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藝術學系

北京大學藝術學系

北京大學藝術學繫於1997年4月宣告成立,這標誌著藝術教育和藝術學研究在北大揭開了一頁新的歷史篇章。 2006年1月11日,北京大學在藝術學系基礎上成立了北京大學藝術學院。

藝術教育概況

北京大學具有藝術學教育和研究的悠久傳統。早在五四時期,蔡元培校長就大力提倡美育,發起成立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音樂傳習所"等,強調應當把美育列為國民教育的宗旨之一,並且規劃了一幅全民藝術教育的藍圖。

在中國現當代,徐悲鴻、劉天華、沈尹默、肖友梅、宗白華等藝術大師和著名學者都曾先後在北京大學執教。師資與建制藝術學系將設四個教研室: 藝術理論教研室、美術學教研室、音樂學教研室、影視學教研室。

設有兩個研究所:藝術科技研究所和文化產業研究所。藝術學系還設有蘋果電腦實驗室和圖書音像資料室。為廣泛募集國內外各門類藝術和藝術學的圖書音像資料,藝術學系將努力建設一座較大規模的圖書音像資料館,以收藏本系購買的和海內外人士捐贈的各類圖書音像資料。

北京大學藝術學系還負責管理和輔導北京大學學生藝術團的工作。北大學生藝術團包括學生合唱團、學生管弦樂團、學生舞蹈團、學生民樂團等,近年來曾多次應邀出訪美國、西班牙、新加坡等國並在國際比賽中獲獎。藝術學習將努力把北京大學藝術團建設成為具有世界聲譽的大學生藝術團體,推動校園文化建設,並在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和國際文化交流中發揮作用。藝術學系還將陸續聘請一批海內外著名的學者和藝術家擔任兼職教授或客座教授。

學科歷史

北京大學藝術學繫於1997年4月成立,1999年開始招收藝術學碩士學位研究生,2001年增設了影視學碩士點,2003年增設了美術學碩士點,2004年開始招收藝術學博士學位研究生。

師資與建制

藝術學系現有專職教師21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9人,講師3人。

設有四個教研室: 藝術理論教研室、美術學教研室、音樂學教研室、影視學教研室。還設有四個研究所:文化產業研究所、古希臘藝術研究所、漢畫研究所、書法藝術研究所等。

此外,北京大學藝術學系還負責管理和輔導北京大學學生藝術團的工作。

目標與宗旨

北大藝術學系致力於以下四項目標:

一、向全體大學生進行藝術教育,使他們具有較豐富的藝術知識,同時具有較高的趣味、格調和鑑賞力,從而成為有相當藝術修養的人才;

二、培養一批藝術教育、藝術評論、藝術實踐和藝術研究的專門人才(包括一批藝術研究的高級人才),這些人才應在理論基礎、專業訓練、綜合素質等三個方面都達到較高要求;

三、積極組織基礎藝術理論、各門類藝術、比較藝術和美育等方面的學術研究,開展國際學術交流,為創建具有國際水準和中國特色的藝術學做出自己的貢獻;

四、通過面向社會的藝術教育、藝術評論,以及在藝術產業、藝術科技、廣告產業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研究生學位點

北京大學藝術學系碩士學位點為:藝術學、影視學、美術學,博士學位點為藝術學。現有在讀碩士研究生55名。

藝術學碩士點

作為本學科最早建立的碩士點,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藝術基礎理論、中國藝術史(包括中國舞蹈史、中國音樂史);外國藝術史(西方音樂史、西方戲劇研究等);文化藝術管理(基礎理論和具體藝術門類的管理理論)。這些研究方向注重理論性與實踐性並重的具體研究。

學術隊伍:現有教授3名、副教授5名。

影視學碩士點

主要研究方向有:影視藝術的基礎理論、中國電影史、外國電影史等;

學術隊伍:現有教授3名、副教授1名。

美術學碩士點

主要研究方向有:美術的基礎理論(包括美術史哲學、視覺文化研究、宗教與美術、公共藝術理論與書畫理論等);中國美術史(包括漢唐美術史、中國宗教美術史、元代繪畫史、古代裝飾藝術史等)、外國美術史(西方美術通史、古希臘美術史、西方現代美術研究等)。

學術隊伍:現有教授3名、副教授3名。

書法史論

另外,我系還與我校中文系合作招收書法學碩士研究生,2004年開始招生。主要研究方向:書法史與書法理論;

