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陵簡介
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在洛陽市北8公里處,位於洛陽古墓博物館西院,是一雄偉壯觀的大冢,由於此冢的存在冢西的村莊便命名為“宣武村”,後改為“冢頭村”。
‍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是建國以來經國家批准科學發掘的第二座皇帝陵,也是我國目前挖掘開放時代最早的帝王陵。宣武帝為北魏第八代皇帝,名元恪,孝文帝第二子,公元499年~515年在帝位,繼承了其父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公元515年死於洛陽,葬景陵。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封土呈圓形,直徑110米,現高24米。地宮置於封丘之下,坐北面南,由墓道、前甬道、後甬道和墓室的部分構成,全長56米餘。墓室平面近方形,棺床置於墓室西部,由15塊方形大青石板拼成,整體為長方形。北魏宣武帝景陵在宋金時代和民國年間曾遭盜掘,現已復原出青瓷盤口龍柄壺、陶硯、石帳座、殘石燈等十餘件文物。由此證明,地宮內陳設已超越了北魏陵制規定的不設明器、不置素帳和瓷瓦之物的限制,對研究北魏時期的葬俗、陵寢制度等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墓道前20米處建有總面積200平方米的宣武帝祭堂,堂內四壁鑲嵌8幅描繪元恪生平的工筆畫;展櫃中陳列40餘件景陵和北魏出土文物及複製品。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氣勢壯觀,結構完整,風格樸實,色調雅素,具有較高的歷史、考古、文物、建築、科研和觀賞價值。現與古墓博物館合為一處旅遊點。‍
墓主簡介
北魏世宗宣武皇帝元恪(公元483年~公元515年),北魏孝文帝元宏次子,母高氏。北魏太和七年(483年)閏四月,生於平城宮。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正月甲午,立為皇太子,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四月十二即位,在位16年。死於北魏延昌四年(515年)春正月,終年33歲。廟號世宗,諡號宣武皇帝。
公元499年,孝文帝病死,元恪即位。即位之後的元恪,首先乾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擴建新都洛陽。拒絕鮮卑遺老們雨返故里的建議,鞏固了孝文帝元宏的改革。隨後,元恪趁南朝正處於齊末帝蕭寶卷的昏暴統治下,於公元500年開始南伐。戰事直到公元508年才告結束。此時,北魏已經占領了揚州、荊州、益州等地,北魏的國勢盛極一時。元恪躊躇滿志,回身將精力放在治理國家的內政中。但此時北魏已經出現貪官污吏這些蛀蟲。顧命大元恪的叔父元禧昏庸無能,侵吞了大量田地和鹽鐵產業。另一輔政親王元詳,則大搞“官倒”生意。上行下效,加上元恪沒有及時嚴懲,使得朝廷上貪污腐敗的現象越來越嚴重。
到了元恪統治的後半期,外戚高肇專權,朝廷更加腐敗。出身卑微的高肇對皇族親王們滿懷嫉恨,利用外甥皇帝的寵幸,逼殺了北海王元詳。又將諸親王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京兆王元愉不滿,遂起兵謀反,在信都宣布即位,不久被元恪派大兵鎮壓。隨後高肇又誣陷彭城王元勰暗通元愉謀反,元恪於是下旨賜毒酒給元勰,逼他自殺。到了元恪統治末年,人民起義已是此起彼伏,元恪花了大量的精力才將這些起義一一鎮壓。公元515年,元恪因病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