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邊環境
![劉鶚故居](/img/3/7fd/AInBnauM3X1EDO5kzM5czM0EzNxUTM3cTNzczMzQTNwAzMxAzL3MzL3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劉鶚原籍鎮江丹徒,因家貧在鎮江沒有產業,曾祖克嶷、祖文壽先後成進士後,一直以官為業,全眷隨任,因居官清廉,亦無力置產。後由曾祖母將數十年積蓄的“湯沐錢”(按清制命婦有“湯沐錢”,俗名花粉銀子,四品以上月銀四十兩)共有幾千兩銀子,於同治五年(1866)和同治十年(1871)買得淮安高公橋西街廖姓的房子(原為明代漕運總督朱大典宅)和一些田。這就是劉鶚之父劉成忠(子恕)公於光緒三年(1877)解組歸里,卜居淮安之所。光緒十年(1884)劉成忠病故,此間未曾修繕過宅院。由於劉鶚從小隨父讀書,以後較長時間在外,一生中在家時間不長,故居一直由其兄劉明遠及他的長子劉厚廣(伯寬)居住。
劉鶚故居是一個擁有一百四十餘間成龍配套房屋組成的大宅院。現依故居的組成,按正宅、花園、後宅、西宅由外而內,由南而北,分別介紹:
先看高公橋西街中宅(或稱正宅)的大門對面,豎有一座大影壁,正中上方有一長方形的小匾,直書“凝祥”二字,系劉夢熊(字味青、劉鶚長兄)所書,影壁東西兩側各有一堵矮耳牆。東耳牆之東蓋了三間平房連同大部分土地,給了侍候子恕公夫人(劉鶚母親)的潘得勝。再東面還有一小塊土地又在上面蓋了三間平房,是給世仆李貴的。正宅大門兩邊的牆,用水磨青磚、白灰嵌縫砌成。兩扇黑大門白天一直開著,大門檻是一大塊青石做的,比較高;對著大門是六扇白色屏門,中間兩扇也是一直開著。在它的上方懸著一塊書有“太史第”三個大字的金匾,筆力雄渾,也是味青公的手跡。左邊白屏門上貼有一張直書“丹徒劉寓”四個字的紅紙。過道上空天花板中間吊著一盞門燈,兩邊耳牆掛著小方羅底磚,在耳牆的下方兩旁各放一條大門凳,地下鋪的方羅底磚。這就是正宅的起點。淮安人當時都稱之為“劉道台家”。
建築特點
![劉鶚故居](/img/3/15d/AInBnauM3XyITOzUjMwgzM0EzNxUTM3cTNzczMzQTNwAzMxAzL4MzLw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大廳屏門後的夾弄東山牆有一門,通花園書房。夾弄正中北面有個印方門,裝有四扇小屏門,出印方門便是廳後的院子。院子正中是三間坐北朝南的穿堂樓,院子東邊是兩明一暗的廚房,院西是兩明兩暗的下房,明間是女傭住的,中間是過道通火巷(穿過火巷可通劉鶚原配王氏夫人的院子)。院子的東北和西南角各有一個小花圃,分別長了幾棵美人蕉和一片風尾竹,穿堂樓下,南邊是六扇長格,北面是六扇大屏門。天花板也是彩色圖案。東西兩頭房的山牆都掛著小方羅底磚,窗子上半是吊窗,下半是固定的大玻璃窗,屏門後的夾弄可登梯上樓,東側可進東頭房的後門。夾弄正中又是六扇長格,對面便是堂屋大樓。其中間是院子,由二層台階進入走廊;正中八扇長格,東西兩頭房上部都是吊窗,中部是固定的三整張大玻璃窗,下部是窗台。東窗外有棵垂絲海棠,高達丈余。堂屋西側是三間廂樓,樓下有三個門,南通火巷經大廳西側耳房直達女客出入的門;西經曲徑通往水井和後宅;進東門可登梯上大樓的走廊。這三間大樓的南面,一律是長窗,當中一間還有碧紗籠,牆上都有摸壁板。每間北面都有兩扇大玻璃窗。廂樓是串樓,由南間轉東,便是穿堂樓,該是個大統間。
紀念人物
![劉鶚故居](/img/f/a3f/AInBnauM3X4YzNygTMxgzM0EzNxUTM3cTNzczMzQTNwAzMxAzL4MzL1I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