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邑周

劉邑周(1911~1984),字紹林,沂水縣沂水城人。193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7月參加革命工作。抗日戰爭勝利後,劉邑周先後被調到山東省歷城、章邱、周村、張店、淄博等地,負責商貿工作。後調中央貿易部、石油公司工作,後任黑龍江省鶴崗市物資局局長,1984年8月病故。

簡介

自幼上學。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後,國民黨反動派鎮壓民眾的種種罪行使他義憤填膺,各地革命民眾,特別是青年學生向反動勢力英勇鬥爭的行動使他深受啟發和教育。1931年從濟南正誼中學回家度寒假時,積極參入了沂水縣城革命民眾反抗國民黨縣黨部“黨棍”鄭耀庭的鬥爭,被反動當局視為共產黨嫌疑分子,被捕入獄兩月余。此時,“九·一八”事變發生,在校學生組織的領導下,他參加濟南市學生請願軍(被選為排長),去南京向國民黨政府請願,要求蔣介石出兵東北,收復失地。在請願中,他積極向民眾宣傳抗日救國道理,同反動軍警進行鬥爭,被反動當局強行遣送回籍。此後,在北京大同中學繼續讀書。1935年,結束學業回家,與沂水縣地下黨員邵德孚於松泉、王光華、李貫一等關係密切,成為知己。他賣掉家中30余畝地做為資金,在沂水縣城東關街開辦“大同書店”,兼做社交活動場所,實際上成了共產黨地下組織的一個聯絡點。地下黨員在這裡秘密開會和聯絡,利用書店的資金和器材,印刷宣傳品,開展革命活動。

歷史淵源

1936年間,國民黨反動政府為發展軍事實力,責令各縣舉辦鄉農學校。沂水縣共產黨組織抓住這一時機,安排劉邑周和一批地下共產黨員進入沂水縣鄉農學校,充當骨幹(劉任班長),開展抗日工作。在第一期集訓時,劉參入了策劃驅逐了反動政府委派的校長劉粟齋,力舉李貫一擔任沂水縣鄉農學校校長的活動。向學員進行抗日救國教育,為組織地方抗日武裝打下了基礎。
1937年“七·七”事變後,他同李貫一等以鄉農學校部分學員為基礎,組成了一支區中隊。為擴大抗日武裝,他又毅然毀家紓難,賣掉家產,購買4挺機槍,20支匣槍,一百支步槍和一批彈藥,擴充隊伍,由一個中隊擴大成兩個中隊。
1938年2月,八路軍在沂水設辦事處,他主動與辦事處聯繫,並在組建的中隊里發展共產黨組織。隊伍名義上隸屬舊政府縣大隊,實為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其間,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部長潘復生來沂水接見了他和李貫一,使其深受鼓舞,更加明確了鬥爭方向。他正確執行黨的統戰政策,儘量掌握更多的武裝,為黨組織和派往舊政府統戰工作人員的安全,作出了很大貢獻。
1938年3月,國民黨沂水縣政府欲將臨時組建的一個壯丁隊上交國民黨省政府。劉組織這個隊的成員反抗省政府派員接收,張貼標語,組織向縣政府集體交槍活動,迫使縣政府不得不改變計畫,並指派他擔任這個擁有百人、機槍一挺、步槍90余支、稱為第五中隊的中隊長。一次,國民黨縣政府交他部押送兩名共產黨地下工作人員轉交國民黨臨沂專署,中途他將這兩名同志轉送到駐沂南青楊行村的八路軍,受到駐軍參謀長劉國柱的讚揚。
在日本侵略軍大舉進攻沂蒙山區前,青州、濟南等地的軍閥土頑雲集沂水一帶,鬥爭較為複雜。頑固派極力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製造磨擦,襲擊八路軍,八路軍也不斷解除土頑武裝。國民黨沂水縣政府數次命令他率部為土頑解圍,他都拒絕受命。後國民黨政府察覺他與八路軍關係密切,預謀以召開聯歡大會為名,解除他的武裝,因劉早有準備,切實力較強(當時掌握了三個中隊),使其未敢動手,後又施出軟化拉攏的手段,突如其來委任他為營長。他明辨是非,及時識破反動當局的陰謀。1939年2月,根據鬥爭形勢發展的需要,由共產黨沂水地方組織發展起來的地方抗日武裝,集結於卞山一帶,正式召開大會,發表宣言,宣布與國民黨沂水縣政府脫離關係,投入到共產黨和抗日民主政府的懷抱,以9個連隊的兵力組成沂蒙支隊,下屬3個營,八路軍山東縱隊首長任命劉邑周為二營營長。這一壯舉,對國民黨反動政府是一個沉重打擊。反動當局下令通緝劉邑周等人,並以大洋懸賞,但劉邑周已站到八路軍隊伍行列,反動當局無可奈何。1939年7月,這支地方武裝升級為八路軍山東縱隊一支隊一團,劉邑周仍任二營營長。部隊活動於魯中南地區,配合兄弟部隊,完成了打擊日、偽、頑的戰鬥任務,取得各次反“掃蕩”的勝利。
1943年1月,黨組織決定調任劉邑周任沂水縣貿易局局長,在新的工作崗位上,他積極貫徹黨中央“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充分利用自己人地兩熟的有利條件,發動民眾發展糧棉生產,組織軍民紡紗織布。開展大生產運動,自力更生,度過難關,做出了很大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