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2010年10月,將傈僳族人口聚居的舊州鎮水井村、丹梯村劃歸表村傈僳族鄉(同時更名為苗尾傈僳族鄉)管轄;為紀念滇緬公路上的“功果橋”對抗戰做出的貢獻,牢記歷史,弘揚雲龍乃至滇西人民的抗戰精神,激勵民志和愛國情懷,將舊州鎮更名為功果橋鎮,政府駐地不變。調整後,功果橋鎮轄11個行政村。面積、人口數據有待更新。
【概況】舊州鎮位於雲龍縣西南部,瀾滄江河谷。東連寶豐鄉,南靠保山市瓦窯鄉,西鄰漕澗鎮,北與表村鄉接壤。面積529.43平方千米,人口34574人(2006年末),有漢、白、傈僳、回、苗等16個民族。轄舊州、水井、丹梯、海滄、下塢、山西、湯鄧、湯澗、新山、核桃坪、金和、民主、功果13個行政村,228個村民小組,230個自然村。鎮政府駐新街,海拔1440米,距縣城74千米。最高海拔3656米(道人山),最低海拔1200米(媳姑壩)。瀾滄江由北向南貫穿鎮境72千米。有公路北通蘭坪縣,南接昆畹公路。景點有瀾滄江風光、道人山、營坪山、抗戰遺址功果橋、橋街飛龍橋望江樓、土司衙門、三七和良種場衙門遺址、董善慶墓等。
【沿革】宋代(大理)為“雲龍賧”治所在地。元明兩代,該地為雲龍治所,歷時700多年,故名“舊州”。清代,今舊州地區分為雲、松、湯三里。民國元年(1912)改為雲江鄉(含今表村地區)。民國3年(1914)改為第三區。民國19年(1930)改為第四區。民國28年(1939)復改為雲江鄉。1949年底改為雲江分區。1953年改為第四區。1958年為舊州聯社。1962年改為區,1970年改為公社,1974年舊州公社中劃出5個大隊成立表村公社,1984年舊州公社改為區,1988年舊州區改為鄉。1996年,面積529.4平方千米,人口3.2萬人,轄舊州、水井、海滄、丹梯、下塢、山西、湯鄧、湯澗、新山、核桃坪、金和、民主、功果13個行政村。2000年舊州鄉撤鄉設鎮。
【郵編】672708【2010年代碼和城鄉分類】532929102:
~201 121舊州村~202 220水井村~203 220丹梯村~204 220海滄村~205 122下塢村~206 220山西村~207 220湯鄧村~208 220湯澗村~209 220新山村~210 220核桃坪村~211 220金和村~212 220民主村~213 220功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