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北郊鎮位於周村區東北部,與桓台、張店、鄒平接壤,2001年3月份,隨著全省鄉鎮規模的調整,由原南營鎮、大姜鎮、張坊鄉、原南閆鎮正陽路以東的黑土、蘇家、前草、陳套、後草、趙家、孫家、雙棗、十里、雲南、後溝、中溝、前溝13個村合併而成,總面積56.9平方公里,轄51個自然村,總人口3.6萬人。
特色農產品: 大姜、蔬菜、食用菌、水果、苗木、花卉、花卉苗木、奶牛
北郊鎮交通便利,濟青高速公路、濱博高速公路穿越境內,308、309國道連線線縱貫南北,境內實現了村村通柏油路,梅河郵電局坐落在該鎮,通訊條件便利。
沿革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屬長山縣,1930年屬長山縣第一區、第三區各一部分,1953年屬長山縣張坊區,1958年成立張坊公社,同年由鄒平縣劃歸周村區,2001年3月周村區行政區劃調整,由大姜鎮、南營鎮、張坊鄉及南閻鎮的13個自然村合併成立北郊鎮。
遺址
北郊鎮文化古蹟眾多,復興庵宗教建築群太平村東北,原由復興庵、七聖堂、文昌閣、菩提庵、武聖祠、桃花庵等宗教建築組成,總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孝婦河水自南而來,至廟宇前高地折向東,拐而向北,楊柳掩映,環境幽雅。
復興庵是宗教建築主體,前院大雄寶殿五間,供定光、釋迦牟尼、彌勒三世佛像,兩側為十八羅漢塑群像。其餘偏殿,供韋駝等神像。東院為文昌閣,二層,金碧輝煌,俯臨孝水,巍峨雄壯。西院是七聖堂,供東方七聖神像。高大山門坐東朝西。大雄寶殿後面是武聖祠,坐北朝南。大殿供關公塑像,周倉、關平左右侍立。西為菩提庵,正面為二層高樓,樓上供觀音立像,樓下供觀音坐像,面部和藹慈祥。東西偏殿供送子娘娘、財神等。後面小院,供桃花聖女神像。傳說桃花聖女為孝婦河畔人,善用桃花、桃葉、桃枝等作藥材,免費為鄉親看病,十分靈驗。去世後被鄉親們奉為桃花神女。
辛亥革命後,這片宗教建築被用作學校,但神像依然存在。1950年代以後,屢經毀壞,今僅存復興庵—院。
人物
北郊鎮人傑地靈,歷代文人名士輩出。
北宋進士姜遵,字從式,大姜鄉人。宋真宗時考中進士。歷任蓬萊尉,登州司理、參軍,開封府右軍巡判官等職。宋仁宗時,先後任京東轉運使、刑部郎中兼侍御、經歷三司副使、右諫議大夫知永興軍、樞密副使、給事中等職。去世後歸葬故里。墓地位於今大姜鄉駐地以西。
石曰琮,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進士,字宗玉,號璞公,大姜鄉人。曾任寧州知府,後晉升為平涼知府、福州知府。
農業
土壤肥沃,水利設施齊全,是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重點鄉鎮。近幾年,通過大力發展調整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目前已培植起蔬菜、畜牧、食用菌、名優特水果、苗木花卉等五大主導產業,並形成了張周路“花卉苗木基地”、“奶牛養殖基地”、“北郊大棚瓜菜基地”為主的區域經濟帶,並有上萬畝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優質糧生產基地,蔬菜專業批發市場和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日漸興榮,使傳統農業初步形成了產業化格局。
工業
已基本形成門類比較齊全。結構比較合理,大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相結合的體系;培植形成了化工、機械、建築、紡織、服裝加工、電力器材等主導產業,以及 一批支柱骨幹企業。民營經濟,探索出了一條“政府創造環境.社會發展經濟”的成功之路,成為魯中地區有較大知名度的民營經濟典型鄉鎮。
精神文明建設以爭創“三好村莊”為總抓手,通過全面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民主政治、民主法制建設,促進了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北郊鎮下轄村
北郊鎮前溝村 北郊鎮中溝村 北郊鎮後溝村 北郊鎮雲南村
北郊鎮十里村 北郊鎮雙棗村 北郊鎮孫家村 北郊鎮袁家村
北郊鎮後草村 北郊鎮陳套村 北郊鎮前草村 北郊鎮蘇家村
北郊鎮黑土村 北郊鎮南營村 北郊鎮白家寨村 北郊鎮孫家寨村
北郊鎮杏園子村 北郊鎮仇家套村 北郊鎮韓家套村 北郊鎮東塢頭村
北郊鎮西塢頭村 北郊鎮東涯村 北郊鎮西涯村 北郊鎮南涯村
北郊鎮北涯村 北郊鎮大姜村 北郊鎮小姜村 北郊鎮固玄店村
北郊鎮固玄莊村 北郊鎮胥家村 北郊鎮和家村 北郊鎮豐樂村
北郊鎮鄧家村 北郊鎮大埠村 北郊鎮小埠村 北郊鎮小趙村
北郊鎮大七村 北郊鎮小七村 北郊鎮小劉村 北郊鎮大楊村
北郊鎮小楊村 北郊鎮圈頭村 北郊鎮張坊村 北郊鎮北旺村
北郊鎮梅家村 北郊鎮太平村 北郊鎮班裡村 北郊鎮南趙村
北郊鎮周家村 北郊鎮仇家村 北郊鎮管莊村 北郊鎮豐樂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