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建築
河南省
劉青霞故居VI-983
簡介
劉青霞(1877~1922),辛亥女志士。河南安陽縣蔣村人。原姓馬,18歲時嫁與尉氏縣富戶劉耀德,故稱劉青霞。25歲時夫亡,因無兄弟子嗣,劉氏族人為爭財產而與青霞訴訟。1907年隨兄馬吉樟東渡日本,遊歷考察,並加入同盟會。故居
她與友人在東京創辦《中國新女界》月刊,宣傳婦女解放。捐款2萬元,使留日豫籍學生和同盟會員所辦的《河南》雜誌得以出版。回國後,又捐巨款資助同盟會河南支部在開封開設的“大河書社”,作為開展革命活動的經費。同盟會員張鍾端由日本返國,策動起義,她設法予以掩護。民國初年舉辦愛國捐獻活動,被推舉為河南國民捐獻事務所總理。積極參加京津地區婦女要求參政的運動,並被選為北京女子參政同盟會會長。1908年在尉氏縣創辦“華英女校”,後又捐地2公頃,興辦蠶桑學校。以巨款先後資助過河南和北京的許多學校。她還修建橋樑,開辦“孤貧院”、“平民工廠”。曾晉見孫中山,欲捐獻家產作為修築鐵路之用,後因故擱置。1922年,馮玉祥任河南督軍,她毅然將財產全部交公。是年,回到故鄉安陽。不久,因病去世。一座好的建築物就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從考古和歷史的角度考慮各個時代的建築問題,實物得到保存就意味著各個時代所產生過的文化證據得到保存。前不久,我市劉青霞故居(含尉氏師古堂及劉宅西院)被國務院批准為“國保”。一、劉青霞事略
劉青霞(1877—1923),原姓馬,河南安陽人,其父馬丕瑤曾任清江西巡撫、廣東巡撫、護理兩廣總督等職。她兄妹5人,其二哥馬吉樟辛亥革命時期任清廷湖北臬台。劉青霞幼承家教,知書明理,擅詩能畫。光緒二十年(1894年)受家命嫁與尉氏縣大地主劉耀德為妻。尉氏劉家是中原地區有名的大地主、大財主。傳說劉家廣有土地,曾掛“雙千頃牌”,有“劉半縣”之稱。他家還在開封等15個縣城、市鎮開設有當鋪、錢莊等生意(劉家在開封的當鋪位於曹門大街路北,當鋪胡同南口東側,是一座傳統的四合院建築,東部兩進院是主院,另有一個西偏院。高大的過車門樓西側臨街是門面房,全部清式建築。現尚存主院後院東廂房五間)。尉氏劉家共分5門,劉耀德一門為獨支,故劉氏家族中數他占有的資產最多。只不過劉耀德沒有功名,用錢捐了一個四品銜的山西試用道,一直到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病歿,也沒有得到實授。劉青霞一生沒有生育,從20多歲開始守寡,抱養劉耀德之姐的初生嬰兒為子,取名劉鼎元。劉氏族人紛紛指責劉鼎元非劉青霞親生,為後來的家產之爭埋下了伏筆。劉青霞為人豁達、善良。丈夫病逝後,她曾捐地15頃(1500畝)設立“劉氏義莊”,凡劉氏族中6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可從義莊支領小麥3斗(75市斤)。廢科舉後還曾為北京豫學堂捐銀3萬兩,被清政府誥封為“一品命婦”。20世紀初,劉青霞族孫劉恆泰及尉氏另外兩名留日學生回國,與劉青霞晤面,談到清廷腐敗,歐美列強欲瓜分中國等情況,劉青霞心為之動。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其二哥馬吉樟奉派赴日考察學務,劉青霞乃攜子及族孫劉恆泰等隨兄一同赴日。在日本東京,劉青霞與中國留日學生頻繁接觸,開始接受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加入了同盟會。曾為同盟會河南分部創辦的《河南》雜誌捐款兩萬元,為《中國新女界》捐款6600元。