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北京玉器工藝
所屬地區:北京·宣武區
遺產編號:BJⅦ-2
遺產類別:民間美術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北京市玉器廠
遺產級別:市
工藝概述
北京玉器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就用玉器作為婦女的裝飾品。在以後的漫長歲月中,歷代繁衍,逐漸形成工藝精湛、造型優美的玉器藝術。玉質地堅硬、晶瑩細膩、色彩絢麗。常見的玉器材料有白玉、碧玉、青玉、紅瑪瑙、纏枝瑪瑙、水晶、紫晶、綠松石、芙蓉石等。
北京玉器興於元代,祖師為邱處機。當時形成了南北兩種不同風格,世稱南玉作、北玉作。南玉作以蘇州、揚州為中心,北玉作以北京為中心。到了明清兩代,是玉器發展的高峰時期。不斷有南方玉作巧匠來北京落戶開業,因而北京玉器融南、北玉作之美,集兩家之長,形成北京獨特之風格。
北京玉器技藝源遠流長,深厚精湛,在製作上量料取材,因材施藝,遮瑕為瑜成為琢玉的重要法則。能工巧匠利用玉石的自然形狀、色澤、質地、紋理和透明度,創作出許多巧奪天工、妙趣天成的珍品。玉器製作的工藝過程,概括為“議、繪、琢、光”幾個大的階段。表現手法有:圓雕、浮雕、鏤雕、線雕等。北京玉器品類繁多,計有:器皿、人物、花卉、鳥獸、盆景、首飾等。
玉器四傑
近現代北京著名的玉器師傅有人稱“玉器四傑”的潘秉衡、何榮、劉德瀛、王樹森。另外還有葛建勛、王德會、陳長海、李伯生、李連第等名家。玉器作為北京主要手工藝產品,自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得到新的發展。被譽為北京傳統手工藝的“四大名旦”之一。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由於老企業負擔過重,資金和原材料短缺、技術工人老齡化、人才外流等因素的影響,玉器行業越發不景氣,隨著很多老工藝師紛紛過世或退休,出現了後繼乏人的局面。
北玉發展史
北京市玉器廠座落在崇文區龍潭湖畔,成立於1958年。這裡曾是京城手工業集聚地,被譽為“工藝美術的發祥地”、“特種工藝的搖籃”,千百年來的文化遺產,奠定了濃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所生產的玉器產品繼承了北京玉器作品皇家玉雕氣質,圓潤、厚重、渾樸,為國內外收藏者喜好,為同行推崇。北京玉器工藝和藝術手法已經成為中國玉器的典範形式。被譽為北京傳統手工藝的“四大名旦”之一。玉雕技藝源遠流長,深厚精湛,在製作上“量料取材,因材施藝,遮瑕為瑜”成為琢玉的重要法則。始終貫穿在玉器製作的“相料”、“清料”、“開料”、“設計”、“磨活”、“拋光”的全過程中。能工巧匠利用玉石的自然形狀、色澤、質地、紋理和透明度,創作出許多巧奪天工、妙趣天成的珍品。仕女、神仙栩栩如生;山水、景物渾然天成;花卉鮮艷生動;鳥獸造型誇張;爐瓶器皿彰顯皇家氣派。“既可遠看又可近玩”,風姿奇蔚,神采悅目,令人過目不忘其形。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的玉器珍品,絕大部分出自我廠藝人和大師之手。
北京玉器工藝的歷史傳承
北京玉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早在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先民們就在用石製造工具的過程中發現美石,在人類審美意識萌生時將一些美石製成了裝飾品佩掛於身。(如玉環、玉璜、玉玦、玉珠等)。隨著新石器時期原始宗教的產生,細膩潤澤、帶有美麗色彩的玉石被視為通天地靈氣的神石,被賦予了神秘的宗教色彩。
夏朝以後,玉器的功能得到延伸,“禮制玉”成了社會等級的標誌,發展至漢代,皇宮貴族們已經不僅在生時崇尚佩飾玉,死後的隨葬品中,玉也成為了很重要的物品。(九竅玉、金縷玉衣、玉枕等。)實用玉器的新種類、新式樣也層出不窮,(如玉杯、玉鎮、玉印等。)直到宋朝掀起藏玉雅風以後,玉才從宮廷貴族漸漸轉移到了民間。而北京,作為六朝古都,玉器便作為一種特殊的手工藝術在北京得到了新的發展。
北京玉器的真正興起則開始於元代,祖始人為元道人邱處機(道號長春),至今在北京著名的道觀“白雲觀”中還樹有一塊“玉行長春會館碑記”碑。現陳列在北京北海團城的中國現存最早、最大的玉器製品“瀆山大玉海”就創製於元朝。
