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九水自然風景區
嶗山名勝多依海而彰,惟九水卻以險怪的山峰、幽邃的峽谷、澄明成韻的流水畫廊風光被譽為“九水明漪”。
簡介
在全國的名山中,唯有嶗山是在海邊拔地崛起的。繞嶗山的海岸線長達87公里,沿海大小島嶼18個, 構成了嶗山的海上奇觀。當你漫步在嶗山的青石板小路上,一邊是碧海連 天,驚濤拍岸;另一邊是青松怪石,鬱鬱蔥蔥,你會感到心胸開闊,氣舒 神爽。因此,古時有人稱嶗山是“神仙之宅,靈異之府”。傳說秦始皇、 漢武帝都曾來此求仙,這些活動,給嶗山塗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嶗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過去最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全 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長春、張三豐等都曾在此修道。原有道觀大多毀壞。保存下來的以太清宮的規模為最大,歷史也最悠久。北九水
嶗山名勝多依海而彰,惟九水卻以險怪的山峰、幽邃的峽谷、澄明成韻的流水畫廊風光被譽為“九水明漪”。九水風景區包括南九水、北九水兩岸風光。“南九水”發源於巨峰以西的柳樹台至南九水村南的觀川台,全長7公里。“北九水”為白沙河中游峽谷地帶,分為內、外九水,外九水自大嶗觀村北的菊灣溯至太和觀,長約5公里;內九水自太和觀溯流而上至靛缸灣,長約3公里。澗水順流而下,遇峰、崖、屏、嶂必折,折處必彎,彎處必漩,漩處必湧出一潭澄水。清人的遊記中說,河流“隨山而下,山橫轉,水即一折,溯流而上,至上源凡九折,以命名雲”。九水風景區的諸名勝中,當推內九水最佳。
外九水 澗勢狹窄盤紆,山勢峭拔嵂崒,群峰壁立,天光如帶,蔭郁幽邃,峰石詭怪,虬枝古木盤根在危岩峭壁之中,挺立於峰崖絕壑之上,怪特奇麗每處有奇,百看不厭。內九水
內九水 峰巒比外九水更為峭拔,峽澗更為涵幽險奇。2002年10月,嶗山風景區管理委員會對北九水遊覽區進行整修,對這裡原有的18個天然水潭進行了特殊工藝處理,並修建了9座觀景橋,保證遊人在洪水多發季節仍可欣賞到九水美麗的自然景觀。從內一水開始,一直延伸到內九水的潮音瀑。18個水潭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分別被取名為上善、抱一、大方、齊物、養生、坐忘、逍遙、安期、許由,沿途溪谷的“十八潭”分別取名為至柔潭、居卑潭、未封潭、未始潭、無隅潭、無極潭、自取潭、俱化潭、中虛潭、有間潭、得魚潭、得意潭、無已潭、不滯潭、餐霞潭、飲露潭、清心潭、洗耳潭,這些名字在為其取名時則參考了每個潭的方位和自身的形狀及它們與周圍環境的關係等諸多因素,從而使每個水潭更具有靈氣和文化意蘊。南九水
南九水 山舒水緩,峽澗明媚,盤山公路曲折如帶環繞山間,有時雲隔路斷,人行於雲端,是為一奇。農舍沿澗依山勢點散而居,桃、櫻、修竹、山花野草爛漫於峽谷,層層梯田布其間,生機勃勃。南九水村南峽澗緊湊對峙,由此進入景區。東有奇峰“紗帽崮”,崮下為觀川台,台北是盤山公路及沿澗山村。南有秀峰佇立叫“將軍崮”,澗水由此滾滾出峽。彈月橋穹隆飛架於深澗之上。其北偏西向的山麓古木翳天,松出石隙,相映競秀。倚崖面澗有明初建“龍泉觀”。再上行,巉崖峭立,林木漸密,澗底水響,林中鳥鳴,構成美妙的樂章。有兩條山脈蜿蜒至此相聚,形如二龍戲珠,地名“王子澗”。其上儘是峭壁削崖,公路曲折蜿蜒,稱“十八盤”。終端即“柳樹台”,台東豁一口,可登巨峰,北險深壑,秀峰峽立,谷底即為北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