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解釋
拼音 quànjiè
解釋 勸告人改正缺點錯誤,警惕未來。勉勵告誡,勸戒友人使勿犯嚴重錯誤。
出處 亦作“ 勸誡 ”。 1.勉勵告戒。《漢書·古今人表序》:“歸乎顯善昭惡,勸戒後人。” 晉 范寧 《<春秋穀梁傳>序》:“舉得失以彰黜陟,明成敗以著勸誡。”《舊唐書·皇甫鎛傳》:“猶賴臣等每加勸誡,或為奏論,庶事之中,抑令通濟。”2.謂勸導,教育。 王西彥《隔膜》:“他勸戒孩子要勤勞和氣,不可妄使性子。”
近義詞及其解釋
勸阻 quànzǔ
(1) [encourage and inhibit]∶鼓勵和禁止
善惡無所勸阻
(2) [dissuade sb.from;advise sb not to]∶勸人不要做某事或進行某種活動
你最好勸阻他別那樣乾
亦作“ 勸沮 ”。 1.鼓勵和禁止。《墨子·非命中》:“發憲布令以教誨;明賞罰以勸沮。” 晉 葛洪 《抱朴子·崇教》:“堅堤防以杜決溢,明褒貶以彰勸沮。”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論文·蘇文忠公墓志銘》:“公曆言今賞罰不明,善惡無所勸阻。”
2.以理相勸並阻止其做某事或進行某種活動。《明史·閹黨傳·焦芳》:“ 瑾 ( 劉瑾 )怒翰林官傲己,欲盡出之外,為 張彩 勸沮。” 老舍 《四世同堂》五十:“你入過獄了,見過了死亡,即使你不能幫助我,可也不會勸阻我了!”
發音 fěng yī quàn bǎi
釋義 諷:用委婉含蓄的言語批評、指責;勸:勸告,勸戒。委婉含蓄地批評、指責一個,使大家都受到教育。
出處《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揚雄以為靡麗之賦,勸百風一, 猶馳騁鄭衛之聲,曲終而奏雅,不已虧乎?”後遂以“諷一勸百”形容規諷正道的言辭遠遠及不上勸誘奢靡的言辭。謂意在使人警戒,但結果卻適得其反。
示例 然~,勢不自反。(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雜文》)
【解釋】:懲罰壞人,獎勵好人。同“勸善懲惡”。
勸獎
勸勉鼓勵。《北齊書·崔暹傳》:“ 暹 謝曰:‘此自陛下風化所加,大將軍臣 澄 勸獎之力。’”《南史·循吏傳·郭祖深》:“而郡縣苛暴,不加勸獎,今年豐歲稔,猶人有飢色。” 宋 蘇軾 《表忠觀碑》:“甚非所以勸獎忠臣,慰答民心之義也。”
勸進表
魏晉六朝時篡位之君每假"禪讓"﹑"受禪"之名奪取政權。當讓國"詔書"下達後又故作遜讓使朝臣再三上表勸其登基然後即位。此種章表多諛頌功德而歸之天命。如曹丕代漢侍中劉廙等即率群臣奉表勸進。亦有外族入侵﹑皇統中斷大臣上表宗室勸其即位以繼承皇統者。晉愍帝為劉曜所殺劉琨等即聯名上表琅邪王司馬睿勸進。凡此勸登帝位的章表通稱"勸進表"。
感勸
猶鼓動。《資治通鑑·隋煬帝大業七年》:“ 鄒平 民 王薄 擁眾據 長白山 ,剽掠 齊 濟 之郊,自稱知世郎,言事可知矣;又作《無向遼東浪死歌》以相感勸,避征役者多往歸之。”
勸架
quànjià
[try to reconcile parties to a quarrel;try to stop people from fighting each other] 勸人停止爭吵或打架
勸人停止爭吵或打架。 老舍 《駱駝祥子》二一:“ 祥子 始終沒過來勸解,他的嘴不會勸架,更不會勸解兩個婦人的架。” 趙樹理《三里灣》三:“人家這會真打起架來了,她還是跟 玉梅 跑去給人家勸架去。”
勸諫
規勸諫諍。 唐 元稹 《連昌宮詞》:“ 姚崇 宋璟 作相公,勸諫上皇言語切。”《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八:“同鄉有個舉人 朱大徑 善口勸諫了幾遭,只是不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秦生》:“取琖將嘗,妻苦勸諫。生笑曰:‘快飲而死,勝於饞渴而死多矣。’”
