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灼傷

化學灼傷

凡是化學物質直接作用於身體,引起局部皮膚組織損傷,並通過受損的皮膚組織導致全身病理生理改變,甚至伴有化學性中毒的病理過程,稱為化學灼傷。化工生產中,化學灼傷常常伴生產中的事故或由於設備發生腐蝕、開裂、泄露等造成的。化學灼傷程度與化學物資的性質、接觸時間、接觸部位等有關。

基本信息

分類

(1) 體表化學灼傷;(2)呼吸道化學灼傷;(3)消化道化學灼傷;(4)眼化學灼傷。根據致傷情況分:(1)單純性化學灼傷,即僅化學性因素致傷者,包括:①一種或一種以上化學物質所致的化學灼傷;②以化學灼傷為主,合併一定程度的化學物質中毒。此類單純性化學灼傷,多見於化工生產中物料的跑、冒、滴、漏,以及化學物質在運輸、儲存、裝罐過程中所造成的濺染。(2)複合性化學灼傷,即致傷因素中,化學性因素和物理性因素同時存在造成的複合性損傷。包括:①熱力燒傷合併化學物質灼傷或中毒;②機械性外傷合併化學灼傷或中毒。複合傷多發生在對帶壓力、帶熱化工設備進行安裝、檢修時或發生於化工生產中的爆炸性事故,或發生在消防隊員在化工車間的滅火過程中。

引起化學灼傷的常見物質有:(1)酸類,包括無機酸(硫酸、鉻酸、硝酸等)和有機酸(醋酸、草酸等);(2)鹼類,包括無機鹼(氫氧化鈉、氫氧化銨等)和有機鹼(乙醇胺、甲基胺等);(3)某些元素單質及其鹽類,例如磷及磷鹽、銻及銻鹽、砷及砷鹽等;(4)有機物,直鏈有機化合物,如乙炔、乙醛、丙酮等;環狀有機化合物,如氨基酚,高分子化合物等。

特點

化學灼傷與熱力燒傷有許多相同的改變,但化學灼傷又有化學致傷物所造成的特殊病理變化:(1)皮膚組織接觸強氧化劑或還原劑可導致組織蛋白變性、凝固,局部形成灼傷焦痂;(2)脂肪組織不斷溶解、破壞、損傷不斷向深層擴展,組織再生極為困難;(3)破壞組織的膠體狀態和通透性,局部充血;(4)破壞與麻痹皮膚神經末梢感受器,出現皮膚感覺麻木或痛覺過敏等;(5)許多化學致傷物質可導致局部或全身性變態反應,如瀝青灼傷後出現的"光敏現象”;6)破壞酶系統或產生毒性物質,如鋅灼傷後產生的鋅蛋白可能引起“金屬鑄造熱”樣反應。

處理原則

(1)迅速脫去或剪去污染的衣服,創面立即用大量流動清水或自來水沖洗,沖洗時間一般為20~30分鐘,以充分去除及稀釋化學物質,阻止化學物質繼續損傷皮膚和經皮膚吸收。

(2)頭面部化學灼傷時要注意眼、鼻、耳、口腔的情況,如發生眼灼傷,先徹底沖洗。

(3)皮膚接觸熱的化學物質發生灼傷時,由於真皮的破壞及局部充血等原因,毒物很容易被吸收,特別是原可通過皮膚吸收且灼傷面積較大時,吸收更快,可在10分鐘內引起全身中毒,例如,熱的苯胺、對硝基氯苯等可迅速形成高鐵血紅蛋白m症,有的在幾小時內m現全身中毒,例如氫氟酸、黃磷、酚、氯化鋇灼傷引起氟中毒、磷中毒、酚中毒、鋇中毒等。

(4)灼傷創面污染嚴重,或Ⅱ度灼傷面積在5%以上者,按常規使用破傷風抗毒素1500單位(需皮試),抗感染應選用抗生素。

防治化學灼傷

迅速脫離現場,脫去被污染的衣服,即刻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創面或其他方法去除污染物。輕、中度化學灼傷應防治休克,一般不需輸液。可口服燒傷飲料,不伴顱腦損傷的傷員可給予鎮靜劑、止痛劑。局部進行創面清理.採取暴露療法或包紮療法。重度化學灼傷主要防止化學灼傷性休克,重視早期的血液動力學改變.維持電解質平衡和掌握液體需要量,休克期間斷套用利尿劑,對呼吸道灼傷誘發的灼傷性休克,氣管切開,使用機械呼吸器,監測血氣指標。灼傷感染是灼傷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可採用綜合治療措施:保護創面清潔,調整液體量,早期切痂,植皮,增強機體抗感染免疫能力,合理套用抗生素防止併發症發生,重症患者送危重搶救病房(ICU)監護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