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北大鼓

魯北大鼓

魯北大鼓是一種山東省的傳統說唱藝術。屬於小鼓定點、月板、三弦、墜琴伴奏長腔說唱形式,主要板式有頭板、二板、三版、流水板和四板等。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魯北大鼓表演 魯北大鼓表演

文化遺產名稱:魯北大鼓

所屬地區: 山東 · 濱州 · 無棣縣

遺產編號:Ⅴ—40

遺產類別:曲藝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濱州市無棣縣

遺產級別: 市

曲藝概述

魯北大鼓創始於民國年間,由信陽鄉謝家村說書藝人謝寶華根據魯北民間傳說融合地方土語唱腔所創。因祖上貧困,謝寶華長期過著賣藝為生的流浪生活,他九歲隨父學竹板,後學大鼓書,謝寶華天資聰穎,嗓音高昂渾厚,十二歲便能自彈自演自己改編的《鞭打蘆花記》、《朱元璋放牛》、《黑驢段》、《火焰山》、《豬八戒拱地》等書段,並將此曲藝稱為魯北大鼓書,鄉間普遍都有“十二紅”之說,魯北大鼓以地方土語和民間小調為基礎,隨後自成一腔,腔調響亮清脆,夜晚能聽三里地遠,腔調唱詞在民間廣泛傳唱,是廣泛流傳於山東北部、河北南部民間的曲藝唱腔,年年到胡集書會競技獻藝。

說唱形式

魯北大鼓屬於小鼓定點、月板、三弦、墜琴伴奏長腔說唱形式,主要板式有頭板、二板、三版、流水板和四板等。唱詞分三字、七字、十字的上下句,唱腔通常隨板點起唱,尾字後拉長音,尾音均為“5”,期間各種板式相交,以流水音板為高潮唱腔,也是劇情段落結尾板式。演唱前一般先來一段劇情道白,簡述主要劇情內容,俏皮話、方言土話從中穿插,吸引聽眾注意力,俗稱“拴包袱”,也叫“吊胃口”,末了驚堂木一拍,演唱開始。

曲藝特點

魯北大鼓以唱見長,表演樸實,詼諧幽默,故事性、說唱性較強,主要演唱一些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民間傳說為內容的故事劇和根據形勢工作需要自編的小段,如《鞭打蘆花記》、《雙禿鬧房》、《羅成算卦》、《朱元璋放牛》、《傻子走親》、《紅月娥做夢》、《朱賣臣休妻》、《金陵府》、《烏龍傳》、《鬥爭孫燒雞》、《雪夜救親人》等,劇中人物多出現一些令人心酸的哭腔和令人發笑的語言,讓人在輕鬆中受到教育,它的表演特點是細緻、幽默、輕鬆,尾音冗長,給人以享受感。表演者善於將風俗習慣、待人接物禮節、紡線、做鞋、推土、挖溝等勞動場面藝術性地表演出來,對觀眾和聽眾極具吸引力。

曲藝藝人

1950年,樂陵縣名震魯北的西河大鼓老藝人左金魁到無棣趕會說書時,與謝寶華相遇,兩家相距十二米,隔街“設擂”賽藝,“大戰”三晝夜,最後以“棋逢對手”言和,二十二歲的謝寶華從此一鳴驚人。

建國後,在黨的文藝思想指引下,謝寶華開始說新唱新,自編自演了《張大娘訴苦》、《張開明獻地》、《鬥爭孫燒雞》、《雪夜救親人》等書段,演出了宣傳計畫生育、破除封建迷信、科學種田、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歌頌新人新事書段四百多個。其中《爆破挑河》獲1959年山東省曲藝會演創作、演出二等獎,《如此多情》、《大老高揭榜》、《送馬》獲1982年和1984年惠民地區曲藝會演演出一等獎。

1959年,謝寶華被吸收為中國曲藝協會山東分會會員,並先後擔任縣鼓書院院長、曲藝隊隊長。“文革”後,在黨的關懷下,謝寶華被重新吸收為省曲協會員,被選為地區曲協理事。謝寶華收徒四十多人,其中張寶亭、孫文義、劉振國、楊文芝等均已成名,晚年重點培養侄子謝洪崗、次子謝洪印為傳承人。

謝寶華及其弟子走遍周圍十幾個縣的鄉村演出,八十年代初達到高峰,特別是在無棣縣、慶雲縣、海興縣的鄉鎮村,每逢節慶,村村爭著邀請,書迷如痴如醉,迷戀者達十幾萬眾,形成獨具地方唱腔特色的曲藝形式。1995年謝寶華去世後因多種原因停演。

曲藝現狀

信陽鄉黨委、政府從保護傳統文化,挖掘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度,投巨資對魯北大鼓存世資料進行了蒐集挖掘整理,並從天津、河北、德州等地請回已經停演20多年的謝寶華傳承弟子,經過連續幾個月的搶救式復唱排練,幾近失傳的藝術瑰寶得以重放光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