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柏拉圖派

17世紀英國劍橋大學內一批反對加爾文主義的神學家。1633-1688年,由英格蘭劍橋大學的哲學家和宗教思想家組成,其中心主要在基督學院和以馬內利學院。該派立場搖擺於清潔派和聖公會高教會派之間,試圖通過尋求哲學和神學之間的關係將柏拉圖,特別是新柏拉圖主義的理想主義套用於宗教研究。

Cambridge Platonists

簡介

主要代表人物有:班傑明·惠科特(Benjamin Whichcote)、拉夫·卡德沃思(Ralph Cudworth)、亨利·莫爾(Henry More)、史密斯(John Smith)、坎伯蘭(Richard Cumberland)、格蘭維爾(Joseph Glanvill)、諾利斯(John Norris)、卡爾福維爾(Nathaniel Culverwell)以及約翰·史密斯(John Smith)等。

特點

反對加爾文關於整個人類都己墮落的思想;認為人作為被上帝賦予理性的創造物並不僅僅具有推理能力,而且還蘊藏著內心之光;認為作為事物內在本質和理想世界法則一部分的正確和錯誤都帶有明顯的個人意志的特徵,而這種個人意志甚至連上帝的意志也無法改變;聲稱上帝的啟示只是對現存真理的一種補充。承認哲學的有限性;相信某些知識是無法用理性理解的,因為它是上帝與人之間的關係的表現;堅持認為除了人心靈中無限的意識外沒有什麼可以解釋宗教現象。由於劍橋柏拉圖主義者採用神秘主義的方法理解上帝,因而使他們免於被自然神論者的理性主義所窒息。該派主張在教會內部要相互寬容和理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牛頓與劍橋柏拉圖派重要成員如莫爾、卡德沃思尤其是巴羅有著良好的關係,但他卻從一開始便拒絕接受這個學派的唯理智論神哲學學說並以此為基礎建構自己的自然哲學,倒是採納了波義耳式的建構自然哲學新體系的主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