學術隊伍:現有教授2名、副教授1名。

藝術學博士點

為2003年批准的全國第九批博士點之一,2004年開始招生。主要研究方向:美術學、影視學、舞蹈學。

學術隊伍:現有博士生指導教師5名。

主要教授

葉朗教授

1938年出生,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留校任教,1986年9月至今任北京大學哲學系、藝術學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藝術學系主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1990年獲得"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的稱號;2001年獲得"高等學校教學成果獎"國家級一等獎(獲獎項目:"中國美學史的課程建設:從專業教育到素質教育")。講授的研究生課程有:美學原理研究(碩士生課程)、中國美學概論(碩士生課程)、美學前沿問題研究(博士生課程)主要著作有:《中國小說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出版社)、《現代美學體系》(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美學史》(台灣文津出版社)、《胸中之竹--走向現代之中國美學》( 安徽教育出版社)等。

彭吉象教授

1948年出生,1984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專業研究生畢業,1990起任北京大學藝術教研室主任、教授,1994—1995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高級訪問學者,美國密執安州立大學客座教授。現任北京大學藝術學系書記、副系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高校分會副會長、中國高教影視學會副會長、中國高教美育研究常務副會長。

開設主要課程:藝術概論、影視鑑賞、中國藝術精神、美學原理、影視美學。當前主要工作領域:1. 主編"影視藝術叢書";2. 研究課題《藝術學原理》;3. 承擔中央電視台研究課題“電視綜藝節目研究”;4.本人目前正在同北京大學出版社共同組織一套影視藝術譯叢。研究課題:1. 負責國家"八五"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科研項目《中國藝術學》;2 .中央電視台研究課題《電視綜藝節目研究》。主要學術著作:1. 《中國藝術學》(主編,高教出版社);2. 《影視鑑賞》(主編,高教出版社);3. 《電影銀幕世界的魅力》(北大出版社);4. 《藝術學概論》(北大出版社);5. 《影視美學》,彭吉象(北大出版社)。

丁寧教授

1960年出生,198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獲文學博士。1993年英國埃塞克斯大學(Essex University)做博士後研究,1998年哈佛大學美術系高級訪問學者。曾任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系主任,現任北京大學藝術學系教授、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

主要著作:《接受之維》(百花文藝出版社)、《美術心理學》(黑龍江美術出版社)、《綿延之維--走向藝術史哲學》(三聯書店)、《藝術的深度》(浙江大學出版社)、《西方美術史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譯著《傳統與欲望--從大衛到德拉克羅瓦》(河北美術出版社)、《畢沙羅傳--光榮的深處》(十月文藝出版社)、《注視被忽視的事物--靜物畫四論》(浙江攝影出版社)等。論文《論藝術接受的文化機制》獲"首屆全國青年優秀美學學術成果獎";《藝術史哲學》項目列為1992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會青年項目;1995年任美國《設計語言》(Languages of Design)國際編委;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五屆全國高校青年教師獎(研究類)一等獎;獲浙江省教委授予的"優秀教師"稱號;專著《美術心理學》獲浙江省社會科學成果優秀獎;專著《接受之維》獲浙江省社會科學聯合會首屆青年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著獎;論文《論藝術史的作品觀念》獲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暨《美術觀察》雜誌社主辦的"首屆美術學(論文)學術獎"一等獎;譯著《畢沙羅傳――光榮的深處》作為《歐文·斯通文集》(11卷)之一種獲第五屆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圖書獎二等獎;2001年入選北京市政府"新世紀百人工程"。

朱青生教授

1957年出生,1996年畢業於德國海德堡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2004年哈佛大學美術系高級訪問學者。現任北京大學藝術學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2001年至2004年曾擔任北京大學本科改革計畫元培計畫執行副主任兼導師委員會主任。負責主編中國漢畫學會學刊《中國漢畫研究》,擔任北京大學漢畫研究所所長。

2000年以來承擔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6個。主要開設的課程有藝術史、美術史研究方法、藝術與考古學研究等。專著有《將軍鬥神起源研究—論誤解與成形》(北京大學出版社)、《沒有人是藝術家,沒有人不是藝術家》(商務印書館)、藝術作品的科學分析方法(漢畫著錄研究)載《中國漢畫研究》第一卷(廣西師大出版社)等。

