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真

中國結其實是一種生活化的結繩藝術,它的起源可以上溯至遠古的“結繩記事”。隨著文字的形成,繩結除了其原始的功能外,開始在其作為裝飾、藝術的功能上繼續演變和發展。中國古代生活中,連結玉佩的繩結、衣服上的盤扣等都算是中國結的前身。

劉素真和中國結

劉素真 劉素真

上世紀的九十年代初,中國結在短短的幾年裡,從一項只為民間藝人所把玩的小掛件一下紅遍了大江南北。經過幾千年時間,繩早已不是記事的工具,而成為現代人裝飾環境、美化服飾、追慕中國古老文化的一種“情結”。劉素真的家裡,一根根五彩的絲線,將造型各異的中國結懸垂在居室四周的牆壁上,古樸而又風情流轉。一進門,記者就被這些有著中國式典雅和美麗的工藝品深深吸引住了。

今年66歲的劉素真從小就心靈手巧,喜歡學做剪紙、刺繡等。那時候沒有紐扣、拉鏈,衣服扣子多是用布縫製的盤扣,善於做盤扣的劉素真常常得到長輩的誇讚。算起來,盤扣是劉素真最初接觸的中國結了。

後來,劉素真便一直在魯班集團上班,盤扣的手藝也漸漸放下了。

和中國結的故事

劉素真學中國結,還是十年前的事。那時劉素真剛退休,在家裡閒著。一天,中央電視台《夕陽紅》節目播放教做中國結,劉素真一看挺好,連忙找了根毛線跟著電視學。“電視上只教了兩分鐘,編得是‘如意結’,雖然時間很短,我還是一遍就學會了。”第一次學編中國結的情景,劉素真到現在還記得很清楚,她很引以自豪。

節目播了3期,劉素真便跟著學會了3種結法。此後,劉素真就編上了癮。

剛開始學編中國結,劉素真都是靠眼睛“看”。劉素真記得有一年兒子上泰安出差,買回來一個“四盤長”中國結,讓她愛不釋手。但那時中國結挺稀罕,劉素真怕拆開後編不回原樣,只好拿在手裡反過來正過來看,這還真讓她看明白了編織的方法。

劉素真

10年前,中國結還沒流行到臨沂,市面上也沒有編中國結的絲線。到處都買不到絲線,劉素真只好用毛線搓一搓當絲錢,或者把手提紙袋的系兒解下來當絲線。可由於不是專用絲錢,做出來的中國結軟塌塌地沒有形狀,劉素真老是覺得不滿意。後來,劉素真想了個辦法,找來膠水、油漆把中國結固定住。

劉素真編的中國結 劉素真編的中國結

大約在2001年,劉素真到西郊市場買東西,無意中發現有攤位賣編織中國結的絲線,2毛錢一根,這可把她高興壞了,當時就買回去一大把。

現在,劉素真編織中國結已十分熟練,看到的、想到的隨手就能編織出來。她把平時自己編織的得意之作掛在床頭、酒櫃、梳妝檯上,時不時地自我欣賞一番。

劉素真的老伴去世已二十多年,子女們看到她在中國結中找到精神寄託時,都十分支持她的“事業”,女兒專門把沿街的一間小房子清理出來給她當工作室。

劉素真的工作室內很快便掛滿了大大小小的中國結,以及用絲線織就的色彩繽紛的花朵,這些美麗的藝術品常常引得路人駐足觀看。劉素真說,周圍一些老人也喜歡上了這間小屋,一有空兒他們就搬個板凳來跟劉素真聊天,中國結給她的晚年生活帶來無窮樂趣。

現在,劉素真能夠編織多姿多彩的中國結近三百種。

一枝瑰麗的山花

2006年3月《十二生肖》榮獲市迎春民間藝術品展覽一等獎;省文博會優秀展品;個人獲得十大民間藝人稱號;專心致力於繩結布藝的研究和創作,並將基礎繩藝傳授弟子,教學中將幾十年的研究實踐於各類實物,不斷創作新的作品種類; 2007年3月作品《梅蘭竹菊》榮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暨沂蒙民俗優秀作品; 主要作品:現存於山東省黨史博物館的六號盤長編織的中國共產黨黨旗; 歷時兩年長2.4米寬1.6米用繩7000多米175076箇中國結編織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五星紅旗;立體繩結作品《中國龍》、《孔雀》、《荷塘》、《宮燈》等;書畫繩結作品《清梅》、《國畫》、《圖掛》等 繼承傳統,發揚創新,在中國結基礎上發展沂蒙結獨特的編織藝術,現已形成題材系列化、立體情景化、知識文獻化、尺寸巨型化四個特有的新型中國結,在品種廣泛樣式新穎的民間工藝品中占有一席之地; 將編結藝術套用於服裝、飾品、收藏品等,具有新時代的精神,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 以研究、製作、交流、傳播藝術為目的,創立了工作室,展示藝術教授技藝,作品多次參展並獲得好評和各類獎項。

其藝術被譽為“一枝瑰麗的山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