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瑄[開國少將]

劉瑄[開國少將]

劉瑄(1918.01~2010.03),男,山東省鄒平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高級陸軍學校原副政委,第七機械工業部一院原院長,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原院長,副兵團職離休幹部。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和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同名人物還有一男模。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劉瑄同志送別儀式 劉瑄同志送別儀式

劉瑄,1918年1月生於山東省鄒平縣,1936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高級陸軍學校副政委,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第二任院長,副兵團職離休幹部。

因病醫治無效,於2010年3月20日14時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副兵團職離休幹部、原南京高級陸軍學校副政委。
劉瑄是山東省鄒平縣人,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他歷任連指導員、營教導員、支隊政治部副主任、團政治部主任、團政治委員等職,參加了反“蠶食”、反“掃蕩”、百團大戰等戰役戰鬥。

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團副政治委員、團政治委員、師政治部主任等職,參加了上黨、邯鄲、平漢、隴海、定陶、豫皖邊、挺進大別山、淮海、渡江、解放大西南、涼山剿匪等戰役戰鬥。

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師副政治委員、師政治委員、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軍政治委員、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分院院長等職,參加了抗美援朝,為部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貢獻。
劉瑄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和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劉瑄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0年3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個人履歷

劉瑄同志1936年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7年入安吳青訓班學習。

抗日戰爭時期,被分配到抗日前線太行敵後游擊隊任見習幹事,曾任冀西遊擊隊第3支隊連政治指導員,營政治教導員,支隊政治部副主任,1940年任八路軍129師新11旅31團政治處主任、團政治委員,1945年任太行軍區第6軍分區13團政治處主任。參加了反“蠶食”、反“掃蕩”、百團大戰等戰役戰鬥。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三縱隊九旅二十五團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七旅十九團政治委員,第二野戰軍十一軍三十一師政治部主任等職,先後參加了上黨、邯鄲、平漢、隴海、定陶、原野、魚台、豫皖邊、挺進大別山、淮海、渡江、解放大西南、涼山剿匪等戰役戰鬥。

1949年3月1日,中原野戰軍第3縱隊7旅改編為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第11軍31師(屬頭等主力師),劉瑄任31師政治部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十一軍三十一師副政治委員。

劉瑄同志 劉瑄同志

1951年奉命赴朝,參加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1952年9月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十二軍三十一師政治委員,先後參加了金城戰鬥、秋季反擊戰和上甘嶺戰役,榮獲獲朝鮮二級自由獨立勳章。回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十二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陸軍第六十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

1960年5月,調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分院(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前身)院長,第七機械工業部一院院長,時值國民經濟遇到暫時困難、國際風雲變幻、前蘇聯專家撤走,他帶領全院幹部員工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關。

在航天事業創建和發展時期,他領導和組織飛彈研製基地的建設,仿製型號的後期工作和多個型號的研製工作;他還參加制定了《國防部五院暫行條例》,在1院建立並形成大型系統工程的管理;在發動民眾正確制訂發展戰略規劃、落實計畫與實施指揮調度管理方面,也提出了符合科學的指導思想和原則,以“八年四箭”的成就為發展奠定了基礎。

1980年調任南京高級陸軍學校副政治委員,1983年離職休養,為部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貢獻。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校軍銜,一九六一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曾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七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劉瑄將軍與韓戰

1951年,劉瑄參加了抗美援朝,先後擔任志願軍第12軍31師副政委、政委、代政委。

上甘嶺戰役中,第12軍參戰時,決定先將第12軍的王牌91團拉上去。第12軍軍長曾紹山打電話給31師政委劉瑄:“91團是我軍到45師陣地上參戰的第一支部隊。為了掌握情況和加強對該團的指揮,由你親自把91團帶去。”

劉瑄在給91團動員時說:“597.9高地一旦失守,五聖山也危險,敵人便可居高臨下,使我們在遼闊的平康地區無法立足,整個朝鮮戰局將會發生嚴重變化。你們到友軍陣地上作戰,不能把自己當作一個普通的連隊。你們是12軍的代表隊,要和45師搞好關係,虛心向兄弟部隊學習,只準打好,不準打壞。”