李松教授

筆名李凇,1956年出生於湖北荊州,先後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和南京藝術學院,獲美術學專業博士學位。曾任西安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3年10月調到北大,現任北京大學藝術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開設的課程有美術學專題、中國美術史、中國美術概論、中國宗教美術史、中國雕塑史等。主要專著有:《長安藝術與宗教文明》(中華書局)、《論漢代藝術中的西王母圖像》(湖南教育出版社)、《遠古至先秦繪畫史》(人民美術出版社)、《陝西古代佛教美術》(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美術圖典·菩薩畫》(嶺南美術出版社)、《陝西佛教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等。1999年獲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首屆美術學論文一等獎,2001年獲江蘇省優秀博士論文獎,2002年獲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首屆美術學專著學術獎。主要從事漢唐美術史、中國宗教美術史的研究,目前主持全國藝術學科重點項目“中國道教美術史”的研究。

袁禾教授

1956年生。先後畢業於西南師範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獲博士學位,是中國第一個舞蹈學博士。曾任北京舞蹈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舞蹈學系副主任,舞蹈研究所副所長,院學術委員,圖書館館長。2002年調入北大,現任北大藝術學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先後開設的課程有:中國古代舞蹈史、中國舞蹈意象理論、傳統舞蹈文化、舞蹈原理與鑑賞、芭蕾名作賞析等。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7個,主要專著有:《中國舞蹈意象論》(文化藝術出版社,獲第二屆全國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中國舞蹈》(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中國古代舞蹈史教程》(上海音樂出版社)、《中國宮廷舞蹈藝術》(上海音樂出版社)。另有論文《古代舞蹈藝術的自覺》、《論舞蹈精品》分別榮獲北京市高等學校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中青年優秀成果獎、第三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二等獎。曾被授予北京市高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是《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舞蹈學科副主編、古代舞蹈史分支主編。榮獲“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稱號。目前正完成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項項目《中國古代舞蹈審美歷程》。

陳旭光教授

1965年生,浙江人。北京大學藝術學系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藝術理論、影視藝術、當代文化與藝術思潮、中外電影史等。講授《影視藝術概論》、《影視鑑賞》、《電影史專題》、《藝術概論》、《當代文化與藝術研究專題》、《影視文化學》等本科生與研究生課程。任中國高校影視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中國高校影視協會理事,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高校藝委會理事,《詩探索》編委,第六至第十二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特邀評審。著有《詩學:理論與批評》、《藝術的意蘊》、《秩序的生長》、《中西詩學的會通》、《電影藝術講稿》、《藝術之維》、《藝術為什麼》、《當代中國影視文化研究》等。譯著有《世界電影史》等。主編《電影經典:文化形象與心靈歷史》叢書(分義大利、日本、美國、中國、德國、英國、法國、俄蘇,以及波蘭、瑞典等共九卷)。論著曾獲北京市第五、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11屆優秀成果獎,北京大學第八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2年教育部高校優秀教材獎等,第一屆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影視研究會教材獎一等獎,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國家一級學會)第三屆“學會獎”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個人曾獲第八屆教育部霍英東教育基金高校青年教師獎一等獎,中國作家協會“二十一世紀文學之星”獎等。

俞虹教授

1955年出生。北京師範大學影視學博士。曾任浙江大學廣播影視研究所所長、新聞與傳播學系教授。現為北京大學藝術學系教授。中國視協主持人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高教影視學會理事。主講研究生課程:電視專題研究、媒介文化、視聽傳播藝術;主講本科課程:影視節目策劃、節目主持概論、電視精品節目賞析。主要致力於視聽傳播藝術與媒介影響研究。在節目主持藝術、電視文化、電視傳播與社會變遷互動影響方面做了比較多的研究工作。主要學術成果:1996年出版專著《節目主持人通論》(浙江大學出版社),修訂版2004年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該書1998年獲中國廣播電視學會第三屆優秀專著獎二等獎,2000年獲中廣學會節目主持人委員會首屆專著獎一等獎;修訂版2004年獲中國高教影視學會教材一等獎。主編:《跨世紀中國城市電視發展與展望》(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年)。論文《當代社會階層變遷與電視傳播的價值取向》2003年獲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論文獎。作為課題負責人主持多項省部級課題。連續多次擔任中國播音主持作品政府獎、全國節目主持人最高獎“金話筒獎”和“金鷹獎”評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