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1952年,臧鴻在北京鐵路局工程處做架子工,因為能說會唱,被調入了鐵路文工團,後來拜在相聲前輩王長友的門下。20世紀80年代起,臧鴻先後在《城南舊事》、《四世同堂》、《開國大典》、《琉璃廠傳奇》等130多部電影、電視劇中扮演小販並為叫賣配音,逐漸成為京城叫賣大王。除了說相聲、操辦紅白喜事,逢年過節還活躍在北京的廟會集市上。
一舉成名
1993年,臧鴻在南來順參加一個小吃節,當天也有包括人藝的林連昆老師在場的很多著名藝人,那天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女士提出要聽聽老北京的吆喝,後來林連昆就找來了臧鴻先生,當時喊了一句賣柿子的聲音,由於胡女士已經很多年沒有聽到北京城的叫賣聲了,所以她當時一高興就當場為臧鴻題了一幅字“京城叫賣大王”。
吆喝生涯
起初
到了臧鴻這一代,臧家的生活已經難以維持了。9歲的時候,鬧饑荒,只上了一個半月私塾的臧鴻體會到了挨餓的滋味。家裡窮,上私塾背的書包是母親用做屜布的剩布縫製的。一天,他餓得實在受不了了,就和胡同里一個叫小歪子的夥伴相約到和平門外西琉璃廠的一家報館找活兒乾。他們給人家下跪、叩頭好不容易才賒到200份《華北日報》。兩人跑到路邊呆呆地站著,手中的報紙一份也賣不出去。看著人家邊吆喝邊賣報,賣得非常好,小哥倆急了,憋足了吃奶的勁,有模有樣地吆喝開了。這一吆喝,也就在臧鴻的人生中寫下了重重的一筆。臧鴻當天就賣了180份報紙,扣除給報館的錢,他給家裡買了4公斤棒子麵。父母非常高興,說:“那就別上學了,反正咱們也供不起,不如就去賣報吧。”半個月後,家裡那口從來不滿的麵缸居然滿了,全家人能夠吃飽窩頭了。而這時臧鴻已學會優美地吆喝賣報了。
賣了兩年報紙,臧鴻在下想到:“賣臭豆腐好,賣不完還可以吃;賣報,賣不完就白扔了。”於是,他就找了一個小柳條筐和小歪子一起去叫賣臭豆腐。每天早6點鐘起床,提著小柳條筐,從城東燈市東口的家走到城西琉璃廠的王致和腐乳廠取貨。趕上下大雨,他也不閒著,一件蓑衣,一個斗笠,照樣挎著籃子穿梭在胡同里照著別人的吆喝開始學習賣臭豆腐和醬豆腐的叫賣聲:“臭豆腐,醬豆腐,滷蝦小菜醬黃瓜。
發展
到13歲的時候,有了力氣的他開始挑著挑子沿著天橋、龍鬚溝、瓷器口、花市一線賣水果和蔬菜,生意也越來越有規模。漸漸地,他有了一輛排子車,每天早晨拉著車到天橋四面鐘去批發水果蔬菜,然後由天橋走龍鬚溝到羊市口、燈市口,一路悠揚地學習著人家的叫賣吆喝聲,“香菜、韭菜、辣青椒——茄子、黃瓜、嫩蒜苗——有水蘿蔔、胡蘿蔔、便蘿蔔——揀樣挑……”臧鴻能一口氣吆喝30多樣菜名。小四合院裡的主婦和深宅大院裡的女僕們經不住這誘人的吆喝,她們邁著小腳向臧鴻蜂擁過來。
頂峰
1948年年底,看到一隊隊進城的解放軍,臧鴻的吆喝聲中充滿了火一樣的激情——他高興啊,因為從那時起,他成了夢寐以求的不被人欺負的人。不久,他的吆喝被文藝界人士聽到了。
1952年,臧鴻在北京鐵路局工程處做架子工。人們看到他能說會唱,就把他調入了鐵路文工團。在團里,他演戲,也說相聲。其中自編自演的相聲《一貫害人道》、《夫妻之間》得到了第5代相聲演員張喜樹老先生的首肯。張先生說:“趕明個兒,我給你找個老師好好學學吧。”張先生說話算數,過了幾天,他領著臧鴻來到老藝人、相聲前輩王長友的門下,王長友聽了他的段子後,慨然收他為徒。在王先生的指導下,他演出了轟動一時的相聲《賣布頭》。由於臧鴻對北京相聲的貢獻,《中國相聲史》將他的名字收了進去,輩份要高出幾位當紅笑星好多。