我們自始至終沒有動用四十四師部隊。軍里的決心是:在基本陣地上,暫取堅守坑道鬥爭的手段,制止敵人擴張,爭取時間,重新調整作戰部署,做好決定性反擊準備。鑒於四十五師嚴重減員,軍決定將二十九師八十六團除擔任一線防禦的部隊外,抽五個連和八十五團擔任防禦的二梯隊營投入597.9高地決定性的反擊,二十九師八十七團也抽五個連參加537.7北山的作戰。除十五軍內部調整以外,兵團又調十二軍三十一師及三十四師的兩個團配屬我軍作戰。以第九十一團作為597.9高地預備隊,第九十二團、九十三團為軍第二梯隊。當時三十一師師長吳忠尚未到任,師政委劉瑄和副師長李長林率部參戰。劉瑄是我的老部下,曾經在太行軍區當過團政委。他們的到來,給了我們很大支持。另外,我們還從軍機關和直屬分隊抽調一千二百餘名戰士,為四十五師補充了十三個連隊。軍直的醫院、文工團均派人抵近前沿。

91團的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1軍1師1團,31師過去在第11軍時,但逢惡戰,必有91團參加。31師原來是第11軍的王牌,編入第12軍後還是主力師。

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91團是志願軍十一個軍中穿插最深的團,被敵割斷,遠離我軍戰線90多公里。該團首長臨危不懼,繞道突圍,在斷糧七天的情況下,抬著幾十名傷員,沒丟一人一槍,在敵包圍圈中尋隙突出,還抓回100多個俘虜。

1952年6月,91團在官岱里西山無名高地防禦戰鬥中,與南韓6師第2團、第7團反覆爭奪,堅守坑道十晝夜,守住了陣地,斃傷敵1600人。91團在官岱里西古直木里與美40師一個坦克連遭遇,戰鬥三小時,擊毀敵坦克4輛、擊傷2輛、繳獲1輛。第15軍著名戰將張顯揚作戰強悍,他也稱讚說:“91團能打,傷員給抬上擔架了還摟著槍不放,說是傷好了回來以後還得接著打。”

91團的一個連和第15軍86團的一個連,在597.9高地依託坑道頑強抵抗,擊退敵40餘次進攻,守住了陣地,殲敵1500人。

31師92團和93團也參加了上甘嶺戰役,92團的戰士將手榴彈用乾糧袋裝了往腰上纏,這還不過癮,又脫下長褲紮起褲管,塞滿手榴彈後往脖子上套。93團是原“朱德警衛團”,曾在黃崖洞保衛戰中立下戰功。92團的7個連和93團的兩個營以及106團,恢復和鞏固了537.7北山表面陣地,斃傷俘敵7000餘人。

晚年的劉瑄將軍 晚年的劉瑄將軍
進軍西南期間攝於重慶 進軍西南期間攝於重慶

秦基偉後來曾評價說:“91團反擊、堅守、鞏固597.9高地,出了最大力量。92團、93團對537.7北山反擊,奪回了表面陣地,改變了537.7北山的鬥爭形勢,由被動轉為主動。92團打得漂亮,一上去就恢復了陣地。又經93團、106團後一段努力,使我們控制了主要陣地。可以說,戰役結束寸土未失。12軍參戰,是取得上甘嶺戰役全面勝利的保證。12軍是在戰鬥最緊張、最艱苦時,軍二梯隊已經拿上去了,敵人又調來韓9師3個團,韓2軍集中最後力量,加上空降187團、衣索比亞營、哥倫比亞營等投入戰鬥。597.9高地的戰鬥發展到決戰階段,在這關鍵時刻,李德生副軍長的到來,31師投入戰鬥,使我們更加增強了取得戰役全勝的信心!”劉瑄在談到31師上甘嶺戰鬥歲月時,特別談到了李德生的指揮“李副軍長是一個很全面的指揮員,打仗穩,講究戰術;聯繫民眾好,誰跟他都能說上話。作戰性,訓練也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