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東[中國科學院研究員]

劉衛東[中國科學院研究員]

劉衛東,畢業於北京大學地理系,現為中國科學院研究員。

基本信息

簡介

1988年於北京大學地理系獲經濟地理專業學士;1991年於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獲人文地理專業碩士,並留所工作;1996年前往香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00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到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工作。2004年晉升為創新基地研究員。現任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人文地理與區域發展研究部副主任,區域可持續發展模擬實驗室主任。

兼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國地理學會經濟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東北專家組組長,《地理科學進展》、《地理研究》編委;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地理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等。曾任“十一五”西部開發總體規劃專家諮詢小組成員,Part-time consultant of the World Bank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專家委員會專家 (2003-2005)等。

榮譽

曾獲第七屆全國青年地理科技獎(2003)、第一屆馬塔切納青年優秀論文獎(2003)、香港大學文學院傑出博士論文獎(2000)、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等獎勵。曾組織“海峽兩岸新經濟地理學研討會”(2003、2005、2009)和“第二屆全球經濟地理學大會”(2007)。

研究領域

主要從事經濟地理學和區域發展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區域發展問題研究;經濟全球化與地方發展的關係研究;信息化的空間影響研究;區域可持續發展模擬研究等。

主要研究項目

已主持或參與科研課題49項,包括國家攻關計畫課題、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課題、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項目、重點基金等。 目前承擔的科研項目包括: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及到2020年中長期發展思路研究(國家發改委委託、中科院西部行動計畫項目),經濟地理學方法研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產業轉型對中國碳排放影響的檢測與分析技術(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專題),區域可持續發展技術支撐平台建設(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等。

主要科研業績

在經濟全球化研究領域,提出了Embedded Globalization、Obligated Embeddedness等概念,為理解全球化與地區發展的關係提供了理論基礎;在信息技術的空間影響方面,提出了Time Cost的概念,為理解信息化時代企業空間組織提供了新視角;在區域發展研究方面,提出了區域發展狀態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得到了比較廣泛的套用;在可持續發展研究領域,對水資源短缺類型的劃分及其對區域發展影響的研究、以及提出的城市和工業用水長期增長趨勢的預測方法。

主要論著

已經發表論文和專著章節70餘篇,參與專著編寫10餘部,牽頭完成譯著2本,為國家和地方有關部門完成研究報告20餘份。代表性論著如下:
(部分英文題目論文略)
10.劉衛東等,2009,《地理學評論:第四屆人文地理學沙龍紀實》,北京:商務印書館
11.劉衛東等,2008,《2007中國區域發展報告》,北京:商務印書館;
12.劉衛東等,2003,《西部開發重點區域規劃前期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13.劉衛東等,2007,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的演變趨勢研究,《地理科學》,27(5):609-616;
14.劉衛東、陸大道,2005,新時期我國區域空間規劃的方法論探討,《地理學報》,60(6): 894-902;
15.劉衛東、甄峰,2004,信息化對社會經濟空間組織的影響研究,《地理學報》,50(增刊):67-76;
16.劉衛東、陸大道,2004,經濟地理學研究進展,《中國科學院院刊》,19(1):35-39;
17.陸大道、劉衛東,2003,區域發展地學基礎綜合研究的意義、進展與任務,《地球科學進展》,18(1):12-21;
18.劉衛東,2002,論我國網際網路的發展及其潛在空間影響,《地理研究》,21(3):347-356;
19.武巍、劉衛東、劉毅,2007,中國地區銀行業金融系統的區域差異,《地理學報》,62(12):1235-1243;
20.劉紅光、劉衛東,2009,中國工業燃燒能源導致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地理科學進展》,28(2):285-292。
譯 著:
1.劉衛東、王緝慈、李小建、杜德斌等譯,2005,《牛津經濟地理學手冊》(Eds. by Clark G., Feldman M. & Gertler M),北京:商務印書館;
2.劉衛東等譯,2007,《全球性轉變:重塑21世紀的全球經濟地圖》(Dicken P.),北京:商務印書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