在經歷了上古的簡樸、夏商周三代的古拙、漢代的爽利、唐代的飄逸、宋代的巧拙、元代的豪放,到了明清兩代,達到了玉器發展的高峰時期。明清以後,大量宮廷玉器匠師轉向民間,在北京花市、崇文門、前門外一帶開設了許多大小不等的玉器作坊。技藝高手脫穎而出,在前人藝術精華的積澱基礎上形成了具有現代北京玉器的雄渾、厚重、宮廷氣息濃厚的風格。
北京玉器工藝的傳承譜系
我國古代玉器藝人地位低微,史料上對他們的治玉活動記載甚少,新中國成立後,玉器作為傳承歷史最悠久的傳統手工藝倍受政府重視。政府開闢國內外市場,將失散的個體玉作藝人組織起來建廠、建社,從業人員達千人。老一輩師傳手藝得到充分發揮,在玉器各個品種的門類上,技藝高手脫穎而出,藝術流派紛呈。北京玉器湧現出了有“四怪一魔”之稱的潘秉衡、何榮、劉德瀛、王樹森、劉鶴年大師及王仲元.夏長馨.王樹森.高祥.張雲和等北京市玉器廠玉器工藝傳承的第一代大師。北京市玉器廠成為在全國規模最大,技藝最好,作品最佳,在評比中獲全國獎項最多的玉器生產基地。幫助培訓其它省市玉器技術人員,派出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幫助多個省市建立了玉器廠。1958年是北京手工藝術良好的發展時期,北京市創辦了工藝美術研究所,安排部分有造詣的師傅在所內從事琢玉研製;創建工藝美術學校,培養一批從事玉器雕刻的人才。經過多年的培養、歷練,湧現出的優秀人才成為了北京市玉器廠第二代、第三代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北京市級工藝美術大師。
北京玉器廠有一套科學的技術管理機制和鼓勵創新的制度,保證人盡其材,好玉料配好工、出好活。經過五十年的構建,北京市玉器廠培養造就了15名國家級玉雕工藝美術大師(大師照片或動態圖像)、28名北京市級玉雕工藝美術大師及重多的優秀技術工人,呈現事業繁榮,人才輩出,行業興盛的景象。
北京玉器傳承與保護:
北京市玉器廠經歷了從1958年建廠至今50年的風風雨雨,有歷史的輝煌,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豐碩成果,也有在時代潮流衝擊下的轉折時期,在21世紀又迎來了傳統北京玉器技藝發展的春天。
國務院頒布了《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對傳統工藝美術品種和技藝實行保護、發展、提高的方針。北京市政府頒布的《北京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辦法》也於2002年九月開始施行,社會各界對傳統民間技藝狀況也開始給予了相當的關注和支持。
北京市玉器廠作為“北京玉器工藝”傳承與保護單位成功申報完成崇文區級、北京市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工作,以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為代表性傳承人的玉雕大師們正在為北京玉器的又一次騰飛不遺餘力做著工作。近年來先後創作設計了一批精品玉器作品。
北京市玉器廠以政府搭建平台對工藝美術行業重點扶持政策、做強做大民族傳統文化品牌發展戰略及項目資金支持為契機,立足於首都功能核心區定位,圍繞環天壇文化圈,重新調整企業發展規劃,配合崇文區區域發展戰略,建立“北京玉文化中心”。推介老字號工美企業品牌,把玉雕國粹真品向世人展示,弘揚、傳播玉文化,樹“北玉”輝煌,彰顯傳統文化神韻,構建魅力崇文。
整合技術資源,用企業輝煌歷史、品牌信譽、政府專項資金優勢,建立大師聯誼會制度、大師帶徒學藝製作等,聚集人才,傳承玉文化。
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渠道宣傳“北京玉器工藝”的悠久歷史以及近年來所取得的成果,積極推屆精美的玉器產品,增強企業品牌的市場吸引力和輻射力。彰顯卓絕的藝術功力與品牌效應。
北京市玉器廠在濃厚的文化底蘊中再求發展,以“政府搭台、政策扶持、整合資源、提升品牌、重樹輝煌”為發展目標,結合區域發展戰略,地區產業規劃,振興玉文化產業,做強做大民族傳統企業品牌,讓擁有悠久歷史和精湛工藝的北京玉器再一次進入發展的高峰,使北京玉器工藝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延綿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