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鶚故居遺址

劉鶚的劉氏家族世居鎮江,到他這一代已是23代。據《宋史》三百六十九卷記載,劉氏家族的遷鎮始祖是與岳飛同時代的劉光世將軍,劉光世率領部隊駐紮在江淮之間抗擊金兵,因鎮守鎮江有功死後被追授為太子太師鄜國武僖王。傳到22代劉鶚的父親劉成忠一輩,劉家有所發跡。劉成忠在清鹹豐二年壬子(1852年)中進士,被任命為翰林院編修、知府、道台等職。
據劉成忠《吾家舊事》記載,到劉成忠的祖父以後,劉氏家族已相當貧困,沒有屬於自己的房子。他家先住在陸家巷,後來搬到柴罌巷。劉成忠說他不知道自己出身在何處,從他記事時起住在鎮江西門的上河邊。
上河邊是沿鎮江古運河而建的一條街巷。當時鎮江還是漕運要道,從江蘇、浙江出產的糧食都通過鎮江的這條運河運到北京,每年春秋前後,過往漕船絡繹不絕。劉鶚在上河邊的住宅離西門不到半里,與鄰居一樣,都面北朝南背河而建。少年時代的劉成忠描寫道:“夜雨城頭聽 篳篥,秋風屋上過帆船。”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當時這一帶漕運的繁忙景象。
上河邊房子共九間一廂。房屋的布局是:其外三間北向,以中一間為會客處,以東一間為為讀書處,以西一間為四叔父房;其中二間南向,皆小屋,東一間為出入處,西一間由祖父住;其後四間南向,東一間別出,由三叔父住,院中有枯杏一株,接一間為劉成忠父親居住,中間一半為廚房、一半為飯堂,西一間五叔父居住。這些房子是半典半租來的,每月租金一千九百文,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劉成忠的父親作了一副聊以自嘲的對子:“一十八口之家,嗷嗷待哺;九間一廂之房,月月催租。”由此可以看出劉氏家族生活的艱難狀況。
劉成忠父親是這個大家族的當家人,他在世時雖然貧困,但全家和睦相處,沒有分家。劉成忠14歲時,父親突然死亡,全家的“棟樑”塌了,等到處理完喪事,全家已空無一文,並欠下了幾百元債。劉氏家族生活狀況的改善是在劉成忠考取進士之後,到劉鶚發達時,劉鶚把在鎮江的叔祖輩全部接到淮安供養,在鎮江已沒有近親。以後劉氏家族散布天南地北,但他們都承認劉鶚是鎮江人。
劉鶚雖出生在六合(他母親是六合人),但他出生時家還在鎮江,所以他一生都以丹徒(即鎮江)人自稱。劉鶚5歲時由姐姐教著認字,7歲拜鎮江的博學人士趙君舉讀書,直到15歲隨父親到河南任所。他在鎮江考取了秀才。20歲父親死後在淮安守孝並讀書三年(這是他在淮安呆得最長的一段時間)。二十二歲時在鎮江娶了一位姓茅的女子作三姨太,三姨太隨他輾轉上海、山東、北京、天津,是跟隨在劉鶚身邊時間最長的妻子。
在現存極少的劉鶚日記中,還可看到劉鶚與鎮江的經濟聯繫密切。在1908年劉鶚被捕前幾個月,劉鶚兩次到鎮江,一次是農曆正月二十三,一次是二月十五。在農曆正月二十三的日記中劉鶚寫道:“十點起,盥洗畢,啜面一碗。赴車站,大縉(劉鶚的大兒子)自鎮江掃墓歸,來送。十二鍾並開車,七鍾到鎮江。乘輿到大觀樓,問大章未至,甚詫。函召王幼雲。少選與大章偕來。蓋大章將行李寄於躉船而至榨油公司晚飯也,甚是。予在大觀樓寒甚,買白蘭地一瓶,飲之不解寒,十一鍾‘江永’到,遂上船。十二時開,五時到下關。”在二月十五日記中寫到“赴十二鍾車到鎮江,著灰鼠袍,大有不支之勢。寓大觀樓,寒甚。”從這兩篇日記中可以看出:第一,劉鶚經常讓兒子來鎮江祭祖掃墓;第二,他與鎮江的榨油公司有經濟聯繫,否則他兒子大章和帳房先生王幼雲不會為了一頓晚飯而去榨油公司。
劉鶚一生用過的名、字、筆名、室名有28個,但與家世有關的只有兩個,即“劉武僖王后裔”和“天下第一江山漁樵”。劉武僖王是劉鶚先祖南宋大將劉光世死後的封號,“天下第一江山”是梁武帝蕭衍對鎮江的讚美,一千多年來“天下第一江山”指的就是鎮江,原來鎮江北固山上有梁武帝的手書墨跡石刻,宋代遺失後,由當時著名書法家吳踞重寫的石刻直到現在還鑲嵌在北固山上。劉鶚用“劉武僖王后裔”和“天下第一江山漁樵”作室名並刻成印譜,表明他以家世始於鎮江而自豪。
《老殘遊記》是劉鶚馳名中外的得意著作,而這部著作的主人公老殘恰恰是鎮江人。在《老殘遊記》第一、第三回中,他說老殘姓鐵,是江南人,他的老家在江南徐州。南徐州是南朝時鎮江的名稱,以後南徐一直是鎮江的別稱。從《老殘遊記》前三章對主人公老殘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出,老殘即是劉鶚自己的影子,並深深地打上了鎮江的烙印。
1895年,劉鶚在爭取修築蘆漢鐵路失敗後回到北京,向朝廷提出興建津鎮鐵路。這本是一件造福鄉梓的大好事,不想遭到鎮江在京官員的劇烈反對而流產,由於這件事,劉鶚得罪了鎮江官紳,並被開除了鄉籍,埋下了日後被流放的一個禍因。從“六朝”以來,鎮江一直是南北運輸的核心城市,在國家經濟發展中地位顯赫,在這次運輸樣式由水路向鐵路轉變的歷史關頭,鎮江喪失了一次實現歷史轉換的大機遇,從此城市地位一落千丈。因此,後人借用鎮江的一個地名,把這種目光短淺、固步自封的現象歸納為“小碼頭”意識,這便是如今人們日常用語中“小碼頭”一詞的由來。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在為鎮江江失去這次歷史機遇而深深惋惜之餘,為劉鶚超越歷史的遠見卓識而折服。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