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疫病防控與食品安全四川省重點實驗室

動物疫病防控與食品安全四川省重點實驗室

動物疫病防控與食品安全四川省重點實驗室於2009年2月由四川省科技廳批准成立,有動物疫病防控和動物性食品安全兩個研究方向。實驗室設主任1人,學術委員會設主任1名,副主任2名,委員13名,實驗室主任為王紅寧教授。參與多項國家研究項目。

成立背景

近年來,瘋牛病、口蹄疫、豬鏈球菌病、豬高致病性藍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動物疫病對全球畜牧業的沉重打擊,以及由此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對人類健康和社會經濟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動物疫病防控與食品安全受到了極大關注,成為國家各研究計畫資助的重點領域。

實驗室簡介

動物疫病防控與食品安全四川省重點實驗室於2009年2月由四川省科技廳批准成立。
實驗室有兩個主要研究方向:一是動物疫病防控研究方向,二是動物性食品安全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內容有:動物基因工程疫苗與分子免疫佐劑開發;動物病原微生物耐藥性與獸藥殘留研究;動物分子生態與重要功能基因研究;動物健康養殖與生物安全體系研究;動物性食品生產過程的安全控制研究。重點開展套用基礎研究,並向基礎研究和套用開發兩個方向拓展。
研究人員實驗室結合“985工程”西南資源環境與災害防治科技創新平台建設,依託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四川大學華西基礎醫學院、四川大學分析測試中心、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四川大學實驗動物中心,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凝聚了從事“動物疫病防控與食品安全”研究的創新團隊。實驗室設主任1人,學術委員會設主任1名,副主任2名,委員13名。主要由國內本學科領域高水平專家組成。實驗室設學術秘書1名。實驗室由固定研究人員和客座研究人員兩部分構成:共有研究人員20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7人,具有碩、博士學位的非固定人員16人。

實驗設備

在四川大學的大力支持下,實驗室進一步完善了科研條件,實驗室有供研究用的科研用房有1500平方米包括:按P2級生物安全設計裝修完成的實驗室800平方米,有從事動物疾病防控研究用的功能分區:病毒及疫苗實驗室、細菌及疫苗實驗室、細胞和基因工程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基因工程實驗室、發酵工程實驗室等。有專門從事動物功能基因研究的實驗室400平方米。有從事畜產品微生物研究的實驗室300平方米。實驗室還有共用的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中心實驗室,四川大學分析測試中心,教育部綠色化學實驗室、四川大學實驗動物研究中心,科研用場地超過2000平方米。現有專用設備價值1630萬元,包括:螢光定量PCR儀、梯度PCR儀、細菌全自動檢測系統、發酵罐、蛋白組學研究系統等先進儀器設備。

人員組成

實驗室主任

王紅寧,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省西昌市人,1963年8月31日出生;1985年7月獲四川農業大學預防獸醫學碩士學位,2001年6月獲四川大學遺傳學專業現代遺傳與生物工程方向博士學位;1996年破格晉升教授。
1992年赴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學習微生物生態學,1999年在美國Iowa大學學習瘦肉型豬規模化養殖技術,2001年在台灣大學、台灣農業科學研究院學習農業生物技術與產業化,2002年赴歐洲學習高新技術產業化與管理,2004年月赴澳大利亞學習國家可持續發展建設與管理;2004年至今,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學專業、微生物學專業博士生導師,2005年至今,四川大學“985”西南資源環境與災害防治科技創新平台學術帶頭人。
主要學術職務:
現任中國農業部飼料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畜牧獸醫學會禽病學分會副秘書長,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傳染病學分會常務理事,四川省畜牧獸醫學會副理事長,四川省畜牧獸醫學會動物預防醫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等職。
主要學術成就:
先後主持國家“十五”863項目1項、國家“十五”科技攻關子課題3項、國家重大疫病專項2項,主持部、省級科研項目5項。主持的“豬、雞病原菌耐藥性檢測及安全高效新獸藥研發”獲得2004年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主持的“禽傳染性支氣管炎(新變型)綜合防治”獲得2000年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主研的“瘦肉型豬規模化養殖及產業化示範”獲得2001年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主研的“滎經長毛兔選育配套技術研究套用”已入選2006年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共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三項(主持二項,主研一項)、2006年新入選一項;二等獎二項(完成者)、三等獎二項(主持一項,主研一項)。以第一發明人申請國家發明專利9項,已公開2項。主編專著3部,副主編專著4部,參編專著6部,協編全國高校教材3部。以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在國內外正式刊物上共發表研究論文116篇,其中發表在SCI、EI收錄、一級學術刊物、核心學術期刊56篇。現已招收碩士研究生75人,博士生20人,畢業46人。
榮譽稱號:
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教育部霍英東教育基金會全國高等院校優秀青年教師獎、四川省優秀青年教師標兵、四川省首屆優秀科技工作者、中國共產黨十六大代表、四川省十大傑出青年等榮譽。

