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廠街

北廠街為德州著名歷史街區,位於德城區西北部運河東岸。 北廠街形成之初,曾經叫過北米廠、北倉,後逐漸以北廠街並聞名於世。 老北廠人常說:“北廠街是德州的北廠街”,“德州是北廠人的德州”。

簡介

北廠街為德州著名歷史街區,位於德城區西北部運河東岸。舊時德州城有三大“寶地”——南關、北廠、二郎廟。意思是說,上述三個地方是德州的商貿繁盛之地。其中的“北廠街”,不但在運河沿線名聞遐邇,而且聲名遠揚於京、津地區。

由來

北廠街的由來,可上溯到金朝天會七年(1129年)。金政權在德州城北運河岸邊設立漕運倉儲“將陵倉”,大批皇糧貨物裝卸使這裡逐步形成一個碼頭與村鎮。元代京杭運河全程貫通後,漕運和倉儲的規模更大,朝廷把“將陵倉”改名為“陵州倉”。北廠街形成之初,曾經叫過北米廠、北倉,後逐漸以北廠街並聞名於世。沒有運河與漕運,就沒有後來的北廠街。

歷史

隨著明朝定鼎,明初永樂皇帝遷都北京,運河通航,古城德州展示出新的輝煌,並成為當時全國33個商業重鎮之一,北廠街也迅速發展起來。明初“靖難之役”,北廠附近的十二連營(城),是主戰場之一,明惠帝派曹國公李景隆將兵50萬駐屯這裡。時朱元璋女婿、駙馬爺胡觀(南康公主夫)隨軍北征駐紮德州北郊,至今附近仍留下了“駙馬營”“哨馬營”等村名。時德州一時大軍雲集,漕糧充倉。商賈絡繹,人煙密集。永樂九年(1411年),明政府在北廠設“廣積倉”(又稱德州水次倉),稍後改為“常豐倉”。直至清順治年間,北廠仍是重要的漕糧貨物集散之地。

古蹟

明清兩代北廠街設有徵收河運錢糧的盤糧廳,建有關帝廟、老奶奶廟、倒座觀音堂等廟宇建築12處,其中有滿族武狀元昌伊蘇出鎮台灣歸來後興建的媽祖廟(天后宮)。關帝廟前並列高聳著兩座20餘米高的旗桿,廟內有一座戲樓,全盛時期每天上演崑曲、京劇和冀南、魯北一帶的地方戲。北廠建有過街的高閣,商民出入都經過高閣下的城門。街內飯館、藥鋪摩肩接踵,鹽廠、廣貨店鱗次櫛比,一派通都大邑氣派。北廠由於其特殊的歷史原因,薈萃了許多經濟人才。德州一些著名的店鋪和字號,如鴻盛樓、稻香村等,都為北廠商家所開。老北廠人常說:“北廠街是德州的北廠街”,“德州是北廠人的德州”。北廠走出的文化人才中,首當現代著名篆刻家劉淑度

名人

劉淑度(1899~1985) 名師儀。女。1918~1930年間,先後就讀於保定高級國小、上海神州女子中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國文系。曾給著名文史專家鄭振鐸當助手,參與編纂了《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世界文庫》《李長吉詩集》《岑參詩集》;標點了《二十四史儒林和文苑傳》。她潛心於篆刻藝術,追隨齊白石15年,為擁有千石的篆刻大家。1933年,與魯迅、鄭振鐸合作輯刻北平箋譜》。曾為魯迅、錢玄同、許壽裳、朱自清、郭紹虞、鄭振鐸、謝冰心、李苦禪等名人治印。“文革”期間,劉淑度家藏的精刻印章、丹青名作、善本古籍、稀有印譜等被掠走6800多件,後落實政策找回少部分。她從僅有的500方印中選出100方,於1984年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淑度百印集》。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為其整理了僅存的部分印草,名為《劉淑度刻石殘存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