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鴴

劍鴴

劍鴴(學名:Charadrius hiaticula)為鴴科鴴屬的鳥類,台灣稱為環頸鴴。冬候鳥,數量稀少。1758年由Linnaeus命名。是中國和澳大利亞兩國政府協定中的保護候鳥。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劍鴴劍鴴
劍鴴上體淡褐色或暗沙褐色。下體白色。前額白色,前額基部和頂部黑色,眼先和經過眼直到耳覆羽有一寬闊黑色貫眼紋,眼後上方有一窄短的白色眉斑。後頸有黑白二道頸環,白環在前,較寬,往兩側延伸與白色的頦、喉連為一體;黑環在後,較窄,與上胸寬闊的黑色胸帶相連,頭頂、背、肩、翅覆羽、三級飛羽,一直到尾淡褐色或暗沙褐色。腰兩側和尾上覆羽白色。翅上大覆羽具白色尖端,其餘翅覆羽具白色羽緣;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黑色,具顯著的白色軸紋,在翅上形成明顯的白色翅斑;尾羽基部褐色,具黑色亞端斑和白色端斑;但中央尾羽無白色端斑。最外側一對尾羽幾全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冬羽和夏羽相似,但黑色的額帶、眼先、貫眼紋、頸環、胸帶均呈暗褐色。嘴為黑色。

幼鳥似非繁殖羽,但上體具淡皮黃色羽緣。

虹膜暗褐色,具窄的暗橙黃色眼圈。嘴橙黃色,尖端黑色。非繁殖期和幼鳥全為黑色。腳橙黃色。幼鳥暗黃色。

大小量度為:體重雄性45—62克,雌性44—63克,體長雄性177—200毫米,雌性178—190毫米,嘴峰雄性13.5—16毫米,雌性13.6—15毫米,翅雄性122—137毫米,雌性123—137毫米,尾52—68毫米。跗跖雄性25—27毫米,雌性26—28毫米。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

劍鴴分布圖劍鴴分布圖
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巴林,白俄羅斯,比利時,貝寧,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波札那,英屬印度洋領地,保加利亞,布吉納法索,蒲隆地,喀麥隆,加拿大,維德角,中歐南非共和國,查德,葛摩,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克羅埃西亞,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吉布地,埃及,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愛沙尼亞,衣索比亞,法羅群島,芬蘭,法國,加彭,甘比亞,德國,加納,直布羅陀,希臘,格陵蘭,關島,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匈牙利,冰島,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約旦,哈薩克斯坦,肯亞,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黎巴嫩,賴比瑞亞,阿拉伯利比亞民眾國,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達加斯加,馬拉威,馬爾地夫,馬里,馬爾他,茅利塔尼亞,模里西斯,馬約特島,黑山,摩洛哥,莫三比克,納米比亞,荷蘭尼日,奈及利亞,北馬里亞納群島,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勒斯坦,波蘭,葡萄牙,卡達,留尼旺島,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盧安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塞席爾,獅子山,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索馬里,南非,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斯瓦爾巴島和揚馬延島,史瓦濟蘭,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美國,西撒哈拉,葉門,尚比亞,辛巴威。
劍鴴劍鴴
游鳥:澳大利亞,孟加拉國,巴貝多,汶萊,中國,日本,韓國,賴索托,列支敦斯登,馬來西亞,蒙古,緬甸,紐西蘭,菲律賓,聖赫倫那,新加坡,泰國,特里尼達和多巴哥

中國分布

東北、北京、河北、廣東(淇澳島)、廣西(沿海紅樹林地區)、西藏、青海(格爾木);偶然飛抵香港(深圳灣)、台灣(宜蘭蘭陽溪口、台北關渡、台中大肚溪口、台南四草等)(迷鳥)。

生活習性

劍鴴指名亞種劍鴴指名亞種
劍鴴棲息於沿海海岸、河口沙洲,內陸河流、湖泊岸邊及其附近沼澤、農田和草地上。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有時亦集成數十上百隻的大群。特別喜歡在水邊沙灘和沙石岸邊活動。主要以蠕蟲、甲殼類、軟體動物等各種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生育繁殖

繁殖期5—8月。營巢於沿海海岸和北極苔原以及內陸河流、湖泊岸邊。通常置巢於離水域不遠的沙地或沙石地上。巢甚簡陋,主要由親鳥在沙地上刨一淺坑即成,內無任何內墊物,有時墊有少許貓尾草。每窩產卵3—5枚,多為4枚,卵的顏色為淡黃色或灰色,其上被有暗色斑點。卵的大小為32.2—38.3×24—27毫米,平均35.31×25.67毫米。孵化期23—25天。

亞種分化

劍鴴苔原亞種劍鴴苔原亞種
劍鴴指名亞種 Charadrius hiaticula hiaticula

劍鴴苔原亞種 Charadrius hiaticula tundrae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ver 3.1 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低危(LC)。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