課題組專家

實驗室現有教授14名,副教授7名。主要研究人員均具有博士學位和海外留學背景。實驗室將在重點實驗室的建設過程中,大力引進海內外優秀人才,形成一支“勤奮敬業、結構合理、德才兼備”的人才梯隊。
王紅寧,教授,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農業部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四川大學“985”西南資源環境與災害防治科技創新平台學術帶頭人,獲教育部霍英東教育基金會全國高等院校優秀青年教師獎、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四川省首屆優秀科技工作者、四川省十大傑出青年、中國共產黨十六大代表。中國畜牧獸醫學會“感動中國畜牧獸醫科技創新青年才俊”。先後主持國家“十五”“十一五”863,科技攻關、支撐計畫,部、省級科研項目15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四項、二等獎二項、三等獎二項。以第一發明人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2項,授權5項。主編專著3部,副主編專著4部。以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發表研究論文149篇,SCI收錄23篇、EI收錄4篇,27篇論文被SCI引用135次。(詳細請見)
岳碧松,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黨委書記,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四川省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四川省動物學會副理事長,《四川動物》雜誌主編。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成都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兩項。主持或主研國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畫、973計畫,重大基礎項目、教育部、四川省等多項科研課題研究。發表SCI論文59篇。在動物遺傳、昆蟲生態學、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生物防治和生物技術等方面有系統的經驗積累和精深的學術造詣。現任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黨委書記,四川省珍稀瀕危動物保護遺傳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四川省動物學會副理事長、《四川動物》雜誌主編。
高榮,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省學術技術後備帶頭人,《Biomaterial》、《Vaccine》、《Immonology》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審稿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議專家,教育部、四川省和成都市科技進步獎評審專家,《四川動物》編委。四川大學生物資源與生態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主要開展動物免疫學、動物傳染病和微生物學、基因工程等方面研究,從事利用現代生物技術研製生物製劑防治動物傳染性疾病、生物災害和環境污染的科研。在動物免疫學和疫苗(常規疫苗、基因工程重組疫苗和核酸疫苗等)免疫應答機理研究方面,獲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省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主持或主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畫、重大基礎項目、教育部、四川省等20多項科研課題研究;發表SCI、EI論文20篇;已獲得或申請技術發明專利共17項。
曾凡亞,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83年本科畢業於四川大學生物系遺傳學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隨後到復旦大學遺傳所(1984-1985)、法國南巴黎大學微生物遺傳與生理研究所(1989-1992)進修訪問學習。1994-1998年在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專業獲理學博士學位。2001-2007年分別在香港大學動物學系(2001-2003)和香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03-2007)做博士後研究工作。1999年至2000年,受香港中國內地訪問學者項目邀請,到香港大學動物學從事豬瘟可食用疫苗的開發研究。成功培育出豬瘟病毒外殼蛋白E2的轉基因植物,並進行動物和家豬免疫試驗。2003年,沙士病毒(SARS-CoV)在香港爆發後,完成了SARS病毒首個分離毒株基因組測序與SARS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以及SARS病毒的動物宿主源頭調查,取得了較好的研究成果。近年來,研究工作集中在動物RNA病毒的遺傳、進化和分子流行病學方面,所涉及的病毒主要有:禽流感病毒、豬藍耳病毒、雞法氏囊病毒和類SARS病毒(SARS-likeCoV)。
賈文祥,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微生物學教研室,四川省衛生廳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四川大學學位委員會分委會委員,四川省微生物學會常務理事兼醫學微生物學專委會主任,從2000年10月起擔任:中華醫學會醫學病毒學分會常務委員;四川省教育廳“資源微生物學及微生物生物技術省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從2002年8月開始任首批中華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鑑定(臨床醫學檢驗)專家庫成員。現擔任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誌第六屆編委會編委;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誌(英文版)編委會編委;中華檢驗醫學雜誌編審專家;中國抗生素雜誌編委;國際檢驗醫學雜誌榮譽編委;微生物學與免疫學進展雜誌編委;四川腫瘤防治雜誌常務編委;四川生理科學雜誌常務編委;西部醫學雜誌編委。現擔任川北醫學院客座教授,西藏大學醫學院兼職教授。主持或參加國家“973”及自然科學基金,省級項目5項,發表SCI論文18篇,EI2篇,主編及參編著作8部。
