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塔[遼寧朝陽古塔]

朝陽北塔,位於遼寧省朝陽雙塔街北端。因市內原有三座古塔鼎足而立,依其方位,俗稱東塔、南塔、北塔。朝陽北塔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公元485年前後),是北魏文成明皇后馮氏在三燕龍城宮殿舊址上,為其祖父北燕王馮弘祈壽冥福和弘揚佛法而修建的“思燕佛圖”(十六國的前燕、後燕和北燕均曾都於龍城,因此朝陽有“三燕故都”之稱)。“思燕佛圖”為木構樓閣式塔,後毀於火災。

地理位置

北塔[遼寧朝陽古塔] 北塔[遼寧朝陽古塔]

北塔位於遼寧省朝陽市區內的雙塔北端,因市內原有三座古塔鼎足而立,依其方位,俗稱東塔、南塔、北塔。北塔因在城內北部,故名北塔。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 機場6公里,距海港碼頭135公里。

建築結構

佛祖真身舍利 佛祖真身舍利

北塔為方形空心十三級密檐式磚築佛塔。現高42.6米,由夯土台基、磚台座、須彌座、塔身、塔檐和塔剎等部分構成。其主體結構塔身上,四面磚雕密宗四方佛、八脅侍菩薩、二十四飛天、八大靈塔及塔名等圖案,精美異常,引人入勝。塔基每面長21米,高5.8米,以青磚迭砌而成,逐層略有內收。

建築歷史

根據在維修中勘探和調查結果,北塔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公元485年前後),是北魏文成明皇后馮氏(孝莊皇太后)在東晉時期三燕龍城宮殿舊址的柱礎上,為其祖父北燕王馮弘祈壽冥福和弘揚佛法而修建的“思燕佛圖”(十六國的前燕、後燕和北燕均曾定都於龍城,因此朝陽有“三燕故都”之稱)。“思燕佛圖”為土木結構樓閣式塔,東魏至北齊時期曾經修繕過一次,北朝末年至隋朝初年,整個“思燕佛圖”建築被大火燒毀。

隋文帝自幼在尼姑庵長大,啟蒙教育是佛教,即位後隋文帝得到印度高僧一罐佛舍利,並於仁壽二年(602年),奉詔全國各州建塔,以安葬佛舍利。當時朝陽是軍事重鎮稱為營州,也得到舍利。此塔是在北魏思燕佛圖基礎上建立的,為方形空心式十五級疊澀密檐式磚塔,稱為寶安寺塔。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奉詔建開元寺塔,至天寶年間(742——756年)竣工。此次建塔,僅僅是對隋代創建的寶安寺塔進行維修,其最顯著的特點是在塔檐束腰上裝飾了仿木構建築彩畫,並在塔南側第七層檐上用朱書寫有“天寶”二字。並修飾一新。

遼太祖神冊元年(916年),修葺柳城故城、建置霸州彰武軍之際,對隋唐時代磚塔進行整修。塔檐束腰上仍效仿唐代,裝飾了仿木構建築彩畫。遼興宗重熙十年(1041年),在霸州升為興中府之時,開始重修延昌寺塔,重熙十三年(1044年)竣工。經過此次維修、改造,改變了隋唐和遼初佛塔建築風格,變成如今所見遼代風格的密檐式磚塔。

北塔 北塔

遼初和遼重熙十三年兩度維修,更名為延昌寺塔。在隋、唐塔外面包砌一層遼磚,形成了現今以三燕宮殿夯土台基為地基,“思燕佛圖”的台基為台基,隋唐磚塔為核心,遼塔為外表的朝陽北塔。其獨特的“塔上塔”、“塔包塔”的構築形式,以及“五世同堂”的悠久歷史,十分罕見,因此,現在稱北塔為燕、北魏、隋、唐、遼“五世同堂”的關外第一塔。

1984年——1992年由國家文物局撥款200多萬元,於1986年至1993年間對北塔進行了加固修繕工作。在維修中,為了便於了解北塔原貌,塔基座內留出迥廊,觀眾可觀看原塔基的結構和登上塔基進入塔心室。

朝陽市區內北塔 朝陽市區內北塔

維修中發現了天宮、地宮,地宮位於塔基座中心,早期被盜,僅出土有石函、滑石瓶和一些瓷器,均是遼代遺物。1988年對天宮的發掘清理中出土了一千多件遼代佛教文物。其中灌 頂玻璃瓶,鎏金銀塔,金塔,經塔,舍利子,銀菩提樹,寶蓋,白瓷盤等文物,都是稀世珍寶。兩顆佛祖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再現於世,是繼1987年陝西法門寺後佛教考古的又一次重大發現,轟動了海內外。同時出土的鎏金銀塔、金銀經塔和波斯玻璃瓶被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鑑定為國寶級文物。其他如精美絕倫的金銀器、華麗多彩的瑪瑙器、絢麗奪目的玻璃器、晶瑩剔透的水晶器和巧奪天工的玉石器等佛教文物更是全國罕見。地宮出土的遼代石經幢高大完美,被稱為“東北第一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