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迪耕

劉迪耕,亦名迪公,湖南長沙人,1915年生,自幼愛畫,早年勤習古人畫卷,14歲受業於著名畫家雷恭甫,三十年代畢業於華中藝專,長年從事國畫創作和教學,現為湖南省文史研究館員、湖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淮安畫院名譽院長、台灣《中國美術》雜誌永久顧問。

在六十多年的藝術生涯中,劉老潛心研究中國傳統繪畫,善於吸收名家優秀技法,創作仿古山水,形成獨特風格;其作品古樸清新、筆墨嚴謹、詩意盎然,既具有舊範疇的神態,又顯時代氣息。代表作有《岩壑藏書》
、《萬山霧雪圖》;1984年與陳國釗在北京、瀋陽、廣州、香港、台灣等地的國際博覽會展出,在歐美、東南亞國家影響頗大,深受海內外人士的歡迎,被載入《湖南省美術家人名錄》、《中國美術家辭典》、《中國當代美術家人名錄》、《中國現代美術家人名大辭典》、《中國當代畫家辭典》等。
劉迪耕7歲入私塾,12歲時來到長沙市當學徒,學習陶畫。期間,他利用空餘時間偷偷地描畫練習,學習“八大山人”、“四王”、石濤、石溪的山水畫。14歲時,經舅舅介紹,他拜著名畫家、“湘中之雷”之一雷恭甫為師。
雷恭甫是“四王”山水畫派的名家,十分看重劉迪耕的才能,悉以平生所學親授之。
15歲那年,劉迪耕創作的山水畫作因雷恭甫老師舉薦,參加長沙市湘江書畫社舉辦的畫展,頗得名家讚賞。
在舅舅的資助下,17歲的劉迪耕到華中藝術專科學校學習。臨行前,舅舅把古人治學的幾句話:“天下至精之理,至難之事,若以潛玩沉思求之,未有不得者。”抄下來送給他。這,也就成了他以後幾十年藝術生涯的座右銘。
在華中藝術專科學校,他結識了自己的老師和摯友陳國釗。他的勤奮和天賦曾受到業師的讚許和重視。在學校學習一段時期,他逐漸認識到“四王”山水派雖有其擅長技法的一面,但卻缺乏現實生活的內容。為了克服這一弊病,他開始自覺地深入到現實生活中去。
此後,劉迪耕專攻傳統山水畫的研究與創作,始終力學“四王”,旁通“二石”,上溯王蒙、倪贊、趙松雪、黃子久諸家,博採眾長,融會貫通,功力紮實深厚;且胸藏前人名圖勝景、畫意詩情,信手拈來,便成佳作。況復廣游祖國名勝古蹟,麗水雄山,開拓了視野,豐富了創作,更是錦上添花。他的早期作品以鮮明的特色,引起了藝術界的關注。
八十年代後,劉迪耕的創作進入全盛時期。他潛心研究我國傳統繪畫藝術,善於吸收名家優秀技法,創作仿古山水畫,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其作品古樸清新,筆墨嚴謹,巧拙相生,詩意盎然,既具有舊範疇神態,又顯現出新時代的氣息,代表作有《岩壑藏書》、《萬山霽雪圖》、《遠看鴻雁齊飛去》。他創作的《秋雁圖》近處蒼松翠竹,黃葉扶疏。高遠處萬山重疊,蔥蘢無際,將一群南飛雁陣置於遠近山間雲淡天高處,覺崇山峻岭綿亘千里。更有小橋流水、名士古剎點綴其間。淺絳淡墨,高雅古樸,不但充分體現出祖國壯麗河山,並帶讀者進入“秋日勝春朝”之意境。他創作的《西山晴日圖》又是另一種情趣。你看———整個畫面聚雪皚皚,山巒錯落,手法洗鍊,筆墨純簡,而畫面明淨,寒意森森,有“餘音繞樑”之韻味。
與眾不同的是,劉迪耕在中國繪畫藝術創作的成長發展,正是他以頑強的毅力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他常說:“繪畫是我的生命!”這句話準確地概括了他的人生態度。
退休之後,為了讓我國傳統山水畫藝術得到更廣泛的傳播,他不顧年邁,一方面教授青少年學習國畫;另一方面,長沙市老年人大學成立後,他一直應聘為國畫教師。不管是颳風下雨,或是大雪紛飛,他總是騎腳踏車趕去,從不誤時,深受廣大學員的歡迎。
八十年代,劉迪耕經常與畫界同仁切磋,畫技又有進一步提高。1984年,湖南省美術家協會在嶽麓山為他與陳國釗、譚化雨等4位老畫家舉辦展覽,曾在長沙引起轟動。他送去的30多幅作品,受到了美術界的高度讚譽。1986年,湖南電視台將他的40餘幅山水畫,製作了《劉迪耕美術作品欣賞》專題節目,並於同年的6月和9月首播與重播。這一年,北京榮寶齋曾出售他的作品多幅,以後每年均有作品被加拿大、新加坡、日本、法國、美國、瑞士等國,以及香港、台灣等地區的人士收藏。
正如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書法家史穆所形容的那樣:“雖老而童心未泯,詼諧好事,直若五十許人。及其閉戶潛修,則如老僧入定澹靜自守者,蓋數十年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