勸學
quànxué
[encourage learning;urge sb. to attend school] 勉勵人學習;鼓勵人努力學習
1.鼓勵人努力學習。《左傳·閔公二年》:“敬教勸學,授方任能。” 孔穎達 疏:“勸民學問。”《史記·儒林列傳序》:“今陛下昭至德,開大明,配天地,本人倫,勸學修禮,崇化厲賢。”
2.古代官職名。猶後世之侍講、侍讀。《漢書·敘傳上》:“ 伯 少受《詩》於 師丹 。大將軍 王鳳 薦 伯 宜勸學,召見 晏昵殿 。” 王先謙 補註引 周壽昌 曰:“此蓋如後世侍講、侍讀之類。《後書·馬嚴傳》:除子 鱄 為郎,勸學省中。《楊秉傳》:以明《尚書》徵入勸講。皆是。《三國志》 蜀 尹默 、 譙周 為勸學從事,見本傳。 晉 孟嘉 為勸學從事,見 嘉 傳。 梁元帝 在 荊州 置勸學從事,見《玉海》。蓋州郡則加從事之稱。”
勸慰
quànwèi
[conciliate;console;soothe] 勸說安慰
勸解安慰。《醒世恆言·蔡瑞虹忍辱報仇》:“那 瑞虹 只是啼哭,不容親近。 胡 悅 再三勸慰不止,倒沒了主意。”《紅樓夢》第四九回:“﹝ 黛玉 ﹞不免又去垂淚。 寳玉 深知其情,十分勸慰了一番方罷。” 老舍 《四世同堂》三五:“大家好說歹說的,連 天佑太太 也過來勸慰,他才勉強的吃了一碗飯。”
勸課
鼓勵與督責。《後漢書·卓茂傳》:“是時 王莽 秉政,置大司農六部丞,勸課農桑。” 宋 范仲淹 《答手詔五事》:“更嚴著勉農之令,使天下官吏專於勸課,百姓勤於稼穡。”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四章第一節:“ 文帝 時,多次下詔勸課農桑,對努力發展生產的地主給予獎勵。”參見“ 勸農 ”。
規勸
guīquàn
[admonish;give advice to] 鄭重地勸說,勸告
規誡勸勉。 唐 權德輿 《祗役江西路上以詩代書寄內》:“笑言思暇日,規勸多遠度。”《紅樓夢》第一一七回:“倒是 彩雲 時常規勸,反被 賈環 辱罵。” 郁達夫 《春風沉醉的晚上》:“她的黑晶晶水汪汪的眼睛裡,似乎是滿含著責備我規勸我的意思。”
“勸”字本意解釋
quàn
〈動〉
ㄑㄩㄢˋ
◎ 說服,講明事理使人聽從:~說。~解(jiě)。~導。~教(jiào)。~諫。~慰。~戒。~進(封建社會勸說實際上已經掌握政權而有意做皇帝的人做皇帝)。
◎ 勉勵:~勉。~學。~業。~善。
(1) (形聲。從力,雚( guàn)聲。簡化字中“又”僅是一個符號。本義:勉勵)
(2) 同本義 [encourage]
勸,勉也。——《說文》
則楚之應之也,必勸。——《戰國策·秦策》。注:“進也”。
子文無後,何以勸善?——《左傳·宣公四年》
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勸事君者。——《左傳·成公二年》
昔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莊子·天地》
各勸其業。——《史記·貨殖列傳》
太公勸其女功。
所以勸之。——唐· 韓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3) 又如:勸進(勸勉,策進);勸蠶(勉勵種桑養蠶);勸戒(勸勉警戒);勸相(勸助,勸勉);勸掖(勸勉扶持);勸督(勸勉督促);勸獎(勸勉鼓勵);勸勞(勸慰;慰勞);勸農(獎勵農事);勸慕(因受獎勉而有所企慕、嚮往,多指傾心向善);勸懲(獎懲)
(4) 勸說 [advise;urge;try to persuade]
勸君更盡一杯酒。——唐·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
肅勸 權召 瑜還。——《資治通鑑》
勸東遊。——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勸君東遊。