1981年,北京電影製片廠要將魯迅的小說《傷逝》改編成同名電影,著名導演想讓在電影中穿插幾句老北京走街串巷的叫賣聲。於是找到當時崇文文化館曲藝隊的隊長郭斌,當時郭斌就推薦了臧鴻先生,後來先是到北影廠的錄音棚錄音呆了3天,吆喝了小時候聽到並和人家學到的70多種叫賣聲。接著,他又去西三環萬壽寺,參加拍攝涓生和子君逛廟會的場面,他在其中扮演賣酸梅湯的小販。影片上映後,反響很好。之後一發不可收拾,他在《城南舊事》、《知音》、《老北京的敘說》、《四世同堂》、《譚嗣同》、《春桃》、《開國大典》、《大決戰》、《霸王別姬》、《天橋夢》、《琉璃廠傳奇》等130多部電影、電視劇中配了叫賣聲。到後來,凡是拍攝反映老北京生活的影視作品,導演們都要來找臧鴻。
吆喝魅力
雖然臧鴻先生年事已高,但吆喝聲音還是非常洪亮,2006年老北京叫賣藝術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第 二批名錄,臧鴻先生也隨已故著名叫賣藝人京城叫賣真人張振元,及現在還健在的京城女叫賣大王張桂蘭,京城著名叫賣藝人趙榮祥,武緒增,楊長和等一起進入崇文文化館老北京民間藝術團。在東城文化館的直接領導下由然而生並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大的凡響,老北京叫賣班免費開辦,叫賣吆喝大賽成功舉辦,老北京叫賣劇也將在下月在東城文化館風尚劇場舉行,目前京城叫賣以有了第四代傳承人,叫賣團在東城文化館各位領導的直接領導下繼續蓬勃向上的發展。
臧鴻理論
關於吆喝,臧鴻的理論才最令人信服:“吆喝,既要有規矩又要有藝術性,瞎喊不行。在大宅門前吆喝,要拖長聲,既讓三四層院子裡的太太小姐聽見,又要透出優雅,不能野腔野調地招人煩;在鬧市上吆喝,講究音短、甜脆、響亮,讓人聽起來乾淨利落,一聽就想買。早些年,北京城南城北的吆喝都不一樣,好像是兩個派系。就拿賣冰糖葫蘆的來說,東南城的吆喝出來乾倔;西北城大宅院多,小販的吆喝優雅深沉;在王府井附近吆喝的,多是小伙子,甜脆響亮。”
臧老爺子不嗜菸酒,天生一副好嗓子,他還說:白布對襟小褂,氈帽頭,胳膊上挎一個小籃,這是賣小食品的裝扮,讓人看上去就乾淨;和尚領背心,手裡拿一把芭蕉扇,老遠一看就是一個賣瓜的;賣水果的,都穿長衣服,腰上系一條褡包(帶子),把前襟掖在褡包上,為的是走路方便,同時也精神。他還解釋說:“商販在吆喝之前有一個習慣動作,用手捂住耳朵,是為了攏音,也是告訴別人要吆喝了,別嚇著孩子,把顧客當上帝從這簡單的動作中就能體現出來。”
與世長辭
2012年2月19日14時50分,“叫賣大王”臧鴻因前列腺癌在京去世,享年80歲。
去世前,臧鴻已經帶病在各種舞台上工作了4年,直到去年病倒。“就算是推著我去,也想再叫上兩嗓子。”臧鴻老爺子曾經表示。
“臘月二十九那天,我們還陪著他打了會兒麻將,老爺子還贏錢了!”臧泉江回憶,到大年初九,老人病重,又被送進醫院。“他清醒過來時還念叨著要我兒子把他的班接好,把老北京的吆喝傳承下去。”臧泉江哽咽著說。
19日下午5時,臧老的遺體被家人抬進棺材裡,隨後被送往殯儀館。一束鮮花靜靜地被放置在棺材上方,伴著長眠的叫賣大王走最後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