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劉連生:唐山大地震時擔任河北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副局長,此前在省公安廳工作,1983年又回到省公安廳。地震發生後,劉連生赴唐山抗震救災,在災區支鍋熬粥,最後結算時,熬粥竟用去了30萬斤大米。
地震
時間倒回30年,1976年7月28日。
那天早上,擔任河北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副局長的劉連生像以往一樣,正在家附近遛彎兒,突然感覺到地面有些晃動。
早上8時左右,北京打來電話證實是唐山發生了7.8級的大地震。“唐山地震嚴重,房子幾乎全部倒塌”,劉連生說,當天上午,省里有關人員就組織了4個醫療隊奔赴災區。
28日下午,正在北京的河北省委和北京軍區領導人乘坐的飛機騰空而起,向唐山飛去。下午,劉連生帶著一輛解放牌大卡車也出發了,車上有5名炊事員,還有幾袋米、雞蛋、油料、鹹菜等食品。
另外,他還不忘從石家莊的振頭村供銷社找來一個可以裝3噸水的黑色膠皮水囊。“就是這個水囊,了不起呀,在唐山的日子裡,省抗震救災指揮部都是用它從豐潤拉水,一次就是3噸呀!”直到今天,劉連生對這個大水囊還念念不忘,“黑色的,本來是用來拉泔水的,結果卻派上了大用場。”
汽車從廊坊轉道唐山,29日凌晨3時就到唐山郊區了。“當時,恐慌、緊張和悲痛交織在一起的災民擠滿了整個公路,車子只能走走停停,從這裡到機場不足5公里的距離,竟走了5個小時。”
熬粥
劉連生老人說,早上8時到達設在機場的指揮部後,他們幾個人就馬不停蹄地開始支鍋做飯了。第一鍋大米粥熬出來後,將飯端給當時的省委第一書記劉子厚時,劉連生清楚地看到劉子厚的眼睛紅腫著,神色也疲憊不堪。截止到那一刻,指揮部成員已經30多個小時沒有吃飯了。
劉連生回憶,當時指揮部剛剛成立根本沒有住處,條件十分艱苦,人們累極了,就把雨衣穿在身上,在草地上一躺。除劉子厚書記和馬輝秘書長的辦公場所是架在三輪機車上的小帳篷、車上掛著幾部電話外,其他各部門都沒有固定的辦公地點,找塊磚頭坐下就開會研究問題。
劉連生說,自從29日支鍋點火之後,就沒有熄滅過,每天24小時兩個大鍋輪流熬粥,還有一口大鍋用來洗刷、消毒用過的碗筷。誰來誰吃,吃完就走,都是“白吃”,不用算賬,大米是部隊提供的。“能做的飯只有熬大米粥,就這樣,到最後結算時竟有30萬斤。”
算起來,100天熬掉30萬斤大米,平均每天要熬3000斤大米的米粥飯,我們很難想像得熬多少鍋,炊事員要付出多少辛勞,但他們認為,自己的辛勞與那些失去親人的痛苦是沒法比的。
隨著指揮部人員的不斷增加,吃飯的人越來越多,炊事員的任務也相應更加繁重了。後來,在劉連生的主持下,先後建起了8個食堂。
賑災過程中,由於受潮,劉連生的頸椎、腰椎都落下了毛病,直到現在,他還忍受著這些病痛的折磨,一到天陰下雨,他的腰腿就疼。
感動
“一開始,我們在馬路上、廢墟上看到的是一個挨一個的屍體。解放軍戰士都是用手一點一點地從廢墟挖,有些戰士的手磨破了,手指甲磨掉了。救出傷員後,以最快的速度讓他們得到治療;挖出死者屍體後,就用被單或破棉被捆起來,一個挨一個地排放在馬路上。”劉連生說,汽車不斷地將死難者的屍體拉到郊區深埋,那時候,根本不知道死難者到底是誰,都是一車一車地集體掩埋。
在大地震救援過程中,有來自保定、瀋陽、北京等地的軍人10多萬人,“解放軍戰士真是好樣的,給人們做出了榜樣,他們的行動應該載入史冊!”劉連生說,他們不怕苦、不怕累,在艱苦的條件下,靠軍人的毅力在支撐著。由於地震時正是夏天,人們穿得都比較少,戰士們用手挖出遇難者後,看到身體沒有衣服,就將自己的衣服脫下來,給死難者穿上,到後來,戰士們身上便沒有可脫的衣服了,只剩下一個小褲頭。劉連生說,從戶口本可查的數據看,24萬人的生命在大地震中消失了。
“另一個不能忘記的就是處於半癱瘓狀態的唐山機場,在那段苦難的歲月里,空軍唐山機場成為連線災區與外界惟一的聯絡點,糧食、藥品的投放,傷員外運等,都是通過這裡實現的。”劉連生老人想到這些依然十分激動。
地震初期,災區方圓百里都是“天塌地陷”,只有唐山機場成為“不會沉沒的生命之島”,傷員、災民等紛紛雲集這裡。大樹下、空地上,重傷員或躺或坐等待治療,不時有傷病員通過飛機運到外地進行治療,“在上機前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趕上去哪的班機就去哪個地方,有的一家人被運到幾個地方,治療過程中失去聯繫,直到回到唐山後才團聚。”
然而,唐山機場是“帶病”工作的,地震使機場的飛行保障設備遭到嚴重破壞,沒有水,也沒有電,飛機的降落就是靠手電筒來完成的,以是否在手電筒上裹紅布來判斷停止和通行。而在此起降的飛機卻是來自全國30多個機場的13種機種,飛行技術參數和呼叫均不同,執行空運、專機、偵察、照相和灑藥等十幾種任務,指揮難度很大。
據統計,從7月28日北京第一架飛機在唐山機場降落以後,飛機降落次數迅速增加,在震後的十幾天裡,先後有2800多次飛機安全起降,平均每天200架次,每兩分鐘就有一架飛機起降,最短間隔只有26秒鐘,創造了我國航空調度史上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