劉青霞在日本居留半年後回國。劉青霞日本之行,奠定了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基礎。從此她把全部心力都傾注在推翻清朝和建立民國的事業上,她在尉氏縣創辦了河南省第一所私立女校——華英女校;復以巨資支援同盟會河南分部成立大河書社;辛亥革命河南起義時起義軍總司令張鍾端是她在日本東京就結識的朋友和同志,這次起義她又有巨額捐助;她還拿出9000兩白銀在賈魯河上修築歇馬營大石橋一座,造福鄉里,贏得了民眾的稱讚。劉青霞資助辛亥革命的種種行動,在當時自然會遭到社會上黑惡勢力及劉氏族人的詆毀和反對,為了給父兄避嫌,她毅然去掉本姓直名劉青霞(按當時習俗,女性婚後要將夫姓冠於本姓之前,劉青霞應名劉馬青霞)。辛亥革命成功後,劉青霞政治聲望提高,與秋瑾齊名,有“南秋北劉”之譽。曾被推選為北京女子學務維持會會長、北京女子參政同盟會會長和河南國民捐總理等榮譽職務。但她散盡家財資助革命的行徑始終不為劉氏族人所理解,他們對劉青霞極盡攻擊之能事,甚至不惜挑起訴訟。民國二年(1913年)劉青霞親赴上海晉見孫中山先生(是時孫中山先生已交卸總統職務。擔任全國鐵路督辦),表示願將全部家產捐獻國家,作建設鐵路之用。孫雖嘉納其意,但終因轉辦費時,又正值南北分裂,未得成功。直到1922年馮玉祥第一次督豫時,經馮玉祥批示“與其族人爭訟,不如收歸公有”,劉家的大部分財產方得以歸公,移作河南辦學經費之用。處理完劉家財產後,劉青霞恢複姓氏馬,轉回安陽娘家居住。1923年死於娘家祖籍安陽宅中,年僅47歲。
二、尉氏劉青霞故居——師古堂和劉家西院
尉氏縣城內師古堂(東院)及西院,原是劉青霞丈夫劉耀德莊園中的一部分,原占地12700平方米,是一座奢華、雄偉的大型四合式建築群,全盛時有房300餘間,一排三座插花、走獸大門,門前出有平台,台前是存放車轎和拴馬的廣場,廣場東西兩端是兩個走車大門,通往縣城東西大街。師古堂是劉青霞生前居住的地方,
原為三進院。現存的主院內三面是樓,有房36間,是一個全部使用水磨磚砌有廊廈的天井院。檐下透雕花磚裝飾,青瓦高疊脊出獸,下層木柱出檐一周,大亮窗,室內雕花木隔扇,中間樓梯可直蹬上層,是清末時期北方民居四合院式建築和當時衙署建築格式的混合體,是劉家莊園中最好的一個小建築群。這個小建築群也可以視作是清末民初建築風格轉化時期的典型之作。過去的師古堂各院中均有花木怪石裝點,牡丹、桂花、丁香、蠟梅四時芳香,目前僅存劉青霞親自栽種的蠟梅一株,長勢尚好。尉氏縣城西大街至後新街之間還保留有劉家的另一處故居。有兩個客廳,三個院落,共88間房。這三個院落既各自獨立,又相互通連,整個建築風格和東院“師古堂”基本相同,只是部分房屋已經塌損,亟待修整。
三、開封劉青霞故居
開封劉青霞故居位於劉家胡同,坐北向南,建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是典型的並排兩座三進四合院。左右對稱,共6個小院構成的一個整體,共有房70餘間。東西兩宅各有大門,互不統屬,僅有一耳室相連,亦多年沒有使用。院後是一座花園,將東西兩宅連為一體。以東宅的三進院為例,該院南北長75.6米,東西寬26.8米,建築布局以上房中軸為主線,左右對稱,層次分明,布局嚴謹,是一座封閉式的四合院建築。大門偏左,以左側下角配房的山牆頭作照壁。大門脊高7米、檐高4.8米,高出臨街南屋脊頂,看起來頗有氣勢。且磨磚雕花,做工精細。原有四步石階,現因街道地基抬高,石階已被埋沒,整個建築從南向北,房屋檐口與屋脊逐步升高,中廳脊高於配房脊,主次十分明顯。最後的第三進院為正宅,正廳五大間(前兩進為三間),東西廂房雖然也是三間但面闊均較一、二進院稍寬,同樣可以讓人感到主次的不同,整個院落除了沿這條中軸線可直至上房外,院東側還有一條貫通南北的通道直達後花園。