陳建平,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華西基礎醫學與法醫學院院長助理,中國預防醫學會醫學寄生蟲學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熱帶病與寄生蟲病分會常務委員,中國原生動物學會理事,四川醫學會地方病專委會副主任委員暨寄生蟲病專家組副組長,衛生部時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誌>>編委,《寄生蟲病與感染性疾病雜誌》副主編,四川省學術帶頭人後備人選,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科學基金,省級基金等9項科研課題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3等獎,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發表SCI論文5篇,EI4篇。主譯及主編著作3部。
李明遠,醫學碩士,教授,病原生物學專業博士生導師。現為四川大學華西基礎醫學與法醫學院微生物學教研室主任,四川大學學位委員會基礎醫學分委會成員。中華醫學會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會第七屆委員會常委,《中國病原生物學雜誌》和《腫瘤預防與治療》編委常委,《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國際檢驗醫學雜誌》、《西部醫學》和《成都醫學院學報》等雜誌編委。四川省第7批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四川省衛生廳學術帶頭人,衛生部應急專家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畫和教育部課題同行評審專家,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微生物學與免疫學》主編。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醫學分子病毒學和抗感染免疫,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部省級課題5項。已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8篇為SCI收錄。負責和主研的2個研究項目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並獲2項國家發明專利。
宋昭彬,教授,博士生導師,2008年獲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四川省傑出青年基金,科技部,教育部等多項科研課題研究。主要從事魚類生態學、魚類系統學、魚類行為學及保護生物學研究。曾對飢餓南方鮎仔、稚魚的形態、生態和組織學特徵有較深入的研究;利用耳石微結構檢測與分析技術對長江四大家魚仔、幼魚的年齡生長,孵化期、產卵期和產卵場,以及早期死亡率和營養狀況等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系統研究了胭脂魚耳石微結構特徵及其生態學機理。此外,還開展了虹鱒耳石微結構及早期生長特性,以及孔雀魚集群行為等研究。目前主要開展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的資源、區系與系統分類研究,遺傳多樣性檢測及種群遺傳結構分析,以及山區河流水電梯級開發對水生生態環境及魚類多樣性的影響和保護對策等研究。已在國內外核心學術刊物發表科研論文40餘篇,其中SCI、EI論文10餘篇。
孟延發,教授,博士生導師,畢業於四川大學生物化學專業。畢業後分別在蘭州大學、中山大學、吉林大學、衛生部成都生物製品研究所學習和工作以及在美國南加州大學作為訪問學者深造。2002年調入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工作。主持或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6項。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SCI/EI收錄3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項。“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生物化學原理》副主編。
李娟,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香港大學博士,博士後期間以及回到四川大學後一直以家雞為研究模型,圍繞該生長軸致力於新基因鑑定以及基因網路調控分析。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主研國家高科技計畫1項。2006年後開展研究主要有:(1)大熊貓GDF-9基因克隆與功能研究。(2)Visfatin在家雞腹脂細胞分化中的分子調控機理研究。(3)家雞卵巢生長因子的基因網路調控解析。
孫群,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畜產品加工研究會,常務理事,四川省科技科學家青年聯合會理事。主持或主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畫,863項目,省(部)級項目等18項。在國內外共發表研究論文70餘篇,其中SCI論文21篇,國際會議論文20篇。
姚開,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輕紡與食品學院,承擔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畫”、教育部、四川省、成都市等科研項目10餘項,企事業委託研發課題40餘項。發表研究論文80餘篇,其中SCI收錄10篇,EI收錄8篇。獲國家發明專利3項。獲中國高校技術發明獎、四川省科技進步獎等3項。編寫專業教材1部。
李瑛,女,博士,教授,1962年生,碩士生導師,九三學社社員。四川大學化學學院教師,四川省化學化工學會理事,兼任中國中文核心期刊《化學研究與套用》副主編。九三學社成都市第十屆委員會委員,獲四川省教學成果二等獎一項,四川大學教學成果二等獎二項,公開發表論文三十餘篇,主持部、省級套用基礎研究項目五項,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八項,參加“863”計畫一項。從事有機功能材料化學及其在生物醫學和基因轉染套用的研究。

