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波村

勐波村

勐波村隸屬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勐罕鎮,地處勐罕鎮東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20.00公里,到鎮道路為沙石路,交通不方便。東鄰勐臘縣勐侖鎮,南鄰景哈鄉,西鄰曼搭村,北鄰曼么村。根據“雲南數字鄉村網”資料,轄區勐波、溫泉、帕當、曼崩等5個村。全村國土面積11.70平方公里,海拔550.00米,年平均氣溫21.70℃,年降水量1311.00毫米,適合種植水旱稻、橡膠、茶葉等農作物。

基本信息

人口衛生

根據“雲南數字鄉村網”資料 ,該村有農戶226戶,共有鄉村人口1068人,其中男性531人,女性537人。其中農業人口1068人,勞動力639人。該村以哈尼為主(是哈尼、傣族混居地),其中漢族13人,哈尼族776人,傣族276人,拉祜族2人、景頗族1人。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036人,參合率100%。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2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20公里。該村建有公廁3個。

基礎設施

勐波村進村道路 勐波村進村道路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226戶通自來水。有226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26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2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 226戶。

該村到鎮道路為砂石路;進村道路為砂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2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20公里。根據“雲南數字鄉村網”資料 ,全村共擁有汽車5輛,農用運輸車24輛,拖拉機22輛,機車384輛。

到2009年底,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150戶;全村有5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有5個自然村已通路;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 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7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5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勐罕鎮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勐罕鎮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20.00公里,距離中學校20.00公里。根據“雲南數字鄉村網”資料 ,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91人,其中小學生75人,中學生16人。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745.5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8.42萬元,占總收入的5.07%;畜牧業收入72.49萬元,占總收入的4.1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17頭,肉牛122頭);林業收入1511.10萬元,占總收入的86.57%;第二、三產業收入25.81萬元,占總收入的1.48%,其他收入29.39萬元,占總收入的1.68%,農民人均純收入4010元,農民收入以林業為主。

自然資源

根據“雲南數字鄉村網”資料,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09畝(其中:水田160畝,旱地149畝),人均耕地 0.29畝,主要種植水稻、旱稻、橡膠、茶葉等作物;擁有林地24900畝,其他面積959畝。有野生稻、石料等資源。

人文地理

勐波村委會地處瀾滄江中下游江邊,位於勐罕鎮東邊,屬山區村委會,距鎮人民政府20公里。主要居住哈尼族、傣族,當地民風淳樸、濃厚,能歌善舞,熱情好客,民族團結,有獨特的民族服飾和傳統的國際 "傣歷潑水節"、"嘎湯帕節",古老"桿欄式"建築點綴於神奇的熱帶原始森林叢中,風景秀麗、依山傍水,是旅遊休閒的最隹去處。

勐波村委會土地肥沃、氣候宜人,有豐富的熱帶、亞熱帶動植物和生物資源;主要特產有茶葉、乾筍等。具有種植熱帶水果和開發林業巨大潛力。

基層組織

“雲南數字鄉村網”資料 ,該村建有黨總支部1個,下設5個黨小組,共有黨員32人,少數民族黨員32人,其中男黨員28人、女黨員4人。該村黨支部2008年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5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5個,共有團員該村團總支2008年被評為先進基層團總支;2008年被評為先進集體等。

發展重點

村存在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水利、交通、電力等農業基礎設施薄弱;2、農村二、三產業滯後該;3、農民整體素質亟待提高,4、村集體經濟實體薄弱,這些都給勐波村委會建設新農村帶來了較大的困難。

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充分利用本村海拔低、氣溫高的熱區資源優勢,堅持“低膠高茶”發展模式,利用山區優勢建設茶園基地和橡膠基地,同時發展畜牧業,建立肉牛凍精改良基地,在增加經濟收入的同時,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2、加大“三農”投入;一是加速全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進程;二是加速道路交通建設;三是對全村農村電網進行改造、降低用電成本。深入開展農村衛生行動計畫,繼續抓好市級文明衛生創建活動,以文明村寨為示範,著力搞好村容村貌整治,制定完善《村規民約》,加強村間衛生環境治理,消除不良衛生環境和行為。加大農民職業技術和農業實技培訓力度,在村委會建立農民技能培訓和農業科技培訓點,定期不定期開展培訓;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力度,使全村委會18歲以上、45歲以下年齡段的農村勞動力基本掌握1-2門農業實用技術或職業技能,推動剩餘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3、加強鄉村文化實施建設 ,提高廣播、電視、信息、通信等網路覆蓋面的基礎上,深入持久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依託“萬村書庫”的建設管理,廣泛開展農民讀書、用書活動,豐富民眾精神文化生活,滿足農民對科技文化的需求。4、對不具備生存條件的村寨進行易地扶貧搬遷。

新農村建設

緊緊圍繞中央二十字方針,紮實推進特色新農村建設:一是抓好邊疆黨建長廊工作,做到"七有"和"四上牆",加強黨在邊疆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提高基層黨組織的疑聚力和戰鬥力,發揮基層組織的模範帶頭作用;二是堅持規劃先行,用規劃指導新農村建設,認真做好基礎數據的收集,提出計畫,為鎮新農辦提供規劃依據;三是利用廣播、會議、走訪民眾等方式開展新農村建設民眾思想,營造"政府作引導、農民唱主角"新農村建設濃厚氛圍;四是經過多層次的引導宣傳發動,極大地激發民眾紛紛發揚不等、不靠,自己家園自己建的精神,5個小組參與完成村主幹路12.8公里碎石鋪墊,2個小組建有籃球場。五是積極推進橡膠、茶葉產業發展,橡膠種植36714畝,茶葉植面積111畝,促進農民增收。

村務公開

農業承包契約22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8290.37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0252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其中,末一事一議籌資7.78萬元,一事一議籌勞7668個(勞均籌勞7.61個)。年末集體總收入84.68萬元,有固定資產86.38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公益事業的一事一議及籌勞籌資等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