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城喻

化城喻

化城喻,《法華經》所舉的重要譬喻。為‘法華七喻'之一。‘化城’謂變化出來的城邑。在《法華經》中,指某一群人在取寶途中的暫時休憩之所。


化城喻】
(梵r!ddhi-nagara,藏rdsu-h!phrul-gyigron%-kher)
法華經》所舉的重要譬喻。為‘法華七喻'之一。‘化城’謂變化出來的城邑。在《法華經》中,指某一群人在取寶途中的暫時休憩之所。是由領隊的導師所化現出來的,因此謂為‘化城’。《法華經》用此化城以比喻小乘的涅盤果位。《法華經》卷三〈化城喻品〉雲(大正9・25c)�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慾過此難。所將人眾,中路懈退,(中略)以方便力,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眾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還,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中略)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蓋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有以佛乘得滅度者。如來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然有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故為說二乘涅盤,待眾生住於二地,再為說法,引入佛慧,使知所得二乘涅盤,並非真實。一如譬喻之導師為止息而化作大城,既知息已,再告知寶處在近,化城非實。此種譬喻,《修行道地經》卷七〈弟子三品修行品〉、《大品般若經》卷十三〈聞持品〉也都有提到,而《大阿彌陀經》卷下等所說的邊地城邑,可能也是一種化城。
化城喻

至於五百由旬的解釋,法雲的《法華經義記》卷七雲(大正33・654b)�‘欲界如一百,色界如二百,無色界如三百,七地所斷三界余習如四百,八地以上至金剛心所斷無明住地煩惱如五百也。’智在《法華經文句》卷七(下)則批判各家說法,而自謂三界果報處為三百由旬,有餘國處為四百,實報國處為五百;見惑為一百,五下分為二百,五上分為三百,塵沙為四百,無明為五百;入空觀能過三百,入假觀能過四百,入中觀能過五百;又謂二乘度三百,菩薩度四百,佛乘度五百云云。對此,吉藏在《法華經玄論》卷八又一一加以破斥,謂三界為三百,聲聞地為四百,緣覺地為五百。此外,窺基在《法華經玄贊》卷八也提到(大正34・799b)�‘分段生死有惑業苦為三百,變易生死有無明苦為二百,十煩惱十業道,所感十品類果皆互相資故,合言五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