研究方向

一、主要研究方向

1、動物疫病防控
2、動物性食品安全

二、主要研究內容

1、動物基因工程疫苗與免疫增強劑
針對禽、豬、兔等重要病毒開展新型疫苗分子設計,創新疫苗構建技術,研製新型基因工程疫苗、分子免疫佐劑。
2、動物病原生物耐藥性
研究細菌耐藥性的分子檢測技術、分子流行病學、分子機理、耐藥性控制。研發高效、安全複方新獸藥。
3、動物分子生態與重要功能基因
研究豬、雞、兔、魚等動物西南特色品種資源遺傳多樣性、動物微生物分子生態、抗病相關基因、重要新功能基因的克隆、鑑定和開發利用。
4、動物健康養殖與生物安全
研究動物產品病原微生物變化、原微生物類群與疾病關係,制定養殖場環境微生物標準、消毒規程標準;研究動物免疫程式、建立健康養殖生物安全技術體系。
5、動物性食品安全
研究動物性食品致病微生物、致病因子幾其快速檢測;研究轉基因動物性食品、動物性食品中殘留(疫苗、獸藥、抗生素)的快速檢測及控制。

三、博士生招生專業方向

1、遺傳學專業(王紅寧教授、高榮教授)
分子遺傳學及基因工程、動物疾病防控與基因工程疫苗、現代遺傳與生物工程
2、微生物學專業(王紅寧教授、賈文祥教授、李明遠教授、陳建平教授)
微生物分子生物學、動物病原微生物分子生物學、動物微生物資源與利用、醫學微生物學
3、動物學(岳碧松教授、王紅寧教授)
保護動物學、動物分子生物學、動物疾病防控
4、生態學(岳碧松教授)
生態與資源環境管理
5、食品科學(姚開教授)

研究成果

截止2010年1月,該重點實驗室承擔在研科研項目30餘項,其中國家級科研項目1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歐盟國際合作項目1項,橫向合作項目12項,在研科研項目經費累計超過1600萬元。實驗室研究人員先後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實驗室人員先後在國外權威雜誌發表SCI論文70餘篇,國核心心期刊及會議論文300餘篇。申報國家發明專利37個,其中已獲授權6個。培養博士後7人,博士生34人,碩士生72人。其中與國外一流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6人。為220人次本科生創新科研訓練、畢業論文科研提供實驗支持,接收校外研究生科研實驗25人次。

交流活動

實驗室主辦了四川大學第48期博士論壇學術交流活動,邀請美國、英國、丹麥等國外專家來訪問18人次,邀請國內知名專家來訪和進行學術交流32人次。參加國際會議7人次,參加國內學術交流50人次。舉辦技術培訓和講座7次。
實驗室為我國23個省市100餘個大型豬、禽、兔等養殖場、獸藥、疫苗生產企業及加工企業提供了樣品檢測和技術諮詢。為四川豬肉出口、雞蛋、雞肉品質的提高提供了技術支撐。
實驗室堅持"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方針,以學術隊伍建設為基本條件,以科技創新為立足之本,堅持走產、學、研結合之路,使之成為我國特別是西部地區有重要影響的以動物疫病防控和食品安全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技術開發的高水平基地,努力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