(5) 又如:勸沮(勸阻);勸酬(勸酒);勸杯(勸人飲酒用的小酒杯);勸盤(放勸杯用的盤子);勸諷(婉言勸告);勸導(規勸開導);勸諫(勸說諫諍)
(6) 勤勉;努力 [try hard]
荊王大說,許救甚勸。——《戰國策·宋策》
(7) 又如:勸贊(努力引見);勸心(努力進取之心);勸功(謂努力建功立業);勸務(勤勉努力);勸耕(努力耕種);勸業(努力從事其事業)
(8) 通“觀”。細看,看 [look at;view;watch]
稱德度功,勸其所能。——《管子·君臣下》
(9) 通“歡”。喜樂 [please;joy]
以勸其心使犯其主。——《韓非子·八奸》
勸戒哲言諺語
宰相肚裡能撐船
退一步海闊天空
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高價買誠實,永遠也值得。
人之真誠或虛偽,不能隱蔽。
欺詐可能有用,誠實卻是上策。
說真話的人,才算忠誠。
語言是真的好,狐皮是紅的好。
只有心裡的話,才能打動別人的心。
一句實話能把迷路的人送出深山。
誠實人的話等於契約。
心裡沒有鬼的人敢講實話。
心和嘴不應該分家。
真心實話連傻瓜也會豎起耳來聽。
直言不諱不算過錯。
命運不會屈辱說真話的人。
說好的不要錦上添花,說壞的不要節外生枝。
寧要實話粗一點,不要謊言象得很。
寧願聽痛苦的實話,也不要靠說假話求開脫。
牛馬羊群肥壯的好,品質性格誠實的好。
一個陰險的人有四十個心眼,四十個誠實的人只有一個心眼。
布用線縫,木用膠粘,心用誠連。
買馬要試步伐,看人要看心眼。
說話要誠實,辦事要公道。
誠實人常在,刁鑽人不到頭。
刻薄不賺錢,忠厚不蝕本。
刁巧伶俐奸,不如忠厚老實戇。
巧詐不如誠拙。 老不哄,少不瞞。
心口如一終究好,口是心非難為人。
貪是諸惡源,誠為萬善本。
奸險是萬惡之端,老實是萬善之源.
誠實為上策
誠實是最好的策略
誠實的人從不為自己的誠實而感到後悔
誠實的人眼睛就是天平
誠實是格言的第一章
誠實重於珠寶
誠實的人決不會因為太誠實而使別人生厭
誠實人的諾言實際上就是他的保證書
誠實的榮譽屬於真正的好人
基督教中的警戒(勸戒Admonition)儀式
警戒的原文為nouthesia,意譯為「放在腦海里」、「注入頭腦中」。聖經中有幾處提到有關警戒的含意,如:「弟兄們,我自己也深信你們是滿有良善,充足了諸般的知識,也能彼此勸戒。」,「當用各樣的智慧型,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裡,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弟兄們,我們勸你們敬重那在你們中間勞苦的人,就是在主裡面治理你們,勸戒你們的……。」
施行警戒的對象,為那些違背真理、思想歪曲、不合真道、行為不檢的人。教會及眾信徒認為,這些人不但無助於信徒靈性上的長進,反而使軟弱的基督徒更冷淡。但教會對這些人第一次的處理,就是以警戒來糾正他們的錯誤。
警戒就是將警告與勸戒,注入對方的頭腦里,這也是上帝所願意的,因為警戒的動機與作用,是要被警戒的人得以在靈性上得到康復,重返正道,恢復與主、與教會之間的正常關係。耶穌說,「……他若不聽,你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要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句句都可定準。若是不聽他們,就告訴教會,若是不聽教會,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
有關警戒的程式,是先引導、帶領、勸告、改正、禱告與勸勉。如不歸正,就要以提事方式代禱(指事而不指人),先以個別勸戒而後公開。如再不受勸而改過,就得在教會之眾信徒前提事並提名。如還不改過歸正,就要拒其守聖餐,以後就得召開信徒大會、又區會、再總會,最後就在眾教會代表前,開除其會籍,當作為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