劉家宅院房屋檐、廊、柱、隔、門、窗多為木製,雖說不上雕樑畫棟,卻也有不少木雕,楣子及花牙,堅實牢固,門敞窗明。加上清一色的青磚,配以疊瓦花脊、墀頭、檐板、磚雕等飾件。碧玉素裹、雅而不俗,確是一座頗有特色的建築群。電影《好漢馬龍》《李師師》《黃河東流去》《完美女人》都曾在這裡拍攝。它和一般四合院稍有差異的是它所有房屋都有前廊,遇有陰雨天氣,可以不用雨具互相走動,又有點南方的建築風格,北方並不多見。劉青霞故居大門對過路南的一座四合小獨院,進門西拐,西房為正室,是劉家兩宅院的附屬部分。它可能是招待親友住宿或傭人居住的地方,其房屋建築,構造格式和北院大致相同。在這裡還需要附帶說明的一點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這裡曾有馬家宅院的說法,為此筆者走訪曾在這附近居住過的人家,他們說劉青霞欲將財產充公,遭到劉氏族人反對,竟至成訟,氣急之下她恢復馬青霞原名,故稱馬家宅院。再就是有人說劉家此處宅院已於民國九年(1920年)賣與睢縣馬家,一直到建國前此宅仍為馬姓人家所有,故稱馬家宅院。劉家宅院建造至今已有120多年歷史,幾十年來雖然有不少木構件和雕飾遭到破壞和拆除,部分房頂塌損。但從整體看,除後花園已全部被毀,紅旗幼稚園改建為幼兒教室和活動室外,整個建築大體上仍然完好。特別是順河房管所占用的西院後兩進院,每年都進行了必要的維修,保護得較好。院中一株120多年樹齡的海棠樹,至今長勢旺盛,見證了劉家宅院的興衰。令人稍感遺憾的是西院第一進院住的人家亂搭亂建,破壞了古建築的統一和諧調。
四、“國保”昭示著新的開始
作為大官僚之女、大地主之妻的劉青霞,勇於接受新思想、新事物,背叛清朝和封建地主階級,毀家紓難,投身於革命事業。興辦學校,造福鄉里。其道德、人品一直為人民所敬仰。保護好她的故居,也一直是許多人的共同願望。市文物主管部門順應人心民意,積極向上級申報,費盡了苦心。今劉青霞故居終被批准為“國保”單位,訊息傳來,人心大快。面對“國保”不僅僅是要在故居門前換一塊“國保”石碑。如果是那樣的話,要不要這塊“國保”牌子,就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如何保護、開發和利用“國保”,真正發揮“國保”的作用,還有許多工作需要我們去做。我們面臨的將是又一個新的開始。劉青霞故居尉氏縣師古堂,根據尉氏縣文物發展規劃將闢為劉青霞紀念館,作為向廣大人民民眾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尉氏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已徵集收藏有劉青霞女士遺物及相關文物193件;故居西院的住戶也已經大部遷出,準備修復。開封劉家胡同劉青霞故居,有關方面也正著手加大保護力度,恢復大院原來面貌(並排兩座三進四合院)並適當開發建築劉家胡同,以與劉青霞故居相呼應。胡同西面的大街未擴前,劉家胡同西口在今天胡同口以南,劉家宅院西邊向南還有一段南北走向的路,路西還有幾個門樓院,現在這一段南北走向的路已經沒有了。正對著劉宅門前道路的這個胡同口應該好好營造一下,樹立明顯標誌,以便引導遊人進入故居。至於如何開發利用劉青霞故居,不論是原使用單位繼續使用或建立什麼民俗博物館或中原民居建築藝術館,我願在此再次提醒大家,這裡既是劉青霞故居,就應該以劉青霞為主,在適當位置建立劉青霞塑像和布置劉青霞事跡遺物紀念館或陳列室,才是我們對劉青霞女士以及她的故居最好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