因村南7.5公里處已有魯姓定居,則按南北之分,改稱北魯家村。

北魯家村產業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80公斤,總產5.2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150公斤,總產11.75萬公斤。1983年,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450公斤,比1978年增長了300公斤。2000年,糧食畝產650公斤,總產42.25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76公斤,總產20萬公斤。

1987年以來,村黨支部發動民眾,開發山區3.33公頃,栽植乾果林。2000年,人均養長毛兔10隻,收入14萬元,並發展起養羊專業戶2戶,養牛專業戶15戶,養豬在全村基本普及。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285萬元,其中農業收入260萬元,畜牧業收入25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本村工業一無所有。1969年,村集體建麵粉廠1處,職工3人,固定資產1萬元,常年收入1.5萬元。20世紀80年代,家庭勾花業遍布全村,常年收入15萬元。2000年,成立個體羊毛衫廠,收入20萬元,稅金5000元。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40人,收入35萬元,其中工業收入15萬元,建築業收入20萬元。

第三產業1969年,全村只有1處商店,規模不大,收入微薄。改革開放後,村支部帶領民眾積極發展第三產業,新增1處商店,另有修理店、電氣焊加工部等。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30人,收入284萬元,其中運輸業收入6萬元,服務業收入275萬元,商飲業收入3萬元 。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2年,成立了北魯家國小。改革開放後,辦起幼稚園。黨支部歷來重視兒童教育。1983年,建成煙臺市花園式學校,改善了兒童們的學習環境,全村兒童入學率達100%。1983年,與鄰村投資1.5萬元聯辦中學,普及了中學教育。自建國至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20人。 村重視科技教育。1983年以來,辦起了短期科技學習班,多次聘請科技人員來學習班講課,實地指導。到2000年,先後培養出農業技術員6名,果業技術員12名,蔬菜大棚技術員1名,養兔技術員5名,養豬技術員8名,村民的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糧食50公斤,生活只能半日糠菜半日糧,多靠打長工、做短工來養家餬口。建國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5年,全村收入20萬元。2000年,人均糧食550公斤,人均存款2000元。2002年,全村有各種機動運輸車輛80輛、機車80輛、電話90部、彩電120台、電冰櫃2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崎嶇不平,住房以草房為主,破爛不堪,人均居住面積不足5平方米。1983年以來,全村進行統一規劃、劃定新房區,磚砌瓦房井然有序。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6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0年,投資1.5萬元,補助村民購買電視機。1982年,投資3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85年,投資5萬元,修建自來水蓄水池,村民用上了自來水。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魯順堂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2年,成立黨支部,魯寶敬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村里成立起8個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霸鬥爭,組織支前隊30餘人,隨軍參加了萬第討趙(保原)戰鬥和討伐秦毓堂戰鬥。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21名黨員。2002年,全村有黨員28名。1990年,村黨支部被評為海陽縣先進基層黨支部。自魯寶敬後,先後有魯寶慶、魯兆全、魯寶松、魯寶成擔任村黨支部書記。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村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魯兆全、魯兆太、魯保松、劉德年、魯雲亭。1985年被評為海陽縣文明村。1999年,魯雲亭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