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地名中,有許多以草場(廠)為命名的,諸如東草廠、西草廠、北草廠等三十餘條。西直門內南草廠是眾多的草廠之一。
北京為什麼有這樣多的草廠胡同呢?現在的北京城是在無代大都城的基礎上改建的。元代的城牆都是以土夯築而成的,在雨水沖刷下極易倒塌,因此採用了“以葦蓑城”的辦法,就是用蘆葦編成蓆子蓋在城牆上。這就需要大量的蘆葦和柴草,因之在各城門的內外,設定了許多草幫,並抽調軍隊“專掌繕理宮城”的任務。元代中期,由於發現以草蓑城並不理想,進有“雨壞都城”的事件發生。又因為元文宗即位之初,統治集團內部發生武裝衝突,文宗害怕對方“燒葦以奪城”,所以下令消了以蘆葦披城的做法。但是城門附近的草廠仍然有保留價值,清代盛行騎兵,馬隊多,草料供應任務很重,草廠則是草料貯備之必不可少的。草料容易失火,通常在草廠附近建有火神廟,到清代末年,騎兵作用漸衰,草場遂廢,但草廠胡同的名稱則一直流傳到今天 。
古代,“廠”字與“場”字是通用的。“草廠”二字按現代漢語應為“草場”。草場,顧名思義,古代存貯草料之場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