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78年秋、1979年春對北辛遺址進行了兩次歷時85天的發掘。發掘面積2583平方米,獲得十分豐碩的成果,發掘中獲得的含碳標本經同位素C14測定,其年代距今7300年。
北辛時期的經濟以農業為主,遺址出土了配套齊全的農耕工具和粟類顆粒。從翻地的石鏟、鹿角鋤、播種用的尖狀角器,到收割用的蚌鐮,脫粒用的石磨盤,石磨棒等,對研究當時的農業生產狀況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時從出土的陶器來看,其工藝較為原始,陶質有夾沙陶和泥質陶兩種,紋飾有附加堆紋、劃紋、指甲印紋等等,手工業在北辛時期也出現了萌芽。遺址中還發現了家豬型的頭骨,刷新了我國的養豬史。由於北辛文物獨特的文化面貌,因而被命名為“北辛文化”。
1982年向全世界公布並編入歷史教科書。
北辛遺址的發掘與“北辛文化”的命名,是海岱文化區,新石器時代的一次重要發現,是山東大汶口文化發展的源頭,她